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吧 关注:12,430贴子:94,635
  • 20回复贴,共1

四句教解释不通,请各位指教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可是《大学》中说的是致知在格物。是先格物然后才能致的良知。因此未格物则不能致良知,不致良知则无法知善恶,不知善恶又怎能为善去恶呢? 先生的四句教好像说不太通,大家认为呢?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2-16 17:35回复
    结合道生一(无善无恶心之体),一生二(有善有恶意之动),二生三,三生万物!明白了吗?


    2楼2022-02-16 21:57
    回复
      本来就有良知,只是普通人遇事不明澈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2-17 15:29
      回复
        原文是:欲诚其意,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明是致知在格物,已无先后,但太多的人读这段文字,自己不从自己身上体悟,都习惯性思维,以为格物和致知还要去分个先后,就是知行不合一了。
        致知格物,本来就是一事,只是以身为界,内外分论。人见一个杯子,无论是眼见,手摸,知一杯存,非是思虑所得,乃人本独具,故而阳明早期教学曾言“知行合一”。知了便是已然有行,行了必然人已有其知。故而知乃无善无恶,因无善无恶,故阳明不得已用一“良”字以释至善。
        阳明所论,均乃一生生死践行之明悟彻言,又不失前贤传统经载,可谓撤明上下,无一处错论。只是后人学习,玩弄辞章,不能以自体为见,依赖现代文字习惯,不理解处便是别人言语有问题,四句教只是引人自向之方便,若论对错,不解时,句句为错,若能自识其知,又哪里有什么错?只是人我相对,自是为高,前贤哪怕至道之言,于不明者,自然句句是错,反而是常态。


        IP属地:江苏4楼2022-02-19 02:17
        回复
          一杯存于前,并无善恶,因人而有了好恶起心。那一句话,一个人,一段世事呢?
          在外器具,用一字,“物”来表述,此杯在人所见,便是一事。物,事,本来便是一理所出,他人言语,行事呢?
          可见,所谓世间一切善恶,均起于自意,故阳明曰,有善有恶意之动。乃人自有好恶而假于外物,以为他意。若明自心,方明,均其于自己一生习性,世本清净,为人自争,善恶不休。故,阳明眼中,儒释道于最核心根本初,均是纯然一体,并无诧异。只是经传人解,立文立书,存了形式相异,故而心学为学为修,均需反于每个后人个体自身上探究一番,方面真意。文字只是其引,并非究竟,究竟本存,中外古今,无不如此,语言文字之别而已,于心,万古同归的。


          IP属地:江苏5楼2022-02-19 02:29
          回复
            原文又有: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云云。
            一杯茶在那。茶入口中,其味自显,这个意是诚的,其实人人如此。这便是千古万人的同理。如果你先立个善恶的标准,那么这个茶无论何味,都已经另立了一个标准而不自知,这个标准往往就是私意。
            比如一直习惯喝可乐的,第一次喝茶较苦,那么好恶之意生,已然不能真切品其茶性。那么见事见人呢?还未遇到张三,就已然给张三贴一个好坏的标准,那么真实张三的品性又能知道几分?
            圣人之理,并非高谈阔论,乃是平实处见真章,于万千人忽略处悟大道,说破都简单,然能悉心感受一番,才能明得其大道至简的畅然。


            IP属地:江苏6楼2022-02-19 02:48
            回复
              安于其知,便是阳明“主一天理”之功。一生只依良知而行,很多时候,在市俗眼中是很难接受的。因此阳明传学,也非执拗各个讲明,文字只是方便,利于悟性高超之辈,若无文字,便是面授要点,身体力行,乃是利于踏实践行之人。故阳明之学,彻上彻下,


              IP属地:江苏7楼2022-02-19 02:57
              回复
                说的都只是一个功夫,不同的词汇,太较真这个,意义不大。还是用功夫实在。正心,诚意,致知,格物,本为一体。


                IP属地:湖北8楼2022-02-19 10:13
                回复
                  格物就是为了发现世间万物的道理,先生发现世间万物的道理本来就在心中,无需外界去寻找。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2-20 14:33
                  回复
                    格物就是为了发现世间万物的道理,先生发现世间万物的道理本来就在心中,无需外界去寻找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2-20 14:34
                    收起回复
                      反正就是胡说八道,鼓吹人的理性,人有无限的可能。问如何分辨善恶?在心上,心在哪里?然后就说你敢脱裤子走出去吗?不敢,那么心就在那里。
                      你如果要讲逻辑,难么就输了。


                      IP属地:广东11楼2022-02-20 16:29
                      收起回复
                        阳明心学一直主张的就是良知本身就在心中,只是良知被蒙蔽了。致良知的理解应该为,摒弃恶念,光明善念,让真正良知显现出来。


                        IP属地:山西12楼2022-03-03 14:06
                        回复
                          知善知恶是良知,而不是致良知。要等格物后才能致良知。良知是方向,格物是走路,致良知才是最终到达目的地。整个次第是很通顺的,觉得不通顺是功夫下的不够。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2-03-05 07:38
                          回复
                            知善知恶是良知。好好品味这句话。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2-03-07 17:24
                            收起回复
                              心学最大的忌讳就是动脑子,心学讲声色名利等私欲,说到底就是心中有我,这个我就是我们平常人为的自己,只是这个自己是假的,他的背后另有一个,那个才是真我,道家说的好理解,心中有我就是识神,其背后就是元神,识神依元神而生,道家说的阴神就是人身的欲望,所以要求个纯阳之体,阴神也就是传习录中说的那一句躯壳起念,元神如如不动,总领一切,就是无善无恶,意之动便是躯壳起念,阴神发用,这就是动脑子起念头,权衡利弊,这一切都是在心之本体的基础上发用的,所以知善知恶的就是良知,就是佛性,佛为大觉金仙,觉知处即是心,觉就是根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三教讲的都是一件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2-03-13 11: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