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庄子(1)
黄家岔梁的蚰蜒小路上走下来一个人。
黄家岔梁是条绵延数十里的大山梁,南北向横亘在通渭县寺子川乡境内。黄家岔梁仅仅是这条梁在黄家岔村附近这一段的名称。黄家岔村北边和南边的山梁人们分段叫做毛刺湾梁、黄家湾梁、朱坡湾梁和鸭儿湾梁。这条梁的脊背比较平缓宽阔都开垦成了农田,而两边的山坡很陡,且有很多条倾斜而下的山冈和山沟,就像下垂的百褶裙。那些大的皱褶延伸到梁顶的地方往往形成一个较为平缓的塆子,这样的地方大都有个村庄,分别叫毛刺湾村,黄家岔村,朱婆湾村……
这条梁的东边和西边各有一条并行不悖几十里长的大山梁,东边的山梁有一个总名称董家山,西边的山梁也有个总名称段家梁。董家山和黄家岔梁中间是一条巨大的山沟叫董家沟。从黄家岔梁上看董家山的沟沟壑壑,一座一座的院落掩隐在一片一片的绿荫里,在午后的蜃气中若隐若显,若幻若真。
10月中旬天已经很凉了,山坡地上的庄稼都收完了,地都犁过耙过了。树叶变黄了,草也黄了,只有一条一条的冬麦地绿茵茵生气勃勃的。已经是深秋了,太阳晒在身上也不暖和了,但是从黄家岔梁上走下来的这个人的脸上却淌着油腻的汗水。他不年轻了,一顶土苍苍的蓝色布帽遮不住鬓角上的白发。他穿着毛衣,怀里抱着一件绿色军大衣。黑皮鞋和裤腿上沾满了尘土。
他不熟悉这里的路。他已经快下到坡底了,山坡上有很多横的斜的人踏下的羊走下的蚰蜒小路,他站下来观察,似在选择该往哪边走。后来他横着翻过了一道小山冈,终于看见了山脚下的一座院落,才又滑着蹭着下到两道山冈之间的沟里,往那个院落走下去。
接近院落的时候,他就听见了狗叫,还看见一条狗在院子中间跳来跳去,仰着头狺狺地叫。狗叫声中一个小姑娘从靠着山坡的屋檐下跑了出来,站在院子中间看他,接着又走出一个老奶奶也仰着脸看他。
这个行人看见了狗和人,但他没出声,快速地下坡走到那个院子旁边。这时他的视线被院墙挡住了,他又绕到门口去。院门向着董家山的方向,关着的。
这是个独庄子[1],庄子建在两条不大的冈子中间的小塆子里。塆子里有几棵大柳树,树那边是一道雨水冲下的山水沟。庄子门口有一条小路延伸到山水沟里,沟不深,沟坡的半截有一个比笸箩大不了多少的水坑,周围是人工用石头砌成的坝。这是一眼泉,渗出的水很少,看样子也就只够这一户人家使用。泉那边才是淌雨水的山水沟。
山水沟往东延伸不足百米就突然变深变宽了,和巨大的董家沟连在一起了,山水沟两旁的山冈变成了平缓的坡地。坡地里种着冬麦。有几块地种过洋芋,已经犁过了也耙过了,地边上堆着黑黑的洋芋杆杆。
这个人又看了一眼院门,把手里的军大衣和一个人造革书包放在山水沟边上,然后沿着一条小路往下走,走到山水沟的又宽又深的沟口上,对着巨大的董家沟站着,看对面的董家山。后来他又在冬麦地里走来走去,并走进了耙过的洋芋地里。他像是在寻找什么,走走停停,时而仰着脸思考什么。很久之后他终于拍了拍手往回走,回到独庄子门口。他看见院门还关着,就又下了那道山水沟,从泉里撩水洗了洗手,捧着喝了几口,然后眼睛顺着泉边的一条路看,看那条小路下到山水沟底,又上了对面的山坡;那小路弯弯曲曲从山坡上往黄家岔梁攀援而去。
他的眼睛对着小路看了很久,当他再回头的时候看见院门开了,一个六七十岁的白头发老奶奶站在门口,身旁还怯怯地站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
那个人笑了一下,喊着问,大娘,这达是黄沟吧?
就是黄沟。这位客人,你在这达转着找啥哩?
那人不回答,又问,这达就住你一家人吗?
