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吧 关注:20,330贴子:5,034
  • 4回复贴,共1

【个人成长】为什么越热情的人,越没朋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明明自己平时脾气挺好的,但遇到有的事,就是忍不住烦躁:
每次从寝室出门,室友总是一遍一遍问到底要去哪里、干什么;
说了不想去的聚会,对方总觉得你在客气,非要拉你去;
上班已经筋疲力尽了,同事还是拉着你喋喋不休自己的感情生活;
跟父母说了不用过问自己的工作,他们依然一次次劝你回家考编…….


IP属地:江苏1楼2021-12-31 17:24回复
    真的很心累,想要拒绝,但又会觉得“对方是把我当自己人,是在关心我”,于是总是强打精神回应着对方的热情,把自己弄得很别扭。
    其实这种“别扭”、“不舒服”的感觉,是因为对方侵犯了你的边界,无形中将你拉出了舒适区。
    “个人边界”就像是一层心理皮肤,保护着我们真实的自我不受侵害。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边界感。
    你是边界感薄弱的人吗?
    叔本华曾提出过一则“刺猬效应”,是说刺猬们在天冷时会彼此靠近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拉开一定距离,不但能互相取到暖,也不会伤到对方。
    像刺猬间这种“因为距离过近而受到伤害”的现象,在人际关系中非常常见,我们也有一身无形的“刺”,这身“刺”就是个人边界。
    不健康的个人边界给会他人和自己都带来无形的伤害,健康的个人边界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区分自己和他人,对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负责,不去做违背自己本意和职责范围的事情。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健康服务中心将个人边界分为三类,分别是:
    刚性边界(Rigid Boundaries)
    多孔边界(Porous Boundaries)
    健康边界(Healthy Boundaries)


    IP属地:江苏2楼2021-12-31 17:25
    回复
      (1)刚性边界
      刚性边界是指,一个人选择封锁自己的内心,很难真正相信别人,与他人的关系过于疏远,使自己处于“精神封闭”中。
      他们通常会避免亲密关系和亲密接触, 也不太可能寻求帮助,过于坚持所谓的原则,拒绝一切人情世故,重视理性、轻视情感。
      也有一部分人是有选择性地开启刚性边界,因为过去的糟糕经历,他们只在特定场景、面对特定一类人的时候采取这种防御手段。
      比如说他们曾经无比依赖伴侣,但伴侣的欺骗对他们造成难以磨灭的伤害,为了避免再次重创,在爱情中就会选择“封心锁爱”。
      (2)多孔边界
      多孔边界是指,一个人容易被侵犯或融入他人的边界,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控制。
      如果把个人边界想象成一层薄膜,这类人的薄膜上充满了细孔,几乎起不到保护作用。
      他们通常会热衷于分享个人信息,很依赖他人的意见,同时也难对别人说“不”,极容易陷入过分共情、被他人利用的问题。
      开会时轻易放弃自己的见解,随声附和;
      不好意思拒绝不属于自己的工作;
      总想拯救别人,帮他人解决人生问题......
      过于讨好和过于热情,都属于多孔边界的表现。
      (3)健康边界
      拥有健康个人边界的人,不会轻易为他人妥协。他们保护自己的权利,同时也尊重他人的隐私,能够针对不同人和不同情景,选择让什么进入、让什么呆在外面。
      其实,在中文语境里,我们很少提到“边界感”这个词,这和从小受到的教育有关。


