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来写点儿东西吧,一是对法考过程的回顾与总结,二来可以对准备法考的同学有一些建议。本人今年43岁,二战主观题129分通过。对于我这个年龄,可以说是大龄考生了,在这个年纪通过法考,无论如何我还是蛮激动的。接下来说下我的备考过程和我对法考的一点理解,谈不上什么经验,只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展示下观点而已。
我是法律专业,本科是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但是这么多年没有参加过这个考试,觉得这个考试就像是不可逾越的大山,对于我来说太难了,从2020年开始,也是脑瓜一热,觉得法律专业不考法律职业证书,怎么能对外说是学法律的呢,对不住这个专业。再者,也是工作环境的迫切需要,正好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正在客观题的报名阶段,于是就报名了,2020年客观题报名延期了,因此我报名之时离考试充其量也就是三个月的时间,我报了瑞达的网课,然后开始按照计划学习,说实话这三个月时间我是抓得蛮紧,白天工作不忙的时候可以听课做题,晚上吃饭后立刻进入学习状态。我没具体算过平均一天学多少个小时,估计五、六个小时吧,客观题考试结束后,感觉要挂了,因为实在是没有几道题能有把握,所以考完后也没有在学习,成绩出来的那天,也没想着能通过,但看到成绩时简直是喜出望外,居然通过了。然后赶紧报的瑞达的主观冲刺班,但是两周后就考主观题,时间太短了。匆匆忙忙的复习,感觉尽了最大努力,上到主观题考场,紧张得直冒汗,答题其实是不怎么顺利的,尤其是那道民商大综合,好多问题都是连环问,56分的大题就不知道在说什么,考点根本识别不了,完全胡答一气,刑诉法根本就没想到翻法条,平时也没训练翻法条的基本功,最后就算是写完了吧,行政法感觉挺简单的结果后来一对答案错了一大堆,本来能答对的也答错了。当年主观题出成绩,99分,虽然失望,但感觉确实是基本功不扎实,没学好,过不了主观题也在情理之中。只能来年再战了。
2021年,从1月下旬开始,就备考主观题了。根据我的个人学习情况,我知道民法、商法是我的弱点,因此,我先从民、商法入手,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一次我没有再跟某一个机构,而是多方对比之后选择了各科的老师。2021年经历了两次延考,这对于二战的考生来说,在心理上绝对是个考验,由于疫情原因考试分成了三批,我是在第二批参加的考试。说一说我对这套题的感受吧,一,法治理论: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射程范围,32分钟将近1100字。二,刑法:题型在意料之中,感觉平时训练的都比考题要难,遇到这样的题反而觉得不太会了,应有的水平感觉没有发挥出来。三,民法,完全出乎意料,重点难点的担保及物权一分没出现,破产法也没和民法结合,居然考了婚姻、监护、侵权,绝对是反押题,敢说绝大多数考生都没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或者没好好复习。但是我并没慌,按照平时训练的答题方法进行了答题,分层回答,法言法语,逻辑清晰,简明扼要,沾边就写,这道题答完后就觉得虽然谈不上多好,但是应该不会比别人答得差。(我在民法上平时下的功夫还是比较多的。都说得民法者得天下。)四,刑诉:因为2020年考试没翻法条的阴影,我平时着重训练了法条,用的觉晓的界面。但是今年这道刑诉题好几问基本是真没找到法条,就是找到了感觉沾点儿边的法条就写上去了,心里没底。五,最后做选做题的时候,反复比较了行政法和商法,还是觉得行政法靠点谱,离考试结束还有50分钟的时候开始答行政法,有两问翻到了法条。整体感觉今年的行政法答得还行,起码比上一次要好。整套题做完后大概还有十来分钟的时间,往前翻了翻也没修改什么内容,在考试结束还有三分多钟的时候就点击交卷了,出了考场总算出了口气,不管考试结果如何,参加完考试心里就轻松了许多。2022年1月12日上午8点半左右查分,129分,法考,我过了,成绩比预想的要好。
谈一下我对法考的看法。
一,要选择自己能接受的、喜欢的老师。各机构的老师都很好,关键看是不是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关于客观题、主观题各科目是否只跟一个老师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我反而觉得,如果你时间充裕的话,听两个老师的课会更好,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是分析问题,互为补充,能给你从知识点到方法上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民法,我今年跟的方志平老师和钟秀勇老师,二人各有千秋,我系统的听了方志平的课,很有体系,书写的好,而钟秀勇着重讲的是重点和难点。方志平的情景训练是真的好,重在答题情境,答题方法,这个对我提升很大。
三,不要有投机取巧的心理,押题是越来越不靠谱的,这两年的考试大家也都看到了,机构押啥不考啥,完全反押题。你以为的重点不一定会考。这就看你的知识是否全面、基本功是否扎实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话一点儿不假。