啊,这是个独庄子。你是从那达来的?你找啥哩?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独庄子(2)
没找啥,就是看一下。大娘,这门前头的地越来越少了。
就是呀,我们刚来的时间地还宽着哩,这些年山水把地冲走了。
你们是啥时间迁到这里来的?
二十年了吧。将将承包的时间我们就来了。队长说哩,这达有十几垧[2]地你们种去吧,我和老汉[3]就来了。那时间我们三口人。老汉说,这坡根里地气热,种啥啥成……
你们将将来的时候这达还有房子吧?
没了,那早就没了!那学大寨哩,队长叫拆过平掉了。喂,我说你,你是哪达的人,你怎么知道这达的事情?
那人犹豫了一下说,大娘,我原先在这达住过,就是这达的人。
老奶奶很久没说话,愣愣地站着,后来突然就尖叫了一声:
天爷呀,你是展家的后人呀……
啊,我就是展家的后人,我叫展金元,我大叫……
知道,知道。哎呀呀,你是稀客呀!快,快进家,进家了喝口水……老奶奶很热情,也很激动,一连声地邀请,还对身旁的小姑娘说,快叫大大。但小姑娘认生,不叫,紧着往老奶奶身后躲。
进了院子,又进了房子,老奶奶又叫展金元上炕。展金元也不客气地上了炕。老奶奶一边问这问那,一边又打发小姑娘去叫爷爷。老奶奶说,老汉拉柴去了,两边的塆子里还有些洋芋杆杆没拉回来。老奶奶在地下忙乱,把一个自制的小茶炉端过来放在炕头上。这是个薄铁皮做的桶桶,里头套了泥,炉口就两寸大,放在一个铁皮做成的盘子里。她又从台阶上拿来一束剁得很整齐的树枝点着放进炉膛,把一个白色但已经熏黑了的小茶缸倒上水坐上,放上茶叶。把一碟冰糖放在炕桌上。
金元,你说你叫金元?老奶奶又从灶房里端来一碟花馍放在炕桌上,她自己才在炕头坐下说,你先填补几口馍馍,你是远路上来的吧?等老汉来了,我再做饭。金元说,不要做饭,不要做饭,我吃些馍馍就行。在毛刺湾吃下饭的,在黄家岔坐了一会儿就过来了,还饱着哩。大娘,我打问些事,过一会儿还要到寺子川去哩。老奶奶说不知你问啥事哩?金元说,大娘,我想问的是你们搬到黄沟来是啥时间?怎么把房子落到这达了?我记得我家的老庄[3]在下头平坦的地方哩,你们咋不在平坦的地方盖庄廓?老奶奶说,对着哩,你家的老庄是在下头哩。我们盖房房的时间,你们的老庄连印印都看不见了,人们还说你家的院子里埋下人着哩,老汉说,我们还是避开亡灵吧,就把房房盖这达了。
茶已经煮好了,老奶奶往一个茶盅里放冰糖,再倒上茶,说,金元,你喝茶,你走渴了。这时,院里脚步声响,老奶奶又说,老汉来了。
一连声的跺脚,还有拍打衣裳的声音,金元要下炕,一个老汉进来挡住了:不要动,不要动。你是稀客!稀客!老汉也上炕了,老奶奶又放个茶盅在炕桌上,倒上茶。老奶奶说,这是展家的后人,在黄沟住下的。老汉说,知道了,我知道了。小孙女跟我一说我就知道了。早就听说过,你们一家人就剩一个娃娃一个老奶奶了,娃娃的名字叫金元……
我就是金元。你还记得我的名字?
长相记不清了,人还记着哩。我那时年轻,不操心旁人家的事,但还记得你娘的样子,瘦瘦的,黄黄的脸,领着个五六岁的娃娃,大老远的从黄沟到黄家岔的食堂打饭。那时间吃食堂,公社化……1959年我们一家人逃荒去了新疆,过两年回来,就听说你家剩一个娃娃了,还有个老奶奶,叫亲戚领走了,几十年没有消息。将才小孙女一说,我就想是你来了。你今年多大?
五十岁。
现在在哪达?
在酒泉。
酒泉的哪达?
农场,在一个农场当农工,种地着哩。
你的情况咋相[4]?
