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787贴子:612,172

《中庸》(十二)及以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后续将都发在这个帖子里面,不再单独发帖了。感兴趣的请浏览此帖括号中的数字序号不是分的章节,按发的次序排的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译文】
君子践行中庸之道,就好比远行,必然是由近及远;就好比登高,必然是从低到高。《诗经》说:“妻子儿女友爱和睦,就如同弹琴鼓瑟一样。兄弟间关系融洽,和顺安乐。使你的家庭美满,妻儿快乐幸福。”孔子说:“父母这样就顺心如意了啊!”


1楼2022-01-26 10:21回复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译文】
    孔子说:“鬼神(可引申为主宰和制约物质世界运行的存在、物质及规律等)的德行,很盛大啊!观察它也看不见,倾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物质世界中,使人无法遗弃、脱离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在你上面,又像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来临,不可揣度,怎么可以厌怠不敬呢?’从微小不可见到可见(可引申为从微观到宏观),事实、存在就是这样不可掩藏、掩盖!”


    12楼2022-01-29 11:18
    回复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译文】
      孔子说:古代帝王中无忧无虑的,大概只有周文王吧!他有贤明的王季做父亲,有英勇的武王做儿子,父亲王季为他开创了基业,儿子周武王继承了他的遗志,完成了他未完成的事业。武王继承着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灭掉了大殷,取得了天下,却没有使自身失掉显赫天下的美名,反而被尊为天子,掌握普天下的财富,世代在宗庙中享受祭祀,子孙永保祭祀不断。


      13楼2022-02-08 16:21
      回复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译文】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达到“孝”的境界了啊!可称其为“孝”的人,善于继承先人的意志和志向,善于继续先人的事业。春秋两季祭祀的时节,整修祖宗庙宇,陈列祭祀器具,摆设先王的衣裳,进献祭祀时鲜食品。宗庙祭祀的礼制,是要把父子、长幼、亲疏的次序排列出来;排列官爵次序,来分辨贵贱;排列职事职位次序,来分贤能,敬酒必须由下敬上,祖先的恩德就会延及下来,按头发花白程度,来根据年龄大小,排序决定宴席座次。”
        “践行自己的岗位职责,行先祖、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祖、先王的音乐,敬先祖、先王所遵从、尊敬的,爱先祖、先王所亲爱、亲近的。对待死亡就像对待出生一样,侍奉亡故的人就像侍奉现存的人一样,’孝’这样就做到、达到了。”
        ”祀天祭地的礼节,是用来侍奉皇天后土的;宗庙的礼节,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晰、明白了郊社的礼节,以及天子和宗庙祭祀的义理,治理国家就像观察、展示掌中之物一样啊!”


        16楼2022-02-11 09:45
        回复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译文】
          鲁哀公问”政”。孔子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略政事都记载、展示在书板和书简上。他们在世,这些政略政事就实施;他们去世,这些政略政事就废弛和停息了。“人道”可使政略政事快捷有效;”地道”可使树木快速生长。施政和政事啊,就象芦苇一样(芦苇性柔而生长迅速)。因此政略实施和治理的关键在于人,根据其自身素质来任用、使用人,用“回归、遵循先天本性”的方法来修身,用仁爱、仁义的天性来修道和教化、教育人(参考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仁就是待人仁爱,亲爱亲人为首要。义就是公正适宜,尊重贤人为首要。有了亲爱亲人的亲疏、尊重贤人的等级,礼就这样产生了。在下位的人,如果不能从上位得到授予和帮助,平民百姓就不能得到帮助和有效治理。因此君子不能不修身。想修身,不能不事事亲躬;想事事亲躬,不能不了知道、理解人和人性;想知道、理解人和人性,不能不知道和明晓天命、天道、天理等。”


