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吧友在讨论古人取名、取字的问题,所以把我知道的一些写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
首先,很多古人的字当中会包含“伯仲叔季”这些字,看到有的吧友提到这些表示“老大、老二、老三”的字可能是没文化的人随便取的。其实不然,说到这个我们就要先谈谈中国人的“字”的组成结构。
伯仲叔季这一类表示排行的字,不是文化低的用文化高的就不用,而是依照周礼标准的取字方法,排行字是一个字当中必须有的组成部分。
根据礼经,一个成年人(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的字由三部分组成:
1,表示排行的字,如伯、仲、叔、季、幼;
2,本字,也就是与名相呼应的那个字,这个字可以说是属于这个人自己独有的标志;
3,末尾的一个缀字,区分性别的美称。男性的这个缀字统一用“父”,女性的统一用“母”,父母二字本是对男性和女性的一种最美的美称或者说评价。其中,“父”字在周代与“甫”通假,但后世“甫”字单独分离了出来,保留了“父”字当中“美好男子”这一层含义,所以后世很多人以甫为名,“父”字的含义也单纯化了,只表示父亲和跟辈分有关的一些概念。因为甫字是美男子之意,所以杜甫字子美,名和字的相关度是很高的。
那么现在来举个例子:孔子。按照上面的周礼标准,孔子名丘,他的字说全了应该是“仲尼父”三个字,也可以写成“仲尼甫”。这也就是很多古籍里会看到大家称孔子为“尼父”的原因,尼父是仲尼父的简称。然而更常见的简称是省略第三个字,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仲尼”了。在这个字当中,仲表示排行,说明孔丘排行老二;尼与丘含义相关,是本字;父是后缀。
现在来谈谈单字和复字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由于后缀的父、母二字会被省略,所以周代一个人的字通常表现为排行字+本字的两字状态,然而实际上,这种字是单字而不是复字。也就是说,孔丘的字是单字,就是字“尼”。排行字和后缀字都属于可以省略之列。这就像颜回字渊,所以又称颜渊;仲由字路,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子路,大家都知道他有时候又被称为季路,那么可见他应该是排行老三或老四,全字应该是“季路父”或“季路甫”。那么大家可以看出,在颜回和仲由两人的字当中,真正与他们的名字相呼应的字应该分别是“渊”和“路”,所以这都属于单字。
这里要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因为它与我们留侯的取字规范息息相关。那就是,颜回除了被称为颜渊外,还经常被称为“子渊”,仲由常被称为“子路”。这让有些人认为他们的字其实是复字,仲由不是字“路”,而是字“子路”。其实,在字的前面加上一个“子”字来称呼别人,是周代的一种独特的称字方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敬称。这种称呼现象集中出现在孔子弟子身上,特别是他的十个最杰出的弟子,也是后来被尊为孔门十哲的子渊(颜回)、子路(仲由)、子贡(端木赐)、子我(宰予)、子有(冉求)等人。此外,例如春秋时代郑国名相子产也是惯被用此种方式称呼,子产本身是郑国公孙,姬姓、国氏、名“侨”,所以原名应该是姬侨或者国侨,字则是“产”。由于他政绩卓著,后世史书便约定俗成尊称其为“子产”。
而什么是“复字”呢?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更为熟悉的,后世通常盛行的由两个字组成的字,这两个字当中大多数情况下既不包括表排行的字,也不包括“父”、“母”这两个后缀,而是两个字一同表示与名相呼应的含义。典型例子:李白,字太白;王维,字摩诘。众所周知的复字,大量集中出现在汉末三国时代。所以我认为可以说至晚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复字风俗已经取代古时候的单字,成为中国人取字的主流规范。
然而汉末三国复字的发展其实还处在一个定型的初期,当时的很多复字还处于从单字往标准的复字过渡的阶段当中。我这样说的依据是,汉末时代人们的字虽然已经不像周代那样,完全由“排行+本字+后缀”的三段式构成,但是很多情况下,与名相呼应的本字仍然只有一个字,而另一个字却大多是一些各种功能的通用字,有表示排行的,有表示强调的,有表示美称的。下面各举一些例子:
首先,很多古人的字当中会包含“伯仲叔季”这些字,看到有的吧友提到这些表示“老大、老二、老三”的字可能是没文化的人随便取的。其实不然,说到这个我们就要先谈谈中国人的“字”的组成结构。
伯仲叔季这一类表示排行的字,不是文化低的用文化高的就不用,而是依照周礼标准的取字方法,排行字是一个字当中必须有的组成部分。
根据礼经,一个成年人(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的字由三部分组成:
1,表示排行的字,如伯、仲、叔、季、幼;
2,本字,也就是与名相呼应的那个字,这个字可以说是属于这个人自己独有的标志;
3,末尾的一个缀字,区分性别的美称。男性的这个缀字统一用“父”,女性的统一用“母”,父母二字本是对男性和女性的一种最美的美称或者说评价。其中,“父”字在周代与“甫”通假,但后世“甫”字单独分离了出来,保留了“父”字当中“美好男子”这一层含义,所以后世很多人以甫为名,“父”字的含义也单纯化了,只表示父亲和跟辈分有关的一些概念。因为甫字是美男子之意,所以杜甫字子美,名和字的相关度是很高的。
那么现在来举个例子:孔子。按照上面的周礼标准,孔子名丘,他的字说全了应该是“仲尼父”三个字,也可以写成“仲尼甫”。这也就是很多古籍里会看到大家称孔子为“尼父”的原因,尼父是仲尼父的简称。然而更常见的简称是省略第三个字,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仲尼”了。在这个字当中,仲表示排行,说明孔丘排行老二;尼与丘含义相关,是本字;父是后缀。
现在来谈谈单字和复字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由于后缀的父、母二字会被省略,所以周代一个人的字通常表现为排行字+本字的两字状态,然而实际上,这种字是单字而不是复字。也就是说,孔丘的字是单字,就是字“尼”。排行字和后缀字都属于可以省略之列。这就像颜回字渊,所以又称颜渊;仲由字路,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子路,大家都知道他有时候又被称为季路,那么可见他应该是排行老三或老四,全字应该是“季路父”或“季路甫”。那么大家可以看出,在颜回和仲由两人的字当中,真正与他们的名字相呼应的字应该分别是“渊”和“路”,所以这都属于单字。
这里要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因为它与我们留侯的取字规范息息相关。那就是,颜回除了被称为颜渊外,还经常被称为“子渊”,仲由常被称为“子路”。这让有些人认为他们的字其实是复字,仲由不是字“路”,而是字“子路”。其实,在字的前面加上一个“子”字来称呼别人,是周代的一种独特的称字方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敬称。这种称呼现象集中出现在孔子弟子身上,特别是他的十个最杰出的弟子,也是后来被尊为孔门十哲的子渊(颜回)、子路(仲由)、子贡(端木赐)、子我(宰予)、子有(冉求)等人。此外,例如春秋时代郑国名相子产也是惯被用此种方式称呼,子产本身是郑国公孙,姬姓、国氏、名“侨”,所以原名应该是姬侨或者国侨,字则是“产”。由于他政绩卓著,后世史书便约定俗成尊称其为“子产”。
而什么是“复字”呢?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更为熟悉的,后世通常盛行的由两个字组成的字,这两个字当中大多数情况下既不包括表排行的字,也不包括“父”、“母”这两个后缀,而是两个字一同表示与名相呼应的含义。典型例子:李白,字太白;王维,字摩诘。众所周知的复字,大量集中出现在汉末三国时代。所以我认为可以说至晚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复字风俗已经取代古时候的单字,成为中国人取字的主流规范。
然而汉末三国复字的发展其实还处在一个定型的初期,当时的很多复字还处于从单字往标准的复字过渡的阶段当中。我这样说的依据是,汉末时代人们的字虽然已经不像周代那样,完全由“排行+本字+后缀”的三段式构成,但是很多情况下,与名相呼应的本字仍然只有一个字,而另一个字却大多是一些各种功能的通用字,有表示排行的,有表示强调的,有表示美称的。下面各举一些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