凑合着好着哩。和这边一样,农场也承包土地了。我和女人承包了六十亩地,种啤酒大麦——就是做啤酒的大麦。
黄家岔梁的蚰蜒小路上走下来一个人。
黄家岔梁是条绵延数十里的大山梁,南北向横亘在通渭县寺子川乡境内。黄家岔梁仅仅是这条梁在黄家岔村附近这一段的名称。黄家岔村北边和南边的山梁人们分段叫做毛刺湾梁、黄家湾梁、朱坡湾梁和鸭儿湾梁。这条梁的脊背比较平缓宽阔都开垦成了农田,而两边的山坡很陡,且有很多条倾斜而下的山冈和山沟,就像下垂的百褶裙。那些大的皱褶延伸到梁顶的地方往往形成一个较为平缓的塆子,这样的地方大都有个村庄,分别叫毛刺湾村,黄家岔村,朱婆湾村……
这条梁的东边和西边各有一条并行不悖几十里长的大山梁,东边的山梁有一个总名称董家山,西边的山梁也有个总名称段家梁。董家山和黄家岔梁中间是一条巨大的山沟叫董家沟。从黄家岔梁上看董家山的沟沟壑壑,一座一座的院落掩隐在一片一片的绿荫里,在午后的蜃气中若隐若显,若幻若真。
10月中旬天已经很凉了,山坡地上的庄稼都收完了,地都犁过耙过了。树叶变黄了,草也黄了,只有一条一条的冬麦地绿茵茵生气勃勃的。已经是深秋了,太阳晒在身上也不暖和了,但是从黄家岔梁上走下来的这个人的脸上却淌着油腻的汗水。他不年轻了,一顶土苍苍的蓝色布帽遮不住鬓角上的白发。他穿着毛衣,怀里抱着一件绿色军大衣。黑皮鞋和裤腿上沾满了尘土。
他不熟悉这里的路。他已经快下到坡底了,山坡上有很多横的斜的人踏下的羊走下的蚰蜒小路,他站下来观察,似在选择该往哪边走。后来他横着翻过了一道小山冈,终于看见了山脚下的一座院落,才又滑着蹭着下到两道山冈之间的沟里,往那个院落走下去。
接近院落的时候,他就听见了狗叫,还看见一条狗在院子中间跳来跳去,仰着头狺狺地叫。狗叫声中一个小姑娘从靠着山坡的屋檐下跑了出来,站在院子中间看他,接着又走出一个老奶奶也仰着脸看他。
这个行人看见了狗和人,但他没出声,快速地下坡走到那个院子旁边。这时他的视线被院墙挡住了,他又绕到门口去。院门向着董家山的方向,关着的。
这是个独庄子[1],庄子建在两条不大的冈子中间的小塆子里。塆子里有几棵大柳树,树那边是一道雨水冲下的山水沟。庄子门口有一条小路延伸到山水沟里,沟不深,沟坡的半截有一个比笸箩大不了多少的水坑,周围是人工用石头砌成的坝。这是一眼泉,渗出的水很少,看样子也就只够这一户人家使用。泉那边才是淌雨水的山水沟。
山水沟往东延伸不足百米就突然变深变宽了,和巨大的董家沟连在一起了,山水沟两旁的山冈变成了平缓的坡地。坡地里种着冬麦。有几块地种过洋芋,已经犁过了也耙过了,地边上堆着黑黑的洋芋杆杆。
这个人又看了一眼院门,把手里的军大衣和一个人造革书包放在山水沟边上,然后沿着一条小路往下走,走到山水沟的又宽又深的沟口上,对着巨大的董家沟站着,看对面的董家山。后来他又在冬麦地里走来走去,并走进了耙过的洋芋地里。他像是在寻找什么,走走停停,时而仰着脸思考什么。很久之后他终于拍了拍手往回走,回到独庄子门口。他看见院门还关着,就又下了那道山水沟,从泉里撩水洗了洗手,捧着喝了几口,然后眼睛顺着泉边的一条路看,看那条小路下到山水沟底,又上了对面的山坡;那小路弯弯曲曲从山坡上往黄家岔梁攀援而去。
他的眼睛对着小路看了很久,当他再回头的时候看见院门开了,一个六七十岁的白头发老奶奶站在门口,身旁还怯怯地站着个五六岁的小姑娘。
那个人笑了一下,喊着问,大娘,这达是黄沟吧?
就是黄沟。这位客人,你在这达转着找啥哩?
那人不回答,又问,这达就住你一家人吗?
啊,这是个独庄子。你是从那达来的?你找啥哩?
