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张成秀同志因为在家乡闹革命被国民党杀害了。
兄弟分别两个月后,张铚秀转身奔赴了抗日战场,他的游击大队改名字为“新四军抗日先遣支队第一中队”,他担任中队长。
转年就挺进苏鲁豫皖地区,与日寇打响了“韦岗战役”,开辟了抗日根据地。
至此,因为共同挺进了“沦陷区”收复失地,“千里姻缘一线牵”,张铚秀遇到了丁亚华,战火纷飞中两情相悦,结婚成家。
部队始终处在随时转移中,并没有供张铚秀和丁亚华结婚的房间。在安徽无为县,张铚秀和丁亚华借了一间民房,又找了两块草垫子铺在地上,把军被往上一铺,就算是洞房了。
既没有彩礼,也没有婚礼。
结了婚就要过日子,不仅要把自己的日子过好,还要把部队的日子过好。
那个时候,新四军部队吃饭、穿衣,包括医药和武器弹药,基本要靠自力更生解决。所有干部都要动手开荒,种点粮食蔬菜啥的,有的还养些鸡鸭鹅。有些时候,张铚秀还和警卫员一起,晚上下稻田抓田鸡、捉黄鳝,改善生活。
夫妻二人过的是穷日子。
但老话讲,“父慈子更孝,夫唱妇亦随。老幼皆同乐,家和万事兴。”
日子好不好,家庭兴不兴,和穷富无关系。
丁亚华夫唱妇随,担任56团供应处党支部书记,带领官兵和家属办起了被服、织布、弹花、毛巾、鞋袜等小工厂,为抗日事业的物资储备贡献了力量。
夫妻二人一辈子伉俪情深,互相关怀,也把关怀送到了家庭之外。
开篇就说过了,宿命论是不对的,人生总会有遗憾的。张将军夫妻也不能例外。
张铚秀将军的人生“遗憾”
张铚秀和丁亚华的家很“穷”。
这个“穷”字,不要看我加了引号,以为是在描述假穷。
不是的,是真的穷。建国之前,部队都是供给制,虽然真穷着,倒还好点,总不至于向人家张口借钱。实行工资制后,张将军家更穷了,钱直接不够花。
因为孩子太多了,支出太杂了。
他老家永新虹桥村在旧时代没有几亩水浇地,自从他有了工资后,多次带头捐款给村里修建了水利设施,建了小发电站,因为村里有不少他牺牲战友的家人啊!
张将军虽然是军人出身,也关注养蚕事业,他支持永新县搞过一个“东桑西移”项目,现如今种桑养蚕是永新县的支柱产业之一了。要研究本职工作之外的东西,免不了又要花钱,花的都是他自己的钱。
张将军家养着烈士的子女之外,凡被他知道了哪家牺牲战友的家人生活困难的时候,他都要主动去提供经济帮助。如果遇到了这些人上门借告,他是借钱也要满足来者。
有一次,家中保姆伸手向他要钱买米,张将军一摸兜,竟然身无分文,想了想,发工资还要一段时日,张嘴对保姆说:“要不,你先借我家点钱吧?”
保姆很生气,然而也无法,米总是要先买的,于是借给了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