四、法律思维的重要性。法考其实是越来考得越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注重语言输出能力的考察。这就需要日常培养良好的法律思维。学进去,再学出来,就能体会到什么是法律思维了,其实就是大量案例的练习和知识点的反复摩擦后形成的专业的惯性思维。考场上其实很多题是来不及仔细推敲的,没那个时间,很多时候是依靠日常形成的法律思维来解答题目。法律思维形成了,考试自然就能大概率通过了。
我是法律专业,本科是自学考试的毕业证,但是这么多年没有参加过这个考试,觉得这个考试就像是不可逾越的大山,对于我来说太难了,从2020年开始,也是脑瓜一热,觉得法律专业不考法律职业证书,怎么能对外说是学法律的呢,对不住这个专业。再者,也是工作环境的迫切需要,正好有这个想法的时候正在客观题的报名阶段,于是就报名了,2020年客观题报名延期了,因此我报名之时离考试充其量也就是三个月的时间,我报了瑞达的网课,然后开始按照计划学习,说实话这三个月时间我是抓得蛮紧,白天工作不忙的时候可以听课做题,晚上吃饭后立刻进入学习状态。我没具体算过平均一天学多少个小时,估计五、六个小时吧,客观题考试结束后,感觉要挂了,因为实在是没有几道题能有把握,所以考完后也没有在学习,成绩出来的那天,也没想着能通过,但看到成绩时简直是喜出望外,居然通过了。然后赶紧报的瑞达的主观冲刺班,但是两周后就考主观题,时间太短了。匆匆忙忙的复习,感觉尽了最大努力,上到主观题考场,紧张得直冒汗,答题其实是不怎么顺利的,尤其是那道民商大综合,好多问题都是连环问,56分的大题就不知道在说什么,考点根本识别不了,完全胡答一气,刑诉法根本就没想到翻法条,平时也没训练翻法条的基本功,最后就算是写完了吧,行政法感觉挺简单的结果后来一对答案错了一大堆,本来能答对的也答错了。当年主观题出成绩,99分,虽然失望,但感觉确实是基本功不扎实,没学好,过不了主观题也在情理之中。只能来年再战了。
2021年,从1月下旬开始,就备考主观题了。根据我的个人学习情况,我知道民法、商法是我的弱点,因此,我先从民、商法入手,进行系统的学习。这一次我没有再跟某一个机构,而是多方对比之后选择了各科的老师。2021年经历了两次延考,这对于二战的考生来说,在心理上绝对是个考验,由于疫情原因考试分成了三批,我是在第二批参加的考试。说一说我对这套题的感受吧,一,法治理论:人民当家作主、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射程范围,32分钟将近1100字。二,刑法:题型在意料之中,感觉平时训练的都比考题要难,遇到这样的题反而觉得不太会了,应有的水平感觉没有发挥出来。三,民法,完全出乎意料,重点难点的担保及物权一分没出现,破产法也没和民法结合,居然考了婚姻、监护、侵权,绝对是反押题,敢说绝大多数考生都没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或者没好好复习。但是我并没慌,按照平时训练的答题方法进行了答题,分层回答,法言法语,逻辑清晰,简明扼要,沾边就写,这道题答完后就觉得虽然谈不上多好,但是应该不会比别人答得差。(我在民法上平时下的功夫还是比较多的。都说得民法者得天下。)四,刑诉:因为2020年考试没翻法条的阴影,我平时着重训练了法条,用的觉晓的界面。但是今年这道刑诉题好几问基本是真没找到法条,就是找到了感觉沾点儿边的法条就写上去了,心里没底。五,最后做选做题的时候,反复比较了行政法和商法,还是觉得行政法靠点谱,离考试结束还有50分钟的时候开始答行政法,有两问翻到了法条。整体感觉今年的行政法答得还行,起码比上一次要好。整套题做完后大概还有十来分钟的时间,往前翻了翻也没修改什么内容,在考试结束还有三分多钟的时候就点击交卷了,出了考场总算出了口气,不管考试结果如何,参加完考试心里就轻松了许多。2022年1月12日上午8点半左右查分,129分,法考,我过了,成绩比预想的要好。
谈一下我对法考的看法。
一,要选择自己能接受的、喜欢的老师。各机构的老师都很好,关键看是不是适合自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二,关于客观题、主观题各科目是否只跟一个老师的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我反而觉得,如果你时间充裕的话,听两个老师的课会更好,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是分析问题,互为补充,能给你从知识点到方法上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民法,我今年跟的方志平老师和钟秀勇老师,二人各有千秋,我系统的听了方志平的课,很有体系,书写的好,而钟秀勇着重讲的是重点和难点。方志平的情景训练是真的好,重在答题情境,答题方法,这个对我提升很大。
三,不要有投机取巧的心理,押题是越来越不靠谱的,这两年的考试大家也都看到了,机构押啥不考啥,完全反押题。你以为的重点不一定会考。这就看你的知识是否全面、基本功是否扎实了,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句话一点儿不假。
四、法律思维的重要性。法考其实是越来考得越基础,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注重语言输出能力的考察。这就需要日常培养良好的法律思维。学进去,再学出来,就能体会到什么是法律思维了,其实就是大量案例的练习和知识点的反复摩擦后形成的专业的惯性思维。考场上其实很多题是来不及仔细推敲的,没那个时间,很多时候是依靠日常形成的法律思维来解答题目。法律思维形成了,考试自然就能大概率通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