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系列作为机甲大战怪兽的电影吸引了不少怪兽迷,但是作为没有第一部灵魂人物的续集,成片效果果然如预想中的令人失望了,不过,与影片中机甲设定略显失败的情况相对比,怪兽的设定则延续了第一部的风格和质感,只是登场的时间过少令其完全没有发挥的余地,下面就来根据官方数据来“解剖”一下影片中登场的超级怪兽:

超级怪兽没有具体的命名,电影中就将其直接命名为mega kaiju,它由两个四级,一个五级怪兽和无数小型怪兽“撕裂者”组合而成。超级怪兽身高128米,体长101.88米,重达7864吨,至少从个头上来看是影史上比较靠前的超大怪兽了。组成这只超大怪兽的三只怪兽如下:

五级怪兽雷怪(raijin)高106.83米,重3405吨,雷怪作为五级怪兽在影片中显示出了一个比较强悍的技能,就是能把受到攻击的能量转化成自身攻击的能量。另外开成“花瓣”的头部护甲具有很强的抗击打性。

四级怪兽白蛇(haklija)高52.49米,体长53.55米,重1867吨,是个穿山甲式的遁地怪兽。

四级怪兽伯劳刺(shrikethorn)高91.81米,体长67.29米,重2592吨,浑身具有长满尖钉,能进行远程“飞镖”攻击。

小型怪兽“撕裂者”没有公布具体的数据,但是从这些概念图设定中能看出其单个体型高10米左右,是典型的触手系怪兽。
超级怪兽依靠“撕裂者”将三大怪兽的皮肤撕裂再进行“缝合”组成,三大怪兽融合,它们各自的大脑成为超级怪兽的三个次级大脑,对于怪兽的行动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超级怪兽真是一个“体大有脑”的怪物。从外观来看,雷怪主要组成腹部及以下,伯劳刺组成头部背部及尾部,白蛇主要组成后腿部。

以上几种怪兽的设定在外观上和功能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虽然并没有第一部怪兽设定中的威严气势,但也颇引人注目,但是遗憾的地方在于怪兽出场时间太少,根本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当然也就不能让人对其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而出场时间最长的超级怪兽更是尴尬,号称是集合了三大怪兽的长处,但是在对战机甲的过程中基本“不动声色”,全靠机甲主动来送死,靠着大体型的绝对优势瞬间把机甲给解体了。其实互动性差的缺点体现在整部电影当中,导演在剧情上设定上有一定想法,中二气质爆棚的风格算是一种创新,但是具体执行方面,人物互动,机甲大战,机甲和怪兽的对战都平庸到几乎没有任何亮点,所以片子整体框架的是及格的,机甲和怪兽设定是及格的,但是在情节推进、画面剪辑和动作场面上真的太不及格了。
超级怪兽个人评分:(满分10星,以怪兽之王哥斯拉为参照)


超级怪兽没有具体的命名,电影中就将其直接命名为mega kaiju,它由两个四级,一个五级怪兽和无数小型怪兽“撕裂者”组合而成。超级怪兽身高128米,体长101.88米,重达7864吨,至少从个头上来看是影史上比较靠前的超大怪兽了。组成这只超大怪兽的三只怪兽如下:

五级怪兽雷怪(raijin)高106.83米,重3405吨,雷怪作为五级怪兽在影片中显示出了一个比较强悍的技能,就是能把受到攻击的能量转化成自身攻击的能量。另外开成“花瓣”的头部护甲具有很强的抗击打性。

四级怪兽白蛇(haklija)高52.49米,体长53.55米,重1867吨,是个穿山甲式的遁地怪兽。

四级怪兽伯劳刺(shrikethorn)高91.81米,体长67.29米,重2592吨,浑身具有长满尖钉,能进行远程“飞镖”攻击。

小型怪兽“撕裂者”没有公布具体的数据,但是从这些概念图设定中能看出其单个体型高10米左右,是典型的触手系怪兽。
超级怪兽依靠“撕裂者”将三大怪兽的皮肤撕裂再进行“缝合”组成,三大怪兽融合,它们各自的大脑成为超级怪兽的三个次级大脑,对于怪兽的行动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所以超级怪兽真是一个“体大有脑”的怪物。从外观来看,雷怪主要组成腹部及以下,伯劳刺组成头部背部及尾部,白蛇主要组成后腿部。

以上几种怪兽的设定在外观上和功能上都具有一定的特点,虽然并没有第一部怪兽设定中的威严气势,但也颇引人注目,但是遗憾的地方在于怪兽出场时间太少,根本没有任何发挥的余地,当然也就不能让人对其有什么深刻的印象。而出场时间最长的超级怪兽更是尴尬,号称是集合了三大怪兽的长处,但是在对战机甲的过程中基本“不动声色”,全靠机甲主动来送死,靠着大体型的绝对优势瞬间把机甲给解体了。其实互动性差的缺点体现在整部电影当中,导演在剧情上设定上有一定想法,中二气质爆棚的风格算是一种创新,但是具体执行方面,人物互动,机甲大战,机甲和怪兽的对战都平庸到几乎没有任何亮点,所以片子整体框架的是及格的,机甲和怪兽设定是及格的,但是在情节推进、画面剪辑和动作场面上真的太不及格了。
超级怪兽个人评分:(满分10星,以怪兽之王哥斯拉为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