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住、行、游、购、娱,为旅游的六大要素。六要素把“吃”放在首位,是不言而喻的。踏遍祖国大地以至走向境外,在饱览各地名山秀水、风土人情之时,谁不想遍尝各地美味佳肴、大快朵颐呢?
皖西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人民勤劳,物产丰饶,好吃的菜有很多。这里介绍的一组,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值此春临大地、万物萌生之时,我们先从身价最平凡、生长最普遍的蒿子说起吧。
(1)蒿菜·正阳关蒿苔
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吃春”的习惯。所谓“吃春”,即是人们取那些先得春风的最鲜最嫩的东西来尝新,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皖西人民的吃春之物,既有荠菜、头刀韭,也有竹笋、香椿头之类,但人们用得最多的则是野蒿。
皖西的野蒿有黄嵩、白蒿、艾蒿、齐头蒿等等数种。黄蒿,即是鲁迅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所指之蒿,不能吃;白蒿,初生之茎毛茸茸的,鲜绿、粗嫩,略带齿形的阔叶互生,不分瓣,此蒿吃的人不多;艾蒿,嫩茎乌色,茎上小叶密布,大叶也是互生,每叶九瓣,除顶端一瓣最大外,其他八瓣均是两两对生。此蒿可吃,但先需用开水烫过,揉搓掉苦涩之水;齐头蒿,嫩茎鲜红,鲜绿之叶互生,每叶五瓣,居中一瓣最大,两瓣次之,两瓣最小,构成一个整体。此蒿嫩叶只有三瓣,一瓣稍大,另两瓣不显。采摘之后,只要用开水烫一下即可吃。
皖西人吃蒿,常用来作炒菜。当剪剪的春风吹起的时候,可吃的蒿茎长出第二片、第三片嫩叶,这时及时将其采来,除去叶子,留下嫩嫩的一截,用开水烫一下之后,可以凉拌,佐以麻油、碎花生米,也可以同鸡丝、肉丝、青椒之类烩炒,令你吃了之后,齿舌长久留香。但近年来,皖西人多用嫩蒿作米粑粑。即用处理过蒿的嫩叶和嫩茎,和以细米面,再加之一些助鲜的佐料,细细揉捏,然后做起一个个圆饼状的粑粑,再蒸熟、煎熟或炕熟。此粑粑可以现做现吃,也可以贮放一段时间。每临初春,蒿粑粑常是馈送亲友的佳品。
皖西蒿的精品在寿县,尤其是临淮古镇正阳关一带,以孟家湖的蒿苔为最佳,外地人很难吃到。
孟家湖在正南淮堤以西,水来成湖,水去成滩,凝目所见渺渺。由于这湖地肥沃,加之春风能够浩荡,细雨能够广播,所以蒿苔长得特别肥嫩。未出土的蒿茎雪白如银,水汪汪地脆嫩,这是蒿中极品,人们珍视得如同黄金。蒿茎长出二三片嫩叶采来,即使用常规烹炒方法,它所发的清香也迥异于别处的蒿苔。
皖西有民谚说:“蒿苔出,百病没。”这是说嫩蒿不仅好吃,而且有清热祛火、抑制流疫的药用价值。但是,皖西人以蒿吃春的深层意义在于,蒿是大地在春天吐出的深沉音符,随风飘荡,绿遍九州。人们吃蒿,是亲近自然、亲近大地母亲的由衷表现。
(2)八公山豆腐·大别山血豆腐
豆腐,被人们认为是中国人民的第五大发明。它的发祥地在皖西的寿县,其鼻祖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南宋大儒朱熹《咏豆腐》诗自注说:“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道:“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比他们更早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记载得更为详细:“西汉淮南王养方士之徒数十人,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烧药炼丹,偶以石膏点豆汁得成豆腐。”如今,刘安长眠在寿县寿春镇北面的八公山下。人们走近他的墓前,总是对他怀着深深的敬意,除了赞颂他和门客编撰的“牢笼天地,博及古今”的巨著《淮南子》外,还深情地缅怀他发明豆腐、惠及世界的功绩。
西汉时,刘安和八公便是在八公山南炼的丹。如今,丹井犹在。因此,八公山南的老百姓,得了制作豆腐的真传,在选料、浸泡、上磨、挤浆、烧煮、点膏、压单诸道工序上都严格操作,加之这儿黄豆资源丰富,又有清澄甘冽、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矿物质的珍珠泉、玛瑙泉和大泉等诸多山泉,因而制作出的豆腐洁白细腻、清爽滑利、鲜嫩可口。诚如明代诗人苏平《咏豆腐》所说:“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
皖西山川秀美,土地肥沃,人民勤劳,物产丰饶,好吃的菜有很多。这里介绍的一组,是在别处难以吃到的。值此春临大地、万物萌生之时,我们先从身价最平凡、生长最普遍的蒿子说起吧。
(1)蒿菜·正阳关蒿苔
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吃春”的习惯。所谓“吃春”,即是人们取那些先得春风的最鲜最嫩的东西来尝新,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皖西人民的吃春之物,既有荠菜、头刀韭,也有竹笋、香椿头之类,但人们用得最多的则是野蒿。
皖西的野蒿有黄嵩、白蒿、艾蒿、齐头蒿等等数种。黄蒿,即是鲁迅诗“万家墨面没蒿莱”所指之蒿,不能吃;白蒿,初生之茎毛茸茸的,鲜绿、粗嫩,略带齿形的阔叶互生,不分瓣,此蒿吃的人不多;艾蒿,嫩茎乌色,茎上小叶密布,大叶也是互生,每叶九瓣,除顶端一瓣最大外,其他八瓣均是两两对生。此蒿可吃,但先需