太极图吧 关注:115贴子:375
  • 3回复贴,共1

人类社会构架的演化,就是以确定性、稳定性对抗不确定性随机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古老易经与太极图的诞生,乃是中国古人诠释不确定性,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性的大智慧
人类一切的烦恼 痛苦 恐惧源于不确定性 随机性与不可预测
人类自从诞生开始,一切的烦恼 痛苦 恐惧源于不确定性 随机性与不可预测
人类最初的烦恼 痛苦 恐惧源于食物是否充足,能否填饱肚子的不确定性,随机性与不可预测。
为了获得充足的食物,人类开始了从非洲大陆,向亚洲大陆,欧洲大陆的迁徙。
人类最初的烦恼 痛苦 恐还惧源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外部力量的攻击
狮子老虎,野狼等等动物对人类的攻击的不确定性 随机性与不可预测,是原始人类恐惧的源头之一
由此,人类对于确定性的追求与盼望,成为了人类发展的核心理念,打造了人类所有情感的逻辑基础。
人类的社会构架的逐步演化,就是以确定性、稳定性对抗不确定性 随机性与不可预测


IP属地:江西1楼2021-12-10 04:12回复
    中国古老易经与太极图,乃是诠释了中国文化的核心理念,生生不息。
    生生不息,就是从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各种事物与人类的变化中,寻找出生生不息这一确定性的法则,对抗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这一随机性的变化法则。
    对于生与不生的转化,也就是太极图的黑鱼白鱼的转化,古人做了深入的思考
    古人云- - - -先有则不生,  先无亦不生, 有无亦不生,  谁当有生者?
    中国古人的道德经,庄子等哲学思想,更是对生与不生,做了全面系统的阐述,
    在魏晋时期的玄学,更是在老子庄子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对死死生生,生生死死的这一自然现象,上升为社会治理的理念进行阐述。
    玄学指的是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哲学思潮。是对《老子》、《庄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说,产生于魏晋。
    它讨论的中心问题是“本末有无”问题,即用思辨的方法讨论关于天地万物存在的根据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一种远离“事物”与“事务”的形式来讨论事务存在根据的本体论形而上学的问题。它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企图使中国哲学在基础上建构把儒道两大家结合起来极有意义的哲学尝试。 在哲学上﹐主要以有无问题为中心﹐形成玄学的贵无与崇有两派。
    玄学的理论问题?1、圣人有情无情问题——何晏2、本末有无的问题——王弼3、声无哀乐的问题——嵇康4、公私问题——嵇康5、养生问题——嵇康6、本迹问题——郭象7、才性问题——钟会8、火不热问题——嵇康9、指不至问题——嵇康10、一多问题——王弼11、时变问题——王弼12、动静问题——王弼
    玄学问题,最终归于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确定性中的随机性的诠释问题。这个问题,一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的哲学思想。
    现代科学更是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等角度,诠释【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确定性中的随机性的诠释问题。】


    IP属地:江西2楼2021-12-10 05:00
    回复
      2025-05-30 02:13:42
      广告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的儒家学说,就是中国古人对确定性与随机性之间探索的结果。
      可以说,孔夫子用周礼来确定天下的稳定性、确定性与唯一性的原则,由此为秦始皇的统一中国,以及刘邦的西汉,东汉的近500年的稳定性、确定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复兴周朝的“礼”,可以说儒学的仁义礼智信几乎都是从孔子对周礼的一腔热血中衍生出来的。不管后人如何,至少孔子所言所行的一切都是为了“礼”,可见老夫子着实是一个执着、目标清晰明确的老人家。
      《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克己复礼,意思是指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
      孔子的“克己复礼”从春秋横跨至今,经历过数不尽的解读,启发过无数后生,被推崇被置为人生的座右铭、行为处事的准则标准,同时也被百般挑剔。
      什么是周礼?
      准确来说,周礼分为两个部分:礼和乐。
      礼,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
      乐,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
      荀子说礼:“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荀子说乐:“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
      大同社会
      孔子的终究理想是什么?是大同社会,这也是儒家的终究思想,是最理想的社会状态,当然,这也是不可实现的。孔子作为一个务实主义者,他当然很清楚这种理想世界的难度,所以孔夫子并没有为此沮丧而放弃,也没有为此不切实际、好高骛远,孔子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自己为了理想能做的事情做到了极致。
      简单的理解礼乐,就是分别对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的规范,举个不恰当的例子,礼类似于现在的法律法规,乐类似于素质教育,一个在形,一个在神,二者相应相乘,是对于相应阶层的内外的要求和统治。


      IP属地:江西3楼2021-12-10 05:31
      回复
        孔子的学说在战争频繁的年代并不受重视,但在大一统国家之时却派上了用场,孔子被称为“至圣”和“万世师表”,足以看出中国人对于孔子及其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的重视。孔子的学说到汉武帝独尊儒术时才受到重视。
        提出《天人三策》,对儒学进行改造适应中央一体化管理需要的董仲舒就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为了加强儒家学说的地位,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了最高学府太学,设置五经博士等职位,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儒学。
        儒家的仁、礼、德确实是维护统治秩序和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因此被历代王朝奉为正统,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也一直延续下来。
        所以说,中华文明史的5000年,乃是中国人很早就寻找到了一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确定性的哲学思想理念,以对抗外部世界的风云变幻,不确定性,随机性与不可预测的治国理念。


        IP属地:江西4楼2021-12-10 05:3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