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老城改造,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有的韵味,古代的城墙城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得以最大限度保存下来。
盘门,是苏州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这座在元代得以修复重建的古建筑,依照的是约2000多年前吴国筑城的基础。传说吴王出于国家发展和军事的考虑,在此构筑了吴国新的国都,盘门即是都城的八个城门之一。盘门最早的含义是“蟠龙之门”,在城门之上,曾经悬有木制的蟠龙,目的是震慑南方吴国的夙敌越国。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克了吴国国都姑苏,旷日持久的吴越争霸终于划上了句号,延续了7个世纪的吴国就此灭亡。勾践下令灭绝吴国世系,捣毁吴国社稷、夷平吴国宗庙。吴国的新国都姑苏城,从建设到毁灭,只不过短短40年的时间,便成为了一片废墟。
久远的亡国之痛,在今天的苏州城早已没有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安逸、悠闲与雅致的气息。
苏州至今仍然留有许多古代吴国的遗痕。这座江南古城的名字,在隋炀帝取名苏州之前,也大多延续着与“吴”字的联系,比如吴县、吴郡、吴门、吴江等等。它们成为古城苏州回望过去、逐本溯源的文化参照,而“吴”字,也当仁不让地成为苏州城的文化烙印。
吴国灭亡之后,在长达700余年的时间里,相比于政治、文化拥有突出强势的北方,吴地没有继续致力于政治与征战,而是转向经济的积累,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成为吴地在这个漫长时代的重要主题。
何在权老人是江南的一名普通农民,他现在经营的这片土地,是他的祖先垦拓荒山开辟出来的。这段历史的久远,几乎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期。那时,江南适合耕种的土地并不多,为了对抗魏蜀两国,东吴政权不断动员民众、屯田垦荒。此后,持续历朝历代的农业生产,为后世江南成为天下粮仓打下了坚实基础。
东吴政权的显著成就还远不止于此,在距吴国灭亡700多年后,这里再次成为吴地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今天的南京,即三国时期吴国的国都建邺。虽然东吴只有短短的70年的历史,并且多次迁都,但这里却始终被认为当时吴地最富核心气质的城市,南京的荣登历史舞台,也掀开了这里作为六朝古都历史的序幕。
雄踞于滚滚长江之畔的南京,是古吴时期吴王铸造兵器的地方,也是今天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六朝古都,历尽风雨沧桑。三国时期的东吴,亡命于此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北宋之前的后唐政权,无不建都于此。
南京作为政治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长江天险可以隔断北方的铁骑,又有江南蒸蒸日上的经济作为后盾。然而,历史赋予南京的辉煌都非常的短暂,强大的梦想总是伴随着失落、悲情、偏安、沧桑等字眼,陈后主的悲投胭脂井、李后主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咏叹,都令南京的历史蒙上了一层悲怆的色彩。
传说,当年秦始皇曾经察觉南京具有帝王之气,于是命令开凿河道破坏这里的风水格局,这条河道便是著名的秦淮河。虽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却仿佛影射着绵软的江南支撑不住宏伟的政治梦想。秦淮河的内河,曾是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最繁华的所在,商贾往来,文人荟萃,豪门望族也大多聚居于此。在这里,金粉楼台,桨声灯影软化了政治家的雄心,却激发了文人墨客的浪漫豪情。因此,在南京定都的政权,虽未了却统一江山的宏愿,却成了文化兴盛、思想活跃的推动力量。