书包网 bookbao.com 想看书来书包网
独庄子(2)
没找啥,就是看一下。大娘,这门前头的地越来越少了。
就是呀,我们刚来的时间地还宽着哩,这些年山水把地冲走了。
你们是啥时间迁到这里来的?
二十年了吧。将将承包的时间我们就来了。队长说哩,这达有十几垧[2]地你们种去吧,我和老汉[3]就来了。那时间我们三口人。老汉说,这坡根里地气热,种啥啥成……
你们将将来的时候这达还有房子吧?
没了,那早就没了!那学大寨哩,队长叫拆过平掉了。喂,我说你,你是哪达的人,你怎么知道这达的事情?
那人犹豫了一下说,大娘,我原先在这达住过,就是这达的人。
老奶奶很久没说话,愣愣地站着,后来突然就尖叫了一声:
天爷呀,你是展家的后人呀……
啊,我就是展家的后人,我叫展金元,我大叫……
知道,知道。哎呀呀,你是稀客呀!快,快进家,进家了喝口水……老奶奶很热情,也很激动,一连声地邀请,还对身旁的小姑娘说,快叫大大。但小姑娘认生,不叫,紧着往老奶奶身后躲。
进了院子,又进了房子,老奶奶又叫展金元上炕。展金元也不客气地上了炕。老奶奶一边问这问那,一边又打发小姑娘去叫爷爷。老奶奶说,老汉拉柴去了,两边的塆子里还有些洋芋杆杆没拉回来。老奶奶在地下忙乱,把一个自制的小茶炉端过来放在炕头上。这是个薄铁皮做的桶桶,里头套了泥,炉口就两寸大,放在一个铁皮做成的盘子里。她又从台阶上拿来一束剁得很整齐的树枝点着放进炉膛,把一个白色但已经熏黑了的小茶缸倒上水坐上,放上茶叶。把一碟冰糖放在炕桌上。
金元,你说你叫金元?老奶奶又从灶房里端来一碟花馍放在炕桌上,她自己才在炕头坐下说,你先填补几口馍馍,你是远路上来的吧?等老汉来了,我再做饭。金元说,不要做饭,不要做饭,我吃些馍馍就行。在毛刺湾吃下饭的,在黄家岔坐了一会儿就过来了,还饱着哩。大娘,我打问些事,过一会儿还要到寺子川去哩。老奶奶说不知你问啥事哩?金元说,大娘,我想问的是你们搬到黄沟来是啥时间?怎么把房子落到这达了?我记得我家的老庄[3]在下头平坦的地方哩,你们咋不在平坦的地方盖庄廓?老奶奶说,对着哩,你家的老庄是在下头哩。我们盖房房的时间,你们的老庄连印印都看不见了,人们还说你家的院子里埋下人着哩,老汉说,我们还是避开亡灵吧,就把房房盖这达了。
茶已经煮好了,老奶奶往一个茶盅里放冰糖,再倒上茶,说,金元,你喝茶,你走渴了。这时,院里脚步声响,老奶奶又说,老汉来了。
一连声的跺脚,还有拍打衣裳的声音,金元要下炕,一个老汉进来挡住了:不要动,不要动。你是稀客!稀客!老汉也上炕了,老奶奶又放个茶盅在炕桌上,倒上茶。老奶奶说,这是展家的后人,在黄沟住下的。老汉说,知道了,我知道了。小孙女跟我一说我就知道了。早就听说过,你们一家人就剩一个娃娃一个老奶奶了,娃娃的名字叫金元……
我就是金元。你还记得我的名字?
长相记不清了,人还记着哩。我那时年轻,不操心旁人家的事,但还记得你娘的样子,瘦瘦的,黄黄的脸,领着个五六岁的娃娃,大老远的从黄沟到黄家岔的食堂打饭。那时间吃食堂,公社化……1959年我们一家人逃荒去了新疆,过两年回来,就听说你家剩一个娃娃了,还有个老奶奶,叫亲戚领走了,几十年没有消息。将才小孙女一说,我就想是你来了。你今年多大?
五十岁。
现在在哪达?
在酒泉。
酒泉的哪达?
农场,在一个农场当农工,种地着哩。
你的情况咋相[4]?
凑合着好着哩。和这边一样,农场也承包土地了。我和女人承包了六十亩地,种啤酒大麦——就是做啤酒的大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