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我们无时无刻都在关注孩子的健康,但身体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很多家长都感到无能为力,尤其是青春期孩子的家长。
孩子的心理问题成因复杂,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具体建议,但可以运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正确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
01、都是这样长大的为啥现在孩子心理那么脆弱
很多父母不明白为何现在孩子心理问题那么多,甚至一部分家长认为都是现在孩子太过于娇生惯养没吃过苦导致的,他们的理论支撑在于,当初的生活远不如现在好,但活到现在也好好的没抑郁没自杀。事实也的确如此,以前的孩子就是那样粗养过来的,但是很多家长不明白,社会发展了,人的心理需求已经变化了,以前追求生理和安全需求,而现在追求归属和尊重。
我们那时候安全需求是主要,环境不允许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更高的需求上。情感的缺失、理想的磨灭,哪有现实中吃不了饭、住不起房、上不了学来得可怕?在这些基本需求面前,这些更高的需求,仿佛无病呻吟。
可现在孩子不一样了,生存需求完全得到满足甚至绰绰有余,此刻需要的除了父母的金钱养育,更有心理养育。那些说“现在孩子心理脆弱都是因为没吃过苦导致的”,话虽没错,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需求自然跟着提高,这是必然的社会规律和人之本性,怪不得任何人。
在低需求环境中长大的父母,没有学过如何悦纳自我、同理共情、换位思考、情绪管理等等心理知识和技巧。孩子这一代的心理需求已经提高了,但很多父母还没意识到,仍在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养育孩子,又或者虽然意识到了问题却因为缺少知识和方法而无能为力。如果孩子无法从父母和学校学会如何排解压力,如何接纳自己,各种负面情绪堆积,最后只能自己逼坏了自己,成了我们眼中的心理脆弱。
02、运动是预防心理问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也许是由于疫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一下子凸显出来。其实,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普遍存在,压力越大,情况越严重。
1.长期的运动锻炼能有效地改善情绪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或是孩子自己,总有个误区:运动与学习冲突。 学习,以第一为目的;运动也可以,但要同样以金牌为目标。可如此一来,运动就不再是运动,而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
要知道,不良的情绪是影响自杀者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的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降低青少年的悲观感和自杀倾向,可以作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项干预措施。

想象一下:一个不爱运动的孩子,课上课下学业的压力,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没有渠道进行有效地排解,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不爱与人交流的现象,严重了会患上心理疾病。而爱运动的孩子,往往能通过运动更快地排解心中的负面情绪,更加活泼开朗。
2.运动有助于养成坚持、忍耐、抗挫折能力强的品质
意志力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也是影响自杀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体育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坚持和毅力的。试想一年365天,每天都要接受不同强度和数量的训练,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热爱运动的人之所以与众不同,首先在于他们勇往直前的意志,像阿甘一样,只要一听到“跑”,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豺狼猛虎,能避开就避,不能避就闯过去!
其次是遵守规则的意识,每种比赛都有规则,每种规则都好比镣铐,比赛就是带着镣铐跳舞,谁越能适应镣铐,便越能舞出精彩。
最后,运动能够帮助人深入灵魂,发现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里,那就让身体来告诉你。 就像有人说的:当你感到人生迷茫、生活无措的时候,就去田径场跑两圈吧——没有什么事情是跑两圈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再跑两圈。
3.运动能提高孩子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差也是影响学生自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凡是体育生都有过在不同自然环境下运动的经历。即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刮风下雨,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都要进行训练和比赛,体育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强。
03、不同年龄心理发展地图,让我们有的放矢
当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除了运动,少不了家长的关心和陪伴。但每个孩子的个体性差异很大,产生心理问题的方面又太多太多。我们该用什么做参考呢?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特点也有所不同,顺着这份心理发展“地图”,我们就可以有重点地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
1到2岁
这是他们对世界认知的起始阶段,对所有的事物感到新鲜和好奇,并想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作为家长,在这一阶段如果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对将来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培养上事半功倍。这一阶段也是孩子对自己情感认知和管理的重要阶段,他可能需要你的引导来正确表达自己开心、伤心、生气、有需要等等的情感。
【关键要素】世界认知,情感管理
3到4岁
