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版以汉书功臣侯表中,“赵衍指路”过程是“雍军塞渭上,上计欲还,衍言从它道,道通”为基点进行推演。
因为没有具体战术过程记载,比起我之前推演的那个比较荡气回肠的版本其实并不好看。希望日后楚汉春秋出土能补上具体战术的记载,供后人学习战争艺术。
这次的整理采用了“废丘、槐里在还定三秦之战时并非同地,废丘于汉朝并入槐里”的假说。否定了“槐里曾在章邯的反攻下得而复失”的推断。
图实在不好做,不做了
但之前那张“祁山道大迂回”的图还是适用的,只是战场不在陈仓了而已。
新版本依旧没有韩信什么事。毕竟,要是以下这些精彩战役里有韩信什么事,司马迁肯定是会写出来的,结果是他没写。
重要战斗顺序表:
白水北之战:樊哙率领少数步兵沿今西汉水(古称白水)北上,渡河击败前来堵截的由“西县县丞”率领的少股敌军。汉军一路不攻城不略地,沿祁山道迂回进入关中平原。
雍县南之战:章邯率军北渡渭水,派出车骑部队袭击樊哙,被樊哙以步制骑大败。
渭北之战:刘邦紧随章邯撤退的脚步,率领汉军迅速冲破陈仓道。章邯无奈之下沿渭水布防。此时,章邯亲率主力部队以东,麾下还有不少驻扎在城墙内的军队,完全可以通过渭水向西机动以投入战场,威胁汉军的侧翼。眼见章邯的布防看上去毫无破绽,刘邦只得放弃强攻的打算,决定留下少量兵马牵制章邯,汉军主力沿陈仓道撤出关中,先向西北进攻扫平陇西据点,然后再想办法徐图关中。此时,当地人赵衍给汉军指出了一条小路,汉军得以渡河向章邯发动奇袭,大败其军。章邯率领雍军残部狼狈逃窜。
雍县、斄县之战:章邯在渭北之战失败后,部分关中城镇向汉军投降。
好畤城外之战(好畤南之战):章邯败退后,汇合章平驻扎在好畤城内的守军,同汉军再次展开交战,再败。这场战斗,无疑属于两军摆开阵势正面交战。考虑到章邯的军事素养,他不大可能在劣势兵力下,以新败之军冒险打无准备之仗。如果章邯此时兵力确实处于劣势的话,他应该会选择固守部分据点,在消耗了敌军的锐气之后寻机奇袭汉军(汉军连陇西都没拿下呢,渭水南岸的城镇又都在看戏,章邯想要固守是完全没有技术难度的)。唯一的解释就是,章邯在此战中,手里所掌握的兵力要明显多于刘邦。发生在好畤城外的战斗的过程,是刘邦率领汉军与章邯的优势兵力正面交战且以少胜多。可惜现存史书上没有留下关于这一仗的任何战术记载。此战过后,章平率领残军逃回好畤,章邯则选择逃往雍都废丘。汉军将领纪信死于此战。
壤乡之战:汉军取得以上数场野战胜利后,已经成功把雍军残余部队逼进了少数有完备城墙的城市进行固守,而弃广大农村地区于不顾。汉军顺利占领了这些地方,以作为汉军的军事驻地和补给基地。在这些乡镇里,距离章邯本人亲率部队最近的城镇叫做壤乡。
进围好畤之战:汉军分作两股,一部在南驻扎以防备章邯,一部向北进攻逼近好畤,好畤外城失陷(樊哙在此战中“先登”),章平退守好畤内城,被汉军切断了其与章邯的联系,雍军再败。
壤东之战:章邯卷土重来,进攻驻扎在壤乡以东一带的汉军。汉军坚守原地不动。曹参让周勃留下围困章平,自己则和樊哙一起,率领北路汉军南下作为援军,两军合力后,再次击败章邯。此战过后,章平认为好畤迟早失守,于是决定逃出好畤。
第一次郿县之战:樊哙率领部分骑兵,向西行军大约180汉里左右到达之前已被汉军包围的郿县,传达了章邯再次失败的消息,郿县投降刘邦。
槐里之战:汉军强攻槐里,顺利将其拿下。章邯退守废丘。樊哙参与了这场战斗。此战战功之首为周勃。
破好畤之战:章平顺利逃出好畤。汉军分兵北上进攻好畤,彻底占领了好畤城。
咸阳城外之战:汉军沿渭水向东进攻咸阳,在咸阳城外击败了“赵贲、内史保”这两人率领的军队。推测两人出城的原因,要么是咸阳被屠城后过于残破无法防守,要么是他俩原本是想跑来帮助章邯,结果听说章邯又吃了败仗,就打算打道回府,给汉军追上了。
咸阳之战:汉军攻占咸阳,将其改名新城。
随后就是漫长的陇西扫荡战、北地扫荡战、废丘围攻战这三场战斗。期间,根据周勃世家,汉军在咸阳之战后郿县曾降而复叛,不知是否是章邯的计谋,我倾向于是。章平曾从北地不知用什么手段拉出了一支新军南下围困曹参,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老章都打不赢小章还想打赢?
