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北魏时期,山东老乡贾思勰在所撰《齐民要术》中,更是从选种、播种、治畦与肥水管理、收割方法等多个方面,阐释了韭菜栽培技术。这些内容一方面是先秦秦汉以来韭菜栽培实践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该技术传承和发展的大框架。
在谈到韭菜如何收割管理时,贾思勰记述道:“高数寸剪之。初种,岁止一剪……韭高三寸便剪之,剪如葱法。一岁之中,不过五剪。每剪,杷耧、下水、加粪,悉如初。收子者,一剪即留之。”所谓“剪如葱法”即“剪与地平。剪欲旦起,避热时”,这与“日中不剪韭”是一个道理,主要为了避免日光暴晒,这样剪下来的韭菜才鲜嫩可口。“初种,岁止一剪”,至今仍然沿用,可更好地培养根茎营养,为来年高产打下基础。
在《齐民要术》中,载明了栽培韭菜最核心的技术,这些技术也得到扩充和发展。清乾隆年间,日照人丁宜曾以自己的农耕经历写成《农圃便览》,其中在剪韭时提到“割韭忌日中,夏日尤甚。谚云‘触露不掐葵,日中不剪韭’。又忌干土剪割。”“谚云”重申了《齐民要术》中提及的传统,“忌干土剪割”则对技术措施有了更加细致的要求。
韭菜的栽培技术自唐代中晚期以来有了明显的发展。在唐末《四时纂要》中,出现了能够节省土地种子并提高生产效率的移栽技术;元代农书则分别记载了育苗移栽与分根移栽;明清时期,该技术在南北方均获得广泛的应用。
在宋元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韭菜的软化栽培技术,通过地窖软化和覆土粪软化培育出味道更为鲜美的韭黄和韭芽。这一技术创新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冬春季节市场蔬菜供应,也极大地提高了农人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