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吧 关注:1,863贴子:6,334
  • 13回复贴,共1

萌新谈阅读《安娜.卡列尼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写出《安娜》之前,作者托尔斯泰写出了《战争与和平》。这一点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大有文章。甚至于可以认为在阅读《战争与和平》之前和之后阅读《安娜》,是在看两本书。
以下仅就两本书的第一章分析。
据说,《战争与和平》的第一章被托翁反复斟酌十几次才下定决心做的安排,《安娜卡列尼娜》估计不遑多让
(不粘贴不摘抄,仅就印象论)。
——《战争与和平》
两个人物:女王的宠臣和公爵,下了一盘大棋。这盘棋将奠定整部著作的基调和脉络。
宠臣的角色定位是灰色的,公爵则是‘反面人物’的代表。
两人在后续中基本‘隐身’,所有的‘表演精华’都摆在了第一章。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3-10 07:00回复
    不才,只记得第一段的最后一句——那,您就将不再是我的朋友。
    这句话,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
    从整段的语气中,本来可以明显感受到“开玩笑”的氛围,但这最后一句,仔细品味就能感受到那份“绵里藏针”的功夫。
    宫廷zz的核心就是“社交”。
    毫无疑问,宠臣是个杰出的人物。托翁牛x,一句话就把她立柱了。
    而围绕“把握核心”的手段呢?
    就是联姻。
    这一点古今中外无不同。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3-10 07:28
    回复
      至于公爵,我只记得在他“轻描淡写”中的打算——关于一个女儿和两个儿子的“人生大事”。不记得太多,只记得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老油条”气息,字字句句都是权贵的话术。
      行家功夫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3-10 07:36
      回复
        《安娜卡列尼娜》第一章——
        名言式结语放在开头,了解卡夫卡的《审判》,就会明白那句话的用意——结尾是最先写出来的。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开头呢?
        托尔斯泰评价《战争与和平》是“老爷们的把戏”,他是决心做转变的。
        这个开头就和《战》线性史诗叙事手法区别开来——他将对日常生活下手了!
        了解《安娜》的都知道是双线叙事,一条是列文线;一条是安娜线。(两个人物在全书中只直接交集过一次,就是安娜和沃隆斯基跑到乡下生活时列文带着基蒂拜访,安娜想要勾引列文。)两条线之间有个联络点就是奥布隆斯基——列文的挚友和安娜的哥哥。这像在一棵主干上长出两根枝桠。
        之所以说先看《战争与和平》,就是要对当时的俄国上层社会有基本认识,对社交和联姻有看法。
        继续说第一章,奥布隆斯基,出轨了。
        刻画,从心理状态到客观生活状态,巨细无遗地表现刻画。
        说起意识流,人们总先想到普鲁斯特等,其实托尔斯泰的意识流笔法精湛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只是其庞大武器库中一杆不起眼的猎枪而已。
        他的用意是什么?
        对比吧!
        奥布隆斯基的出轨,对比安娜的出轨。(当然,这是后话)。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3-15 08:05
        回复
          奥布隆斯基出轨了。
          是的。
          这算是多大点事呢?
          后来,不出意外,他妻子原谅了他。和安娜的出轨相比,不,没法相比,我都没有见过任何人评论过奥布隆斯基的出轨……他被忽视了!
          在极其重要的第一章(或者说第一节)!
          托翁的用意何在?只为了和安娜对比一下,好让女性读者们义愤填膺吗?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3-15 21:14
          回复
            我认为这就是一部关于“出轨”的著作。
            除了奥布隆斯基兄妹,还有列文。
            跟奥布隆斯基不同的是——在肉体和精神之外——列文有人性上的出轨。
            身为地主阶层,列文为了给当时农奴制俄国的底层人民寻找出路,不惜跟自己的“同类”翻脸,这就是人性上的出轨,崇高的出轨!
            人性上的出轨在安娜身上得到了更激烈和更突出的表现。
            安娜身上有三重出轨。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3-15 21:24
            回复
              托翁并非是国人传统认知中的“”圣人君子“”,有过浪荡的青年时代,这一点通过列文(其实都懂得就是托翁的马甲)痛快承认过。
              托翁有句名言——赌欲,可以战胜;肉欲,极难克服;而虚荣,魔鬼中的魔鬼。
              还有句——必须给我一个女人,色欲使我不得安宁。
              所谓“食色性也”,安娜追求“肉欲”,绝不在托翁“嫌弃”的范围内。
              至于精神出轨,很显然,安娜和弗龙斯基并非只是玩玩而已。
              如果没有第三重出轨(即很多读者眼中的“作”),安娜顺应当时“社交界”的潮流习俗,安心做弗龙斯基的情妇,保住卡列宁的“体面”,后来也就不至于卧轨自杀。文史界也很大概率“”忘记“”她了,就和忘记她哥哥一样。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3-15 21:42
              回复
                结合社会背景可以看到更多吧,但是我总沉溺在纷纷扰扰的生活和爱情里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3-22 00:52
                收起回复
                  那么我们呢,祟意起于心,平于行。现在的大社会让人好琢磨不透,出轨背叛又分分合合。活成怎样可以看自己的期望吗,虽然有些粗鲁,但是还是想起贴吧的一句话“这个社会绑架了我的牛子”,欲望,欲望,欲望,我期待真挚的感情,也享受平淡的自己。


                  IP属地:青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3-22 01:00
                  收起回复
                    最后理解一下安娜的问题,即为何她要自杀。
                    有一位哲人(忘记名字了)说过,有且只有一个真正的哲学问题,即,自杀。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3-23 09:01
                    回复
                      安娜属于东正教,应该不会忽视圣经的教义,她同时背叛了信仰。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3-23 09:03
                      回复
                        安娜逃出了“虚伪冷酷”的卡列宁的“”魔掌“”,付出了很多代价。
                        (这里解释一下卡列宁的属性,某些读者眼中的卡列宁是符合书中卡列宁的粉丝眼中的形象的,一个完人。但不妨碍安娜的感觉——他古板、刻薄、脸上常挂讥讽的微笑、死气沉沉,十足的政客。)
                        她的名声和她的挚爱,以及赖以存在的“勃勃生机”。
                        她和卡列宁的对比,也是两种jieji精神的对比。
                        死气沉沉的封建皇朝旧时代和生机勃勃的自由(zb?)主义萌芽的对比。
                        伏龙司机点燃了这堆原本要走向腐朽命运的干柴。
                        但,弗龙斯基不过是又一个卡列宁而已,或者说终将是。
                        自由之火唯有焚尽。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3-23 0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