刘邦在还定三秦的过程中,可以明确其指挥了大概四场野战,即:渭北之战,好畤南之战,壤东之战,咸阳城外之战四场。同时也可以明确其指挥了大概两场攻坚战,即:槐里之战,咸阳之战。

樊哙率领少量汉军步兵发起的祁山道大迂回简陋示意图,汉军此时可能仍未有成建制的大规模骑兵部队(就算有骑兵,哪怕有,那也轮不到此时尚未属汉军骑将序列的樊哙来指挥)。章邯不清楚汉军的兵力规模,于是决定率军北渡渭水,并派出车骑部队进行试探。
曹参不一定参与了祁山道大迂回。
所谓章邯对陈仓“放松警惕”完全属于无稽之谈。汉军出汉中后打的下辩县后故道县可都是有防御的,怎么到了离关中更近的陈仓城,章邯反而不设防了?就算章邯一开始没有设防,那难道汉军包围故道县,攻克下辩县后章邯还没有反应过来吗?之所以不在大散关和陈仓布防,不过是因为其被樊哙吸引了注意力罢了。
因为没有具体战术过程记载,比起我之前推演的那个比较荡气回肠的版本其实并不好看。希望日后楚汉春秋出土能补上具体战术的记载,供后人学习战争艺术。
这次的整理采用了“废丘、槐里在还定三秦之战时并非同地,废丘于汉朝并入槐里”的假说。否定了“槐里曾在章邯的反攻下得而复失”的推断。
图实在不好做,不做了

新版本依旧没有韩信什么事。毕竟,要是以下这些精彩战役里有韩信什么事,司马迁肯定是会写出来的,结果是他没写。
重要战斗顺序表:
白水北之战:樊哙率领少数步兵沿今西汉水(古称白水)北上,渡河击败前来堵截的由“西县县丞”率领的少股敌军。汉军一路不攻城不略地,沿祁山道迂回进入关中平原。
雍县南之战:章邯率军北渡渭水,派出车骑部队袭击樊哙,被樊哙以步制骑大败。
渭北之战:刘邦紧随章邯撤退的脚步,率领汉军迅速冲破陈仓道。章邯无奈之下沿渭水布防。此时,章邯亲率主力部队以东,麾下还有不少驻扎在城墙内的军队,完全可以通过渭水向西机动以投入战场,威胁汉军的侧翼。眼见章邯的布防看上去毫无破绽,刘邦只得放弃强攻的打算,决定留下少量兵马牵制章邯,汉军主力沿陈仓道撤出关中,先向西北进攻扫平陇西据点,然后再想办法徐图关中。此时,当地人赵衍给汉军指出了一条小路,汉军得以渡河向章邯发动奇袭,大败其军。章邯率领雍军残部狼狈逃窜。
雍县、斄县之战:章邯在渭北之战失败后,部分关中城镇向汉军投降。
好畤城外之战(好畤南之战):章邯败退后,汇合章平驻扎在好畤城内的守军,同汉军再次展开交战,再败。这场战斗,无疑属于两军摆开阵势正面交战。考虑到章邯的军事素养,他不大可能在劣势兵力下,以新败之军冒险打无准备之仗。如果章邯此时兵力确实处于劣势的话,他应该会选择固守部分据点,在消耗了敌军的锐气之后寻机奇袭汉军(汉军连陇西都没拿下呢,渭水南岸的城镇又都在看戏,章邯想要固守是完全没有技术难度的)。唯一的解释就是,章邯在此战中,手里所掌握的兵力要明显多于刘邦。发生在好畤城外的战斗的过程,是刘邦率领汉军与章邯的优势兵力正面交战且以少胜多。可惜现存史书上没有留下关于这一仗的任何战术记载。此战过后,章平率领残军逃回好畤,章邯则选择逃往雍都废丘。汉军将领纪信死于此战。