南朝时期,佛教文化开始盛行于江南地区,王室贵族们一边纸醉金迷及时行乐,一边着力兴建宗教寺庙,人们对生与死,兴与亡也有了充满禅意的解读。佛禅的意境、魏晋的玄学、政治的遗憾,再糅入些许吴地江南的温婉,南京遂成为吴地城市中风情最为独特的地区,亦秀亦豪,一切都介乎于南北之间。南京有一处连渔樵贩夫都知道的著名景观,称为“栖霞落日”。一切仿佛快要结束,一切又会重新开始,天际之间,尘世似有似无,大概只有从这种辽远宏阔的景观中才能领略古都南京带给人的深邃意境。
无数的达官贵人和知识分子便在遗憾、无奈和虚无的心境驱使下纷纷寄情山水,寻找着生活和心灵的后花园,吴地江南最富闲情逸致的苏州,在这个时候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归处。
苏州园林建筑代表的是士族的审美意趣。它们选址于生活便利的城区,建筑极尽精致细巧之工,在高墙之内兴建出幽静雅致、移步换景的人造景观。蕉窗听雨,风叩门环,诗书琴瑟,居闹市而近自然,几乎所有的苏州园林都遵循着这样诗情画意的原则,园林成为当时人们审美情趣最直观的艺术载体。
苏州园林品味高雅,它体现了士大夫阶层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从某种程度上,园林建筑是主人文化个性、艺术趣味、价值取向的缩影。苏州园林层出不穷的景致凸显了园林主人和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高墙深院内营造亭台楼榭,辅以书声琴响,园林主人隐士风范彰显无疑。
苏州园林文化是隐逸文化的符号。园林的兴建者或是富商旺族、或是退隐的官宦,园林的设计者也尽是文人雅士,这些风雅名流云集于此,不断建造园林,也打造了大雅而小众的生活趣味。
昆曲,是最适宜在这样的园子里演绎的风雅剧种,咿咿呀呀地唱了600年。在文人雅士的研磨和推崇下,成为备受青睐的百戏之母。昆曲中很少涉及国家兴亡、天下大事,而更注重表现才子佳人的浪漫情怀。在幽雅的园林之中享受这种细腻婉转的音律,当是那个时代构成了最令人称羡的生活场景。
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苏州一直是一个都城之外的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然,这里的诸多生活情趣不仅是苏州的,它反映了整个吴地百姓的文化生活和审美追求。
盘门,是苏州现今唯一保存完整的水陆城门,这座在元代得以修复重建的古建筑,依照的是约2000多年前吴国筑城的基础。传说吴王出于国家发展和军事的考虑,在此构筑了吴国新的国都,盘门即是都城的八个城门之一。盘门最早的含义是“蟠龙之门”,在城门之上,曾经悬有木制的蟠龙,目的是震慑南方吴国的夙敌越国。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率兵攻克了吴国国都姑苏,旷日持久的吴越争霸终于划上了句号,延续了7个世纪的吴国就此灭亡。勾践下令灭绝吴国世系,捣毁吴国社稷、夷平吴国宗庙。吴国的新国都姑苏城,从建设到毁灭,只不过短短40年的时间,便成为了一片废墟。
久远的亡国之痛,在今天的苏州城早已没有了踪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安逸、悠闲与雅致的气息。
苏州至今仍然留有许多古代吴国的遗痕。这座江南古城的名字,在隋炀帝取名苏州之前,也大多延续着与“吴”字的联系,比如吴县、吴郡、吴门、吴江等等。它们成为古城苏州回望过去、逐本溯源的文化参照,而“吴”字,也当仁不让地成为苏州城的文化烙印。
吴国灭亡之后,在长达700余年的时间里,相比于政治、文化拥有突出强势的北方,吴地没有继续致力于政治与征战,而是转向经济的积累,发展生产、休养生息成为吴地在这个漫长时代的重要主题。
何在权老人是江南的一名普通农民,他现在经营的这片土地,是他的祖先垦拓荒山开辟出来的。这段历史的久远,几乎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的三国时期。那时,江南适合耕种的土地并不多,为了对抗魏蜀两国,东吴政权不断动员民众、屯田垦荒。此后,持续历朝历代的农业生产,为后世江南成为天下粮仓打下了坚实基础。