          17楼2022-02-14 15:23
          回复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译文】
            天下人首要修的道有五条,怎样修道有三种。就是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交往,这五条是天下人首要修的道。“智”、“仁”、“勇”,这三种是天下人的首要修的德行。无论怎样修行他们,最终都是归一的。有的人天生就有智慧,有的人通过学习获得智慧,有的人困惑、受困后才获得智慧,等到他们获得智慧了,结果是一样的。有的人安然修行,有的人出于利益去修行,有的人勉强自己去修行,等到他们成功了,结果是一样的。孔子说:“爱好学习就一步一步接近了“智”,努力修行就一步一步接近了“仁”,知晓、理解羞耻就一步一步接近了“勇”。知道这三点,就知道怎样修身,知道怎样修身,就知道怎样治理他人,知道怎样治理他人,就知道怎样治理天下和国家了。”


            19楼2022-02-15 15:08
            回复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译文】
                人世间治理天下和国家有九条法则。那就是:修身,尊崇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纳工匠,优待远客,安抚诸侯。修身,就能树立正道;尊崇贤人,就不会迷惑、困惑;亲爱亲人,叔伯兄弟就不会怨恨;敬重大臣,就不会眼花迷乱;体恤群臣,士人们就回报礼敬尊重;爱民如子,就会鼓励百姓勤勉努力;招纳工匠,就会使财物、日用充足;柔和对待远方的宾客,就会使四方归心、归顺;安抚诸侯,就会使天下人敬畏了。像斋戒那样净心虔诚,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不符合礼的标准就不动不做,这样来修身;去除贪欲,疏远女色,看轻财物而高贵道德,这样来使贤人信服;尊敬亲人的地位,重视、关心他们的俸禄(收入),无论好坏都与他们在一起,这样来使亲爱的亲人信服;众多官员由其任用使用,这样来使大臣信服;真心信任,并给他们较多的俸禄,这样来使士人信服;适时使用民役,少收赋税,这样来爱民如子;每天检察、慰问,每月考评功绩,所给予的粮食符合所从事的工作,这样来使工匠信服;来时欢迎,走时欢送,善待善意、善良的,同情帮助没有能力的,这样来柔和对待远方宾客;延续中断的家庭世系,复兴没落的邦国,治理祸乱,扶持危困,定期接受朝见,赠送丰厚,纳贡菲薄,这样来安抚诸侯。人世间治理天下和国家的九条法则,践行、实行这些法则的原由和道理都是一样的。


              20楼2022-02-16 09:30
              回复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译文】
                一般事情有预备、预谋,就会立事、成事,没有预备、预谋,就容易没有效用、没有结果,甚至失败。说话前预先想好、定好,就不会语塞中断;做事前预先想好、定好,就不会困惑和陷入困境;行动预先想好、定好,就不会受到伤害,也不会后悔;修道和选择走哪一条道前预先想好、定好,就永远不会无路可走。


                21楼2022-02-17 10:44
                回复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译文】
                  在下位的人,如果不能到上位人的授予和帮助,平民百姓就不能获得授予和帮助等,并得到有效治理。要得到上位人的授予和帮助是有方法的(也可参考开篇的“道”来理解),不能相信和取信朋友,就不能得到上位人的授予和帮助;朋友间取得信任是有方法的,不孝敬和顺应父母就得不到朋友的信任;孝敬和顺应父母是有方法的,不能真实反观“本性”、对照认知自身,就不能孝敬和顺应父母;要做回真实真正的自我是有方法的,不能明辨、明晓“善”,就不能使做回真正真实的自我。


                  22楼2022-02-18 10:59
                  回复
                    后面还有一些关于“诚”的阐述,“诚”是《中庸》中重点阐述内容之一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
                    “诚”,就是上天符合、顺应“天”(宇宙、世界、时空、微观世界等)的“本性”(根本特性、先天本性、本源属性等,包含最根本根源的特性、规律、功能、属性等,简称“本性”);做回真正真实原本的自我,就是人顺应先天本性行事(参考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上天符合顺应“天”的“本性”,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中”(参考开篇“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有无为之意),无需思考即可自然知道、得道,从容符合“道”,常处“道”中,这是圣人的境界。人符合、顺应先天本性行事,归纳和选择“善”的去牢固把握,并坚持执行它。全面、广泛的学习照做,用它对照、拷问自身,谨慎、慎重、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明悟、明确、分析、辩论、辨别,坚定、坚信、尽力的践行和修行。要么不学,学了没有学会,就绝不罢休;要么不问,问了没有清楚知道和明白,就绝不罢休;要么不思考研究,思考研究了没有所得和收获,就绝不罢休;要么不分析、辩论、辨别,分析、辩论、辨别没有清楚明白,就绝不罢休;要么不修行,践行和修行做不到坚定、坚信、尽力,就绝不罢休。别人用一分努力就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够做到这样,虽然愚笨也一定可以明悟开窍,变的聪慧,虽然柔弱、柔顺,也一定可以强大、刚强。