对他人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意识到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对方的情感。比如说他们可能有了喜欢一起玩的朋友,或者看着大人的脸色发现自己可能做错了什么。 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情商,那么从这个年龄段起就要好好开始了:如何与他人分享玩具,产生矛盾了怎么处理,如何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想要培养一个高情商、懂礼貌的宝宝,这个阶段很重要。
【关键要素】社会技能,情商培养
5到6岁
孩子对怎么处理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一阶段你准备告诉他们要“怎么做”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问你“为什么”。这一年龄段,不妨让孩子自己多做一些行为上的尝试,不要急于告诉他对或不对,让他自己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这对于以后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同时,该年龄段有一点点异性情感的萌芽。这恰好是性教育的大好时机,不要过于惊恐哦。
【关键要素】个人主见,情感萌芽
7到8岁
“喜新厌旧”在这一年龄段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可能很快对一种东西感兴趣,又很快失去兴趣。
他们喜欢分享自己的知识和兴趣,也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包括:我是不是第一名、我做了好的事情有没有得到表扬等等。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也通过观察别人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你可能会发现,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像小大人似的,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对他勇于发表观点表示赞许,培养他的自信心。
【关键要素】喜新厌旧,喜欢分享,渴望肯定
9到10岁
渴望与外界交流,也已经学会了基本的交流技巧。对友情的需要特别强烈,会因为朋友的离开而感到孤独。但同时他们也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间,如果父母盯得太紧,他们会开始产生一些抗拒的情绪。 此外,9到10岁的孩子学习能力非常强,创造好的外在环境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很多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大家都会问:他们的家长难道没有发现孩子的反常吗?其实,家长未必没有察觉到问题,但他们并不关注那些。在有些家长的眼里,成绩是唯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而只有我们尊重孩子,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试着理解他们,孩子才会自然地信任我们。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阳光、积极地成长!
孩子的心理问题成因复杂,我们很难给出一个具体建议,但可以运用简单有效的方法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从而正确面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
01、都是这样长大的为啥现在孩子心理那么脆弱
很多父母不明白为何现在孩子心理问题那么多,甚至一部分家长认为都是现在孩子太过于娇生惯养没吃过苦导致的,他们的理论支撑在于,当初的生活远不如现在好,但活到现在也好好的没抑郁没自杀。事实也的确如此,以前的孩子就是那样粗养过来的,但是很多家长不明白,社会发展了,人的心理需求已经变化了,以前追求生理和安全需求,而现在追求归属和尊重。
我们那时候安全需求是主要,环境不允许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更高的需求上。情感的缺失、理想的磨灭,哪有现实中吃不了饭、住不起房、上不了学来得可怕?在这些基本需求面前,这些更高的需求,仿佛无病呻吟。
可现在孩子不一样了,生存需求完全得到满足甚至绰绰有余,此刻需要的除了父母的金钱养育,更有心理养育。那些说“现在孩子心理脆弱都是因为没吃过苦导致的”,话虽没错,但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的需求自然跟着提高,这是必然的社会规律和人之本性,怪不得任何人。
在低需求环境中长大的父母,没有学过如何悦纳自我、同理共情、换位思考、情绪管理等等心理知识和技巧。孩子这一代的心理需求已经提高了,但很多父母还没意识到,仍在用自己的成长经验养育孩子,又或者虽然意识到了问题却因为缺少知识和方法而无能为力。如果孩子无法从父母和学校学会如何排解压力,如何接纳自己,各种负面情绪堆积,最后只能自己逼坏了自己,成了我们眼中的心理脆弱。
02、运动是预防心理问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一
也许是由于疫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一下子凸显出来。其实,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普遍存在,压力越大,情况越严重。
1.长期的运动锻炼能有效地改善情绪
不管是学校还是家长,或是孩子自己,总有个误区:运动与学习冲突。 学习,以第一为目的;运动也可以,但要同样以金牌为目标。可如此一来,运动就不再是运动,而是成了另一种形式的考试。
要知道,不良的情绪是影响自杀者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的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降低青少年的悲观感和自杀倾向,可以作为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项干预措施。

想象一下:一个不爱运动的孩子,课上课下学业的压力,生活中遇到不开心的事,没有渠道进行有效地排解,久而久之,就会出现不爱与人交流的现象,严重了会患上心理疾病。而爱运动的孩子,往往能通过运动更快地排解心中的负面情绪,更加活泼开朗。
2.运动有助于养成坚持、忍耐、抗挫折能力强的品质
意志力脆弱、抗挫折能力差也是影响自杀者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体育是最能培养学生的坚持和毅力的。试想一年365天,每天都要接受不同强度和数量的训练,这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
热爱运动的人之所以与众不同,首先在于他们勇往直前的意志,像阿甘一样,只要一听到“跑”,即使前面是刀山火海、豺狼猛虎,能避开就避,不能避就闯过去!
