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波维奇对球场中路和边路,划分得更细。他痛恨对手在罚球线正面晃悠,喜欢把对手朝边线逼迫。理由不难解释:无论是勒布朗、隆多还是奥库,在罚球线上都幸福无比:可投可突,尤其是视野宽阔可以任何传球。逼他们到边路时,视野狭窄传球受限,边线又可以用来帮忙限制他们的活动。因此,波波维奇要求马刺全队将对手朝边路压迫,禁止中路切入。
同时,马刺也不喜欢帕特·莱利或范甘迪式的强侧三人轮转。鲍勃·希尔如此解释:球员协防越多,对队友轮转补位的要求就越大。因此,过多协防会使队友轮转压力加大,需要控制。这也是马刺将对手朝边线逼迫的用意之一:对手处于边线,传球视野狭窄,己方队员补防时对手不易找到空位队友来转移球。
马刺的补位轮转另有讲究。以2007年总决赛大战骑士为例:鲍文在弧顶竭力将勒布朗诱逼向翼侧,离勒布朗最近距离的帕夫洛维奇等,都遭遇马刺其他球员(例如吉诺比利)的绕前阻绝。弱侧远端的古登则多少被放空,邓肯站在勒布朗与古登的传球路线上,同时翼蔽着鲍文。当勒布朗试图从翼侧闪过鲍文时,陷阱发动了:鲍文追防勒布朗,邓肯第一时间从弱侧赶来补防,局部形成对勒布朗的二打一。此时,被二人包夹限制了视野的勒布朗会发现古登已被回撤的吉诺比利遮蔽,唯一放空的是处于近距离外围的帕夫洛维奇。等他回传帕夫洛维奇时,吉诺比利已经迅速返位回补,余下的就是赌帕夫洛维奇的手气了。
而马刺暗藏杀机的套路,是其底线陷阱。把对手压迫到底线之后,马刺会有意逼对手自底线逼迫。最近的外线球员依然不放空,内线球员自弱侧补防。对手会在底线的禁区边陷入一打二的窘境。这是马刺的防守基本哲学:堵中放边,诱对手入边线陷阱后,依靠弱侧内线协补局部二打一,逼迫对手在视野狭窄的情况下转移球,尽力使对手失误或减缓传递速度。
因此,马刺需要球员的机动力。海军上将、邓肯或埃尔森这类不够横练筋骨但移动迅速的内线,是弱侧补防的关键。而鲍文、吉诺比利、芬利这类不够强健但移动迅速、回追及时、位置感好的老辣型防守者,是把对手朝翼侧逼、制造陷阱、完美包夹的好猎手。
既然马刺的防守体系,决定了马刺是一群机动灵巧的外围+一群移动迅速的内线,那马刺的进攻哲学,就得围绕这个瘦人帮来进行了。
鲍勃·希尔时代,马刺就贯彻了一些哲学:控卫在快攻时的第一要务是找到跑动者来传球,尽量利用场地宽度并减少运球。因此,漫长的马刺时代,有资格后场到前场一条龙的也仅有托尼·帕克。希尔和波波维奇,都推崇二对二小组战。快攻宁缺勿滥,宁愿扎下来打半场阵地。
阵地战战术上,鲍勃·希尔没有大学教练们的理想化。他认为,在NBA的24秒限时下,涉及到二至三人的进攻战术效率最高。犹他爵士队擅长的伸缩进攻则是非常有利的传递战术。延到波波维奇,也就极少施展拉里·布朗钟爱的双底线交叉战术。
马刺半场的主打战术要求速度。无论快攻成功与否,内线都必须第一时间占据对手禁区45度的点,强侧迅速站成类似于三角进攻起手式的边线三角落位。当然,马刺没有三角进攻那么多变,众人角色鲜明:控卫(切入者)站高位,两射手二底角落位。强势的低位攻击手落禁区45度点,而另一位内线则在弱侧三分线附近接应。
鲍勃·希尔认为,虽然球队未必贯彻三角哲学,但三角落位有利于各球员更好阅读场上局势,并避免被包夹。包夹导致失误,这是马刺体系所不允许的。彼此拉开3米空间遂成为必然。
在2003年,马刺的经典进攻套路即是:强侧三角,帕克高位,鲍文底角,邓肯45度背身要球。弱侧罗宾逊站高位而吉诺比利站底角。鲍文给球邓肯后迅速穿越底线至弱侧底线,吉诺比利、帕克和鲍文犹如钟面三根指针一样做无球跑动。邓肯接球后做进攻决策:自己背身强攻?还是分球给队友射三分?邓肯第一波进攻不成则回球弧顶,吉诺比利、帕克利用罗宾逊的高位策应做第二波进攻。
随着罗宾逊退役、邓肯日渐谦退,以及埃尔森、邦纳这些高位策应或大个子射手的加入,马刺的低位强攻越来越少,射手大幅度深切后做闹钟指针旋转的接球远射或高位挡拆进攻日渐增多。这也算是马刺顺应了2004年规则有利于切入者的潮流。如上所述,马刺的进攻由低位背打或高位策应启动,因此,虽然帕克一向被批评没有指挥家头脑,但马刺仍可以依靠王牌双卫的高位策应良好运转,而不需要比卢普斯或基德般的大师级指挥家。
而这里,是认清邓肯真正价值的时刻了。
马刺的防守体系,要求位置感绝佳、弱侧补位及时的内线,而这样的内线大多瘦弱不堪保护禁区;马刺的进攻体系,要求能够低位背打的强势巨人,还要求这个巨人能够做高位策应,能够审时度势的传球,能够代替帕克或吉诺比利成为球队的实际指挥者。同时,这个巨人还要符合波波维奇关于更衣室领袖、球队核心的种种要求——
一个位置感既好、弱侧补位迅速、居然还不瘦弱、居然还能低位强打、居然还能够高位策应、居然还被比尔·拉塞尔称赞为“最有效率的无球者,最好的内线组织轴心”,这么多挑剔的要求最后还能这么凑巧落在一个人身上。最后,这个满足你一切幻想的人还能够保持健康和谐平静的支撑马刺达十二年之久。实际上,马刺体系谈不上通用性和延续性,因为离了邓肯,这套自内而外的大纲便无从谈起。
这就是波波维奇说“邓肯退役后十秒钟我就退休”的真正含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