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dna吧 关注:470贴子:3,078
  • 7回复贴,共1

金荣权:先秦淮河文明的历史地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020年2月8日,信阳师范学院淮河文明研究中心金荣权先生在《光明日报》11版发表了《先秦淮河文明的历史地位》,链接地址:https://m.gmw.cn/baijia/2020-02/08/33535255.html
淮河流域早在旧石器的不同时期便有多支先民在此生息。至新石器时代,由于淮河流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温润的气候,更适合人类居住和文化上的交流,使得这一地区的文化得到快速发展。上游有距今约9000—7000年前的裴李岗—贾湖文化;中游有距今8000—7700年的小山口、侯家寨、双墩文化;下游在距今8500—5000年之间分别有顺山集文化、北辛文化、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这些文化类型无论在时代的久远方面还是在文明程度上都不亚于黄河流域的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彭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以及屈家岭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如内蒙古及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等也毫不逊色。
早在上世纪70年代苏秉琦先生就曾经提出注重淮河流域文化的独特性,不应将淮河流域的文化淹没于黄河、长江两大流域文化之中。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中,越来越多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都说明,在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文化虽然也受到周边文化的影响,并与之进行交流碰撞,但却一直走着独立发展的道路,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


IP属地:江苏1楼2022-01-08 13:40回复
    由于信阳师范学院处于淮河南岸,金荣权先生也是信阳市商城县人,因此在淮河文明的研究上颇有心得。淮河两岸密集分布着众多新石器时代遗址和文化,从上游的裴李岗—贾湖文化到中游的小山口、侯家寨、双墩文化,再到下游顺山集文化、北辛文化、青莲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其中早年测过的贾湖遗址是F系(下游未分型成功),大汶口文化有O有N。我的看法是,这些新石器农耕文化的父系大部分都是O系。一些潜在的线索是存在的,比如:贾湖遗址的稻作遗存与O系农人有关,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青春拔牙习俗与O系南岛语族人群有关。
    而他谈到的长江流域的彭头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以及屈家岭文化O系的确定性更高,因为已测过的大溪文化和良渚文化全部都是O系。


    IP属地:江苏2楼2022-01-08 16:18
    回复
      “研究表明,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主源文化应是贾湖文化。在距今7000年前贾湖人沿淮河两岸渐次向东迁徙,最终到达苏北和鲁中南地区,并与这里的土著居民相融合,首先影响到北辛文化,然后又生成了大汶口文化。于是,贾湖人的龟灵崇拜、随葬獐牙器和绿松石饰以及猪牙器的习俗,贾湖人使用的石磨盘、齿刃石镰和大石铲等经典农业用具,贾湖人的陶锉,这一切都随贾湖人的东迁被传播至淮河中下游。可以说,北辛—大汶口文化的主要源头即贾湖文化,而后天的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又是继承大汶口文化发展而来,所以贾湖文化作为主源文化影响了整个淮河流域的史前文化。”
      与以往传统上认为的贾湖遗址属裴李岗文化不同,此处,金荣权先生提出贾湖文化的概念,并认为贾湖文化是史前时期淮河流域的主源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都是从贾湖文化发展而来。


      IP属地:江苏3楼2022-01-08 19:56
      回复
        考古发现证明,淮河流域最晚在新石器中期便已开始种植人工培育的水稻。淮河上游,在距今8000多年前的贾湖遗址的一些红烧土块内发现了保存很好的稻壳印痕,经过鉴定,这些水稻属于人工栽培而非野生;淮河中下游地区,距今8000余年前的顺山集遗址、距今7000多年前的双墩遗址、距今6000多年前的龙虬庄遗址和距今5000年前的尉迟寺遗址等,都出土有人工培育的水稻.......................贾湖文化遗址中已有水稻和旱作物混作的农业模式,在贾湖遗址中发现有水稻、野大豆等植物的种子;双墩遗址在红烧土残块中发现水稻稻壳印痕,同时还有小麦族植物、薏苡、燕麦等植物的淀粉粒;顺山集遗址出土有薏苡、水稻、小麦族等植物淀粉粒。这种水稻和旱作物混作的耕作方式一直持续至今。
        ---------------------------------------------------------------------
        我想再次提醒研究父系O系单倍群的研究者:水稻!水稻!水稻!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IP属地:江苏4楼2022-01-09 10:26
        回复
          金荣权先生两年前在《光明日报》发表的这篇文章,提出了“淮河文明”的概念,似乎像是一篇让人乏味没有多少新意的文章。然而,两年前刚刚发表时,我就注意到这篇文章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并在小范围内与网友讨论过。我将此文转载到本吧,真正想让吧友们关注的是下面这段内容:
          “龟灵崇拜是我们史前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龟灵崇拜在贾湖文化中已经出现,贾湖人随葬的龟甲数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有关,其用途或反映出贾湖人的某种宗教习俗。随着贾湖人的东迁,这种习俗被带到了海岱地区,为北辛—大汶口—龙山文化所继承。如果说贾湖和大汶口文化中的龟灵崇拜现象只是我国龟卜文化的萌芽的话,到了凌家滩文化中则发展成比较成熟的龟卜文化。在安徽含山县凌家滩一座大墓中,墓主人腰部正中位置放置有1件玉龟及两件玉龟状器物,玉龟背甲尾端有两个对钻的小圆孔;玉龟腹内各置一件或两件玉签;与玉龟同时出土并叠压在一起的还有一块玉版,玉版正面有两个大小相套的圆圈,内外圆之间有八条直线将图案分为八等份。凌家滩人将贾湖—大汶口文化中的龟灵崇拜进一步发展:龟灵崇拜的材料由原来的自然生物之龟甲变成了玉质龟甲;龟壳内所放置的石子、骨针等简易之物换成了精致的玉签;简单的占卜变成了配以天地四方、太阳崇拜等复杂内涵的高级仪式;在贾湖—大汶口文化中地位较高的人都可以拥有龟甲,或可以行使占卜之权,但到了凌家滩时期则成了由极个别人使用的神秘工具,占卜行为甚至成了最高权威的体现。于是,原始的龟灵崇拜演化成了史前宗教文化,多数人可以随身携带的物品变成了由个别人掌管的部族圣物,原始占卜行为变成了决定部族命运和行使生杀大权的神秘仪式。古老的占卜术、原始的八卦文化在凌家滩文化中得到了升华并逐步走向成熟。起源于淮河流域的这种古老的龟灵崇拜、占卜方式直接开启了我国传统的八卦文化和易经文化,同时也启发了商人用钻灼牛骨、龟甲定吉凶的方法。”
          龟灵崇拜作为中国史前文化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最早可能发轫于贾湖文化。文中说道,安徽含山县凌家滩一座大墓墓主人腰部正中位置放置有1件玉龟及两件玉龟状器物,我不知道看到这里,读者们想到了什么?而我当时即想到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五号大墓中手握玉龟的墓主人。我们已经知道,牛河梁五号大墓墓主的Y染色体单倍群是Oα。红山文化大墓与凌家滩文化大墓中都出现的玉龟,揭示了牛河梁五号大墓墓主的Oα父系人群与凌家滩文化之间存在的联系,这种龟灵崇拜反映的龟卜文化更早的源头应出自淮河上游的贾湖文化中,可能是O系父系人群史前宗教文化的特征之一。殷商时期钻灼牛骨、龟甲定吉凶的方法很可能也是从这种龟灵崇拜和占卜方式继承而来,因此,我们仍然需考虑殷商是O系的可能性。