东吴政权的显著成就还远不止于此,在距吴国灭亡700多年后,这里再次成为吴地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今天的南京,即三国时期吴国的国都建邺。虽然东吴只有短短的70年的历史,并且多次迁都,但这里却始终被认为当时吴地最富核心气质的城市,南京的荣登历史舞台,也掀开了这里作为六朝古都历史的序幕。
雄踞于滚滚长江之畔的南京,是古吴时期吴王铸造兵器的地方,也是今天长三角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六朝古都,历尽风雨沧桑。三国时期的东吴,亡命于此的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北宋之前的后唐政权,无不建都于此。
南京作为政治中心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既有长江天险可以隔断北方的铁骑,又有江南蒸蒸日上的经济作为后盾。然而,历史赋予南京的辉煌都非常的短暂,强大的梦想总是伴随着失落、悲情、偏安、沧桑等字眼,陈后主的悲投胭脂井、李后主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咏叹,都令南京的历史蒙上了一层悲怆的色彩。
传说,当年秦始皇曾经察觉南京具有帝王之气,于是命令开凿河道破坏这里的风水格局,这条河道便是著名的秦淮河。虽然这只是民间传说,却仿佛影射着绵软的江南支撑不住宏伟的政治梦想。秦淮河的内河,曾是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最繁华的所在,商贾往来,文人荟萃,豪门望族也大多聚居于此。在这里,金粉楼台,桨声灯影软化了政治家的雄心,却激发了文人墨客的浪漫豪情。因此,在南京定都的政权,虽未了却统一江山的宏愿,却成了文化兴盛、思想活跃的推动力量。
南朝时期,佛教文化开始盛行于江南地区,王室贵族们一边纸醉金迷及时行乐,一边着力兴建宗教寺庙,人们对生与死,兴与亡也有了充满禅意的解读。佛禅的意境、魏晋的玄学、政治的遗憾,再糅入些许吴地江南的温婉,南京遂成为吴地城市中风情最为独特的地区,亦秀亦豪,一切都介乎于南北之间。南京有一处连渔樵贩夫都知道的著名景观,称为“栖霞落日”。一切仿佛快要结束,一切又会重新开始,天际之间,尘世似有似无,大概只有从这种辽远宏阔的景观中才能领略古都南京带给人的深邃意境。
无数的达官贵人和知识分子便在遗憾、无奈和虚无的心境驱使下纷纷寄情山水,寻找着生活和心灵的后花园,吴地江南最富闲情逸致的苏州,在这个时候就成了他们最好的归处。
苏州园林建筑代表的是士族的审美意趣。它们选址于生活便利的城区,建筑极尽精致细巧之工,在高墙之内兴建出幽静雅致、移步换景的人造景观。蕉窗听雨,风叩门环,诗书琴瑟,居闹市而近自然,几乎所有的苏州园林都遵循着这样诗情画意的原则,园林成为当时人们审美情趣最直观的艺术载体。
苏州园林品味高雅,它体现了士大夫阶层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从某种程度上,园林建筑是主人文化个性、艺术趣味、价值取向的缩影。苏州园林层出不穷的景致凸显了园林主人和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在高墙深院内营造亭台楼榭,辅以书声琴响,园林主人隐士风范彰显无疑。
苏州园林文化是隐逸文化的符号。园林的兴建者或是富商旺族、或是退隐的官宦,园林的设计者也尽是文人雅士,这些风雅名流云集于此,不断建造园林,也打造了大雅而小众的生活趣味。
昆曲,是最适宜在这样的园子里演绎的风雅剧种,咿咿呀呀地唱了600年。在文人雅士的研磨和推崇下,成为备受青睐的百戏之母。昆曲中很少涉及国家兴亡、天下大事,而更注重表现才子佳人的浪漫情怀。在幽雅的园林之中享受这种细腻婉转的音律,当是那个时代构成了最令人称羡的生活场景。
从公元4世纪到19世纪,苏州一直是一个都城之外的文化中心,到了明清两代,更是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当然,这里的诸多生活情趣不仅是苏州的,它反映了整个吴地百姓的文化生活和审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