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吧 关注:16,233贴子:239,914

说明一下古人取“字”的方法,以及留侯的一个神奇之处……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看到有吧友在讨论古人取名、取字的问题,所以把我知道的一些写出来,供大家参考讨论。
首先,很多古人的字当中会包含“伯仲叔季”这些字,看到有的吧友提到这些表示“老大、老二、老三”的字可能是没文化的人随便取的。其实不然,说到这个我们就要先谈谈中国人的“字”的组成结构。
伯仲叔季这一类表示排行的字,不是文化低的用文化高的就不用,而是依照周礼标准的取字方法,排行字是一个字当中必须有的组成部分。
根据礼经,一个成年人(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的字由三部分组成:
1,表示排行的字,如伯、仲、叔、季、幼;
2,本字,也就是与名相呼应的那个字,这个字可以说是属于这个人自己独有的标志;
3,末尾的一个缀字,区分性别的美称。男性的这个缀字统一用“父”,女性的统一用“母”,父母二字本是对男性和女性的一种最美的美称或者说评价。其中,“父”字在周代与“甫”通假,但后世“甫”字单独分离了出来,保留了“父”字当中“美好男子”这一层含义,所以后世很多人以甫为名,“父”字的含义也单纯化了,只表示父亲和跟辈分有关的一些概念。因为甫字是美男子之意,所以杜甫字子美,名和字的相关度是很高的。
那么现在来举个例子:孔子。按照上面的周礼标准,孔子名丘,他的字说全了应该是“仲尼父”三个字,也可以写成“仲尼甫”。这也就是很多古籍里会看到大家称孔子为“尼父”的原因,尼父是仲尼父的简称。然而更常见的简称是省略第三个字,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仲尼”了。在这个字当中,仲表示排行,说明孔丘排行老二;尼与丘含义相关,是本字;父是后缀。
现在来谈谈单字和复字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由于后缀的父、母二字会被省略,所以周代一个人的字通常表现为排行字+本字的两字状态,然而实际上,这种字是单字而不是复字。也就是说,孔丘的字是单字,就是字“尼”。排行字和后缀字都属于可以省略之列。这就像颜回字渊,所以又称颜渊;仲由字路,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子路,大家都知道他有时候又被称为季路,那么可见他应该是排行老三或老四,全字应该是“季路父”或“季路甫”。那么大家可以看出,在颜回和仲由两人的字当中,真正与他们的名字相呼应的字应该分别是“渊”和“路”,所以这都属于单字。
这里要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因为它与我们留侯的取字规范息息相关。那就是,颜回除了被称为颜渊外,还经常被称为“子渊”,仲由常被称为“子路”。这让有些人认为他们的字其实是复字,仲由不是字“路”,而是字“子路”。其实,在字的前面加上一个“子”字来称呼别人,是周代的一种独特的称字方法,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敬称。这种称呼现象集中出现在孔子弟子身上,特别是他的十个最杰出的弟子,也是后来被尊为孔门十哲的子渊(颜回)、子路(仲由)、子贡(端木赐)、子我(宰予)、子有(冉求)等人。此外,例如春秋时代郑国名相子产也是惯被用此种方式称呼,子产本身是郑国公孙,姬姓、国氏、名“侨”,所以原名应该是姬侨或者国侨,字则是“产”。由于他政绩卓著,后世史书便约定俗成尊称其为“子产”。
而什么是“复字”呢?那就是我们大多数人更为熟悉的,后世通常盛行的由两个字组成的字,这两个字当中大多数情况下既不包括表排行的字,也不包括“父”、“母”这两个后缀,而是两个字一同表示与名相呼应的含义。典型例子:李白,字太白;王维,字摩诘。众所周知的复字,大量集中出现在汉末三国时代。所以我认为可以说至晚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代复字风俗已经取代古时候的单字,成为中国人取字的主流规范。
然而汉末三国复字的发展其实还处在一个定型的初期,当时的很多复字还处于从单字往标准的复字过渡的阶段当中。我这样说的依据是,汉末时代人们的字虽然已经不像周代那样,完全由“排行+本字+后缀”的三段式构成,但是很多情况下,与名相呼应的本字仍然只有一个字,而另一个字却大多是一些各种功能的通用字,有表示排行的,有表示强调的,有表示美称的。下面各举一些例子:



1楼2010-05-10 01:17回复

    字中包括排行标志的:
    董卓字仲颖,曹操字孟德,孙策、孙权兄弟分别字伯符、仲谋,姜维字伯约,还有最典型的“马氏五常”,老四马良字季常,老五马谡字幼常。
    字中包括强调标志的:
    诸葛亮字孔明,陈琳字孔璋。“孔”在这里是个通用字,表示“大”的意思,是对后面那个本字的强调。
    字中包括美称标志的:
    周瑜字公瑾,张飞字翼德,陈宫字公台,赵云字子龙,这其中的“公”、“德”、“子”都是表示美意的缀字。
    综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汉末三国时代人们已经形成了“取字要在音节上取两个字”的共识,但是这两个字怎么用,还没完全定型。很大一部分人的字本质上还停留在单字时代,因为他们的字当中与名呼应的那部分,也就是有真正意义的那部分,仍然还是只有一个字。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三国时代也已经出现了不少“真正意义上的复字”,也就是两个字共同组成一个意思,去与名相呼应的。比如:袁绍字本初;关羽字长生,后改字云长;甘宁字兴霸;荀彧字文若;贾诩字文和;夏侯渊字妙才;祢衡字正平。
    到了后世,在字当中保留排行标志或美称标志的复字也有,但是像上面所说的那种“真正意义上的复字”占据了主流,所以像“岳飞,字鹏举”这样严丝合缝的名字渐渐变得不足为奇。
    现在说回汉朝。如果说,东汉末年是双音节复字的风俗奠定、复字逐渐开始定型的年代,那么复字规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萌芽的呢?哈哈,这就说到我的兴奋点了,我个人认为,复字正是从秦末汉初年代开始出现的,而其中一个至关重要极有参考价值的先驱性的例子,就是张良。
    呐,如大家所知,秦末楚汉战争年代活跃的很多人物,他们的字基本都是单字。陈胜字涉,项缠字伯,项藉字羽,蒯彻字通,叔孙通字何。而西汉中前期的历史人物,有明确记载者已经大多拥有复字,很少看到单字的人物。比如:汲黯字长孺,卫青字仲卿,司马相如字长卿,司马迁字子长,李陵字少卿,苏武字汉卿。
    这里要提点一句,大家注意,这些西汉时代的复字,比起后面三国时代的来,更显得处于幼稚的雏形状态,不仅字当中无不含有无意义的美称标志(卿、子之类),而且大部分的字甚至连与名相呼应的本字都不包含,完全是由两个通用字组成。比如长孺、仲卿、少卿,这些都属于汉人常见用字,十分恶俗,通俗程度跟高祖那个“阿季”比起来有过之无不及,简直跟西方的约翰、彼得有一拼。
    虽然如此,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出,西汉开国的时期,明显是中国人从用单字走向用复字的分水岭。那么我遍观史书,搜来找去,最后被我发现在这一时期出没、有明文记载的、貌似是最早的一个被著录了复字的人,乃是留侯张子房。
    张良是一个跨越了从战国到西汉的时代的人,上接东周战国的单字之风,下接西汉中前期的复字之俗。他与项伯为兄弟辈,比项羽还大,然而项伯、项羽都是单字,“张良,字子房”却是明明白白地写在史记上。这些硬证据还不是最妙的,最妙的是,张良的这个复字,偏偏是由一个“子”字+本字构成的。从字的结构上来说,他的字也正好处在从单字向复字变迁的中间过渡状态。也就是说,单从结构上看,张良其实完全有可能也是单字——名“良”,字“房”。因为前面提到过了,在单字前边加上一个“子”字实为周人对别人的一种尊称,比如屈平字原,你如果看见他,称他的字的时候,就可以叫他“子原”。而大家都知道,司马迁也曾经用“子羽”来称呼项羽。
    照这么说,按照同时代的情况对比,张良是单字的可能性其实更大一些,既然项羽是子羽,那么张良被大家成为子房并不奇怪。然而不然,张良的字很奇怪。怪就怪在,太史公在史书上明确写了“项籍字羽”,同时又明确写了“张良字子房”。而在所有的史书记载里,我们看到项籍被称为项羽,陈胜被称为陈涉,可是从来没有看到张良被称为“张房”过——他从来都是“张子房”。但你从没看见过“项子羽”、“陈子涉”这种称呼吧?
    所以,综上所述,我认为,张良的字虽然不具有典型的成型复字特征,虽然当中包含着一个含义十分不确定的“子”字,但是,他的字是复字而不是单字,人家原本就是字“子房”。横观同时代人物,被明确记载为复字的,暂时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故而我据此推定,张良恐怕是有文献可查的汉朝复字第一人,于是也有可能是有文献可查的中国第一个使用复字的人。
    呼……说了这么多,我就是想讲出上面那一句结论而已。
    最后再赘述一个小问题:关于高祖和吴广的字。高祖字季,吴广字叔,这俩依我判断大概都属于纯粹的家里顺嘴叫的小名(此之谓“小字”),随便按照排行叫的,无巧不巧这俩人还都是老三。而至于高祖的大名“邦”——很多人都说这么大气的名字肯定是他当皇帝以后取的,我觉得不排除这种可能,不过呢,既然人家吴老三都能有个大号叫“广”(也挺大气),那么如果刘老三本有个大号叫“邦”其实也不是不可能的。不过呢,这个邦字还是越看越有内容,所以……高祖的大名究竟是什么来历,以后还可以再讨论,再讨论呵呵……
    以上,啰嗦完了,供大家参详。