      IP属地:江苏3楼2021-12-31 17:26
      回复
        西方人关系中的最小单位是个人,东方关系最小的单位则是家庭,父母会以“我是你爸/妈”为理由,要你顺从他们的要求。
        我们一直被教导:朋友间应该“亲密无间”,“亲兄弟如手足”,我们要“多为别人着想”,渐渐的我们习惯于将他人需求置于自己之上去考虑,为了以和为贵、降低摩擦,习惯性选择妥协。
        模糊边界的后果
        曾经看过一档综艺,印象极其深刻。
        演员朱雨辰(奋斗中华子的饰演者)邀请朋友来家里吃饭,饭后朋友散去,他突然失声痛哭,蜷缩在狗窝里自言自语:“为什么没有人愿意留在我身边?”
        和剧中桀骜不驯的华子不同,生活中的朱雨辰一直很孤独,没什么朋友,而这一切,与他“无微不至”的母亲有关:
        跟着39岁的儿子辗转剧组,为他洗衣做饭;
        十几年如一日,四点起为儿子熬养生梨汁;
        抄下儿子的每一条微博,分析儿子的心理;
        甚至干涉了朱雨辰的每一段感情......
        这种没有边界感的“溺爱”, 比起感动,更多的是窒息,妈妈从“照顾儿子”中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却从来没有想过儿子需不需要。
        朱雨辰不是没有反抗过,她曾经和妈妈说:“你这样让我想死!”可后来又觉得,母亲是在关心自己,自己怎么能如此狠心呢,最终还是做出了让步,至于自己的压力和痛苦,“睡一觉就好了”。
        他们一个无所顾忌地侵犯儿子边界,一个无底线地压缩自我空间,打着“爱”的名义互相折磨。
        朱雨辰与母亲的关系只是冰山一角,没有边界感的人生也许比这还糟糕:
        (1)救赎心态
        缺乏边界感的人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陷入“救赎心态”。
        如果伴侣说自己曾经遭遇过情感重创,内心脆弱,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有责任将伴侣拉出泥潭,更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的心理状态,也并不在意对方需不需要。
        如果没有成功,便会将所有错误归咎于自己,并有可能出现更病态的现象。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总是被渣男渣女吸引,因为他们潜意识里并不真的想帮对方变好,只是十分享受有人需要自己拯救的感觉。
        (2)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是很典型的与他人边界模糊,具体表现为对身边人的情绪和细微内心活动十分敏感,仿佛“置身于他人体内”,亲自感受别人的痛苦。
        比如说当伴侣见到自己时没有表现出预期的兴奋,他们就会大发雷霆,认为对方变心了。


        IP属地:江苏4楼2021-12-31 18:36
        回复
          Celia Finkelstein在《爱在边缘时》中将这类人描述为“没有皮肤”(without skin)的存在,“感觉自己血肉模糊地在这世间游走,体无完肤…只有一堆神经、肌肉和筋骨,血液和伤口…周围发生的一切都会让我感到刀刺一般疼痛”。
          为自己的心、建一道防火墙
          健康的个人边界应当是清晰的、合适的、无操纵性的,它坚固而灵活,用来保护自己而非为了攻击他人。
          如果你也在为缺乏边界感困扰,这里有些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你。
          (1)课题分离
          阿德勒“课题分离”概念认为,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区分课题的原则为:行为的后果由谁承担,就是谁的课题。
          建立边界感的第一步,就是得分清楚哪些是你的事,哪些是别人的事,每个人只需要为自己的课题承担责任。
          帮室友带早餐,帮是情分,不是义务,并没有什么尴尬的;
          帮同事工作收尾,首先要保证自己休息充足,即使没有做完也是合理的;
          孩子毕业选工作是自己的事,父母只是辅助,只有他能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在满足自己心理需求的前提下,也不过分控制别人,这是一种心理发展成熟的表现。
          (2)直截了当地表态
          学会说“不”,是明确边界的第二步。
          过分的妥协并不会获得他人认可,反而可能被贴上“老好人”的标签,诱导对方得寸进尺。如果不高兴,不如就大声说出来,在为别人的看法操心前,先尊重和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
          觉得朋友过多干涉自己的生活,不妨约他共进午餐,好好聊一聊这件事;
          觉得父母习惯掌控自己的生活,不妨将内心感受写出来,找机会发给他们看;
          很多时候,直截了当的表达往往最有效,逃避、压抑反而会使你陷入恶性循环。
          (3)从小事做起
          如果我们已经习惯了委曲求全,是很难一下子做出大的改变的,在朋友、同事面前说“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常常会被愧疚感笼罩,这时不妨先从陌生人下手、从小事情下手。比如说:
          赶时间时,对热情的推销员说“谢谢不需要”;服务员点错餐时,告诉他们你的真实选择;出租车司机一路高谈阔论时,告诉他你想休息,希望他安静一些。
          每一次勇敢说出自己真实的感觉,你的个人边界就会更清晰一点。
          就像《成为简·奥斯汀》中所说,“不在任何东西面前失去自我,哪怕是教条,哪怕是别人的目光,哪怕是爱情。”
          愿我们在成为谁的孩子、谁的爱人、谁的xxx前,先活成独立的自己,守住边界。
          因为“亲密有间”,才是关系最好的状态。


          IP属地:江苏5楼2021-12-31 18: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