其次是遵守规则的意识,每种比赛都有规则,每种规则都好比镣铐,比赛就是带着镣铐跳舞,谁越能适应镣铐,便越能舞出精彩。
最后,运动能够帮助人深入灵魂,发现自己。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潜力在哪里,那就让身体来告诉你。 就像有人说的:当你感到人生迷茫、生活无措的时候,就去田径场跑两圈吧——没有什么事情是跑两圈不能解决的,如果有,那就再跑两圈。
3.运动能提高孩子对不同环境的适应能力
环境适应能力差也是影响学生自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凡是体育生都有过在不同自然环境下运动的经历。即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刮风下雨,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都要进行训练和比赛,体育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都比较强。
03、不同年龄心理发展地图,让我们有的放矢
当然,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除了运动,少不了家长的关心和陪伴。但每个孩子的个体性差异很大,产生心理问题的方面又太多太多。我们该用什么做参考呢?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心理发展特点也有所不同,顺着这份心理发展“地图”,我们就可以有重点地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
1到2岁
这是他们对世界认知的起始阶段,对所有的事物感到新鲜和好奇,并想做各种各样的尝试。作为家长,在这一阶段如果给予他们足够的肯定和鼓励,对将来孩子自信心和安全感的培养上事半功倍。这一阶段也是孩子对自己情感认知和管理的重要阶段,他可能需要你的引导来正确表达自己开心、伤心、生气、有需要等等的情感。
【关键要素】世界认知,情感管理
3到4岁
对他人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意识到与他人的互动以及对方的情感。比如说他们可能有了喜欢一起玩的朋友,或者看着大人的脸色发现自己可能做错了什么。 我们常说要培养孩子的情商,那么从这个年龄段起就要好好开始了:如何与他人分享玩具,产生矛盾了怎么处理,如何有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意见…… 想要培养一个高情商、懂礼貌的宝宝,这个阶段很重要。
【关键要素】社会技能,情商培养
5到6岁
孩子对怎么处理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所以在这一阶段你准备告诉他们要“怎么做”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问你“为什么”。这一年龄段,不妨让孩子自己多做一些行为上的尝试,不要急于告诉他对或不对,让他自己有一个反思的过程,这对于以后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很重要。 同时,该年龄段有一点点异性情感的萌芽。这恰好是性教育的大好时机,不要过于惊恐哦。
【关键要素】个人主见,情感萌芽
7到8岁
“喜新厌旧”在这一年龄段表现得特别明显,他们可能很快对一种东西感兴趣,又很快失去兴趣。
他们喜欢分享自己的知识和兴趣,也需要得到外界的肯定,包括:我是不是第一名、我做了好的事情有没有得到表扬等等。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别人产生影响,也通过观察别人来反思自己的行为。 你可能会发现,这个时候的孩子就像小大人似的,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对他勇于发表观点表示赞许,培养他的自信心。
【关键要素】喜新厌旧,喜欢分享,渴望肯定
9到10岁
渴望与外界交流,也已经学会了基本的交流技巧。对友情的需要特别强烈,会因为朋友的离开而感到孤独。但同时他们也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间,如果父母盯得太紧,他们会开始产生一些抗拒的情绪。 此外,9到10岁的孩子学习能力非常强,创造好的外在环境能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
很多孩子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大家都会问:他们的家长难道没有发现孩子的反常吗?其实,家长未必没有察觉到问题,但他们并不关注那些。在有些家长的眼里,成绩是唯一重要的,其他的都“不重要”。而只有我们尊重孩子,愿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试着理解他们,孩子才会自然地信任我们。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阳光、积极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