    2楼2010-05-10 01:17
    收起回复
      每次想到 孔明=很亮 就忍不住笑啊…     诸葛很亮先生(噗)…
      为什么这时间就有鸟鸣声了- -...


      3楼2010-05-10 03:23
      回复
        回复3楼:
        我第一反应是诸葛大明。。开个玩笑~~~~
        吧主好文~~不愧是子房就是与众不同~~~~


        IP属地:北京4楼2010-05-10 10:16
        回复
          我家子房大人总是与众不同的


          5楼2010-05-10 11:08
          回复
            好文好文!


            6楼2010-05-10 11:13
            回复
              会不会是司马迁大人特别特别的崇拜张良而私自加了个“子”字啊?
              另外-------
              单字“房”的话,那亲昵点不是可以叫“阿房”嘛,那个,那个,秦始皇的阿房宫不是为他造的吧???


              IP属地:江苏7楼2010-05-10 12:43
              收起回复
                了解拉,喵~


                8楼2010-05-10 12:53
                回复
                  回复:7楼
                  ……………………………………………………………………太有才了!


                  9楼2010-05-10 14:05
                  回复
                    • 59.78.10.*
                    孤闲你还是没有回答闵子骞的问题


                    10楼2010-05-10 16:26
                    回复
                      阿房不是旁边的意思吗?在XX地的旁边空地上建造的宫殿,因为还未建好,所以暂时称阿房


                      11楼2010-05-10 17:45
                      回复
                        没想到尘埃的一个小小疑问竟惹来吧主的如此好文,顶一下。


                        12楼2010-05-11 11:07
                        回复
                          回复:10楼
                          高人^^
                          个人以为子骞的情况跟子渊是一样的,史记《孔子弟子列传》中可见对二者的介绍格式相同:颜回者字子渊,闵损者字子骞。
                          但是“闵子骞”之称确实是非常特立独行地出现在史书上,我认为可能是一种习惯性的称呼。我之所以认为“张子房”的情况与“闵子骞”不同,主要是由于二者所处时间点不同,张良所处的时代正是单字向复字转变的过程当中,而同时代有字的人物被《史记》以这样格式来称呼的确实只有张良一人。
                          基于上述时代因素,我认为,项羽、陈涉与张子房的类比意义,应大于闵子骞与张子房的类比意义。
                          当然了,这些也都只是根据现有资料所能够进行的推断。


                          14楼2010-05-11 14:25
                          回复
                            回:7楼
                            你让我找到了太史公是子房铁杆粉丝的证据!!!
                            我觉得是太史公做的,由于刘邦对子房的无限推崇,造成了汉代对子房的无限推崇,结合孤闲所讲周的时候用子是敬称的话,那么汉的人出于对子房的崇拜擅自将这种可选择的尊敬变成了官方认可的强制式尊敬。


                            15楼2010-05-11 23:38
                            回复
                              回复:14楼
                              闵子骞?是不是鞭打芦花的男主呀
                              回复:15楼
                              还好你不是太史公


                              16楼2010-05-12 21: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