          IP属地:江苏5楼2022-01-09 13:10
          回复
            如果金荣权先生的研究结论是正确的,那么,淮河流域文化可以说是中国黄河流域中下游最重要的几支新石器文化的奠基者,这几支新石器文化包括裴李岗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基于牛河梁五号大墓墓主手中的玉龟与贾湖文化、凌家滩文化的龟灵崇拜存在的联系,并考虑牛河梁五号大墓墓主父系单倍群Oα与仰韶文化的相关性,不排除仰韶文化的父系源自贾湖文化的可能性。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说,淮河应是北方汉族中O系人群的母亲河?
            李旻教授在《重返夏墟:社会记忆与经典的发生》中,将延续了从裴李岗时代以来数千年未曾中断的用鼎传统,从桐柏、嵩山到泰沂山区南麓,以贯通东方平原的淮河流域为中心舞台的龙山时期考古学文化命名为“低地龙山社会”(请参见石峁吧主贴:https://tieba.baidu.com/p/7684420444)。从而说明,龙山时期的淮河流域文化是公元三千纪晚期东亚、北亚、中亚三个文化互动圈构成的广义龙山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IP属地:江苏6楼2022-01-09 21:06
            回复
              20天前,共青团主管的综合性新闻周刊《中国周刊》发表了《贾湖遗址:触摸九千年前的历史脉络》一文,链接地址: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11727039754945036/?app=news_article&timestamp=1726657752&use_new_style=1&req_id=2024091819091145ED9763FF578E8BD107&group_id=7411727039754945036&tt_from=mobile_qq&utm_source=mobile_qq&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token=42c0024a-9e7d-4369-8fca-a6458533baad&source=m_redirect
              文中谈到:“贾湖人是优秀的农夫。他们将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贾湖遗址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粳稻种子和整地、收割、脱粒等系列农具;在种植水稻的同时,他们还学会了驯养家猪、养殖鱼类……”贾湖遗址发现的最早栽培粳稻种子表明贾湖人掌握了先进的水稻栽培技艺,贾湖遗址的O系农人与稻作农业的强相关性,仍然难以否认。


              IP属地:江苏7楼2024-09-27 11:11
              回复
                据《贾湖遗址:触摸九千年前的历史脉络》一文介绍,贾湖遗址博物馆的整个陈列展区采取“1+4”模式,精心设置“礼乐之源——贾湖文化主题陈列”和“贾湖探秘”“骨笛”“龟甲与符号”“墓葬与葬礼”4个专题展,其中的“龟甲与符号”专题尤其值得重视。

                贾湖遗址发现最早的刻符龟甲契刻符号,应是殷商甲骨文的源头。根据网友们透漏的各种小道消息,2002年复旦大学检测的贾湖遗址12例古人骨中5例F系的男性,他们的父系细化后都应是O系。从甲骨文与贾湖遗址龟甲刻符的联系看,殷商是C2南的可能性很小。以我的浅见,淮河以北O系族群最重要的祖源文化是淮河上游的贾湖文化,该文化一个显著特征是龟灵崇拜,而C2南关联文化的显著特征应是蛇(龙)崇拜。


                IP属地:江苏8楼2024-11-05 09: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