壤乡之战:汉军取得以上数场野战胜利后,已经成功把雍军残余部队逼进了少数有完备城墙的城市进行固守,而弃广大农村地区于不顾。汉军顺利占领了这些地方,以作为汉军的军事驻地和补给基地。在这些乡镇里,距离章邯本人亲率部队最近的城镇叫做壤乡。
进围好畤之战:汉军分作两股,一部在南驻扎以防备章邯,一部向北进攻逼近好畤,好畤外城失陷(樊哙在此战中“先登”),章平退守好畤内城,被汉军切断了其与章邯的联系,雍军再败。
壤东之战:章邯卷土重来,进攻驻扎在壤乡以东一带的汉军。汉军坚守原地不动。曹参让周勃留下围困章平,自己则和樊哙一起,率领北路汉军南下作为援军,两军合力后,再次击败章邯。此战过后,章平认为好畤迟早失守,于是决定逃出好畤。
第一次郿县之战:樊哙率领部分骑兵,向西行军大约180汉里左右到达之前已被汉军包围的郿县,传达了章邯再次失败的消息,郿县投降刘邦。
槐里之战:汉军强攻槐里,顺利将其拿下。章邯退守废丘。樊哙参与了这场战斗。此战战功之首为周勃。
破好畤之战:章平顺利逃出好畤。汉军分兵北上进攻好畤,彻底占领了好畤城。
咸阳城外之战:汉军沿渭水向东进攻咸阳,在咸阳城外击败了“赵贲、内史保”这两人率领的军队。推测两人出城的原因,要么是咸阳被屠城后过于残破无法防守,要么是他俩原本是想跑来帮助章邯,结果听说章邯又吃了败仗,就打算打道回府,给汉军追上了。
咸阳之战:汉军攻占咸阳,将其改名新城。
随后就是漫长的陇西扫荡战、北地扫荡战、废丘围攻战这三场战斗。期间,根据周勃世家,汉军在咸阳之战后郿县曾降而复叛,不知是否是章邯的计谋,我倾向于是。章平曾从北地不知用什么手段拉出了一支新军南下围困曹参,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老章都打不赢小章还想打赢?
刘邦在还定三秦的过程中,可以明确其指挥了大概四场野战,即:渭北之战,好畤南之战,壤东之战,咸阳城外之战四场。同时也可以明确其指挥了大概两场攻坚战,即:槐里之战,咸阳之战。

樊哙率领少量汉军步兵发起的祁山道大迂回简陋示意图,汉军此时可能仍未有成建制的大规模骑兵部队(就算有骑兵,哪怕有,那也轮不到此时尚未属汉军骑将序列的樊哙来指挥)。章邯不清楚汉军的兵力规模,于是决定率军北渡渭水,并派出车骑部队进行试探。
曹参不一定参与了祁山道大迂回。
所谓章邯对陈仓“放松警惕”完全属于无稽之谈。汉军出汉中后打的下辩县后故道县可都是有防御的,怎么到了离关中更近的陈仓城,章邯反而不设防了?就算章邯一开始没有设防,那难道汉军包围故道县,攻克下辩县后章邯还没有反应过来吗?之所以不在大散关和陈仓布防,不过是因为其被樊哙吸引了注意力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