                    23楼2022-02-21 10:37
                    回复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译文】
                      做回真正真实的”本性”自我(参考前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就会明悟、明白,这是”本性”;通过明悟、明白,才做回真正真实的”本性”自我,这是教化、教育。做回真正真实的本性自我,就会明悟、明白;明悟、明白了,也就会逐渐做回真正真实的本性自我(有真我、本我之意)。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译文】
                      只有天下做到、达到“诚”(“诚”有真实、确实、虔诚、真诚等含义,“至诚”近似道家修真、归真之意。参考上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取中,不极端,因此“至”一般不译为“最”),才能使天下的“本性”(根本特性、先天本性、本源属性等,包含最根本根源的特性、规律、功能、属性等,简称“本性”)作用尽情发挥出来;能尽情发挥天下的“本性”,就能使人的“本性”作用尽情发挥出来(参考前文,人的“本性”包括“善”、“诚”等,外延及做法包括仁、义、礼、智、信、勇等);能尽情发挥人的“本性”,就能使万物的“本性”作用尽情发挥出来;能尽情发挥万物的“本性”,就可以引导发现,逐渐明悟并赞叹天地演化、变化、蕴育、繁育等;可以真正明悟、明白,赞叹、阐述清楚’”天地之化育”,就可以列天地后为第三极了。


                      24楼2022-02-22 16:19
                      回复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译文】
                        其次深入到细微、微观探究,极细微处能探究到有真实存在并顺应“天”(宇宙、世界、时空、微观世界等)的“本性”(参考开篇“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和“诚者,天之道也”)。在极微观下真实存在也有形体、形式,有形体、形式,特性就会逐渐明显、显著,特性显著了就会被看到,被看到了就会发现其运动,运动就会不断改变、造就不同,不断改变、造就不同就能逐渐演化、化育万物。只有天下做到、达到“诚”(中庸取中,不极端,因此“至”一般不译为“最”),才能演化、化育万物。


                        25楼2022-02-23 09:55
                        回复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译文】
                          做到、达到“诚”,符合、顺应“诚”的“本性”,可以做到提前预知。国家将要兴旺,必然有吉祥、吉兆出现;国家将要衰亡,必然有妖孽出现。会呈现在占卜的蓍草龟甲上,会使人的举动、行为、习性等发生变化。祸福将要来临:好的,必然可以提前预测知道;不好的,也必然可以提前预测知道。所以做到、达到“诚”,就像神灵一样。


                          26楼2022-02-24 11:24
                          回复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译文】
                            “诚”的“本性”是需要自身达成、做成的,而符合、顺应“本性”,也是自身修行,才能得道、悟道、成道的。“诚”的“本性”贯穿事物的开始到终结,没有“诚”就没有了事物(参考前文“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因此君子以“诚”的“本性”为贵。“诚”不是自身成就自己“诚”的“本性”就停止了,因此还要成就事物“诚”的“本性”。成就自身“诚”的“本性”是仁,成就事物“诚”的“本性”是智。这些“本性”的道德和德性,对内对外,对己对人,都融合、符合、顺应“本性”(参考开篇“率性谓之道”),因此时刻保持和施行这些“本性”是适宜的。


                            27楼2022-02-25 15:51
                            回复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译文】
                              因此做到、达到“诚”是永不停止的。永不停止就会长久,长久就会对外发展和扩张,对外发展和扩张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博大深厚,博大深厚就会高明。博大深厚能承载万物;高明能覆盖万物;悠远长久能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匹配地的特性,高明匹配天的特性,悠远长久没有止境。象这样,不去展现也会自然彰显,不去动它也会自然变化,即便无为也会自然成就。


                              28楼2022-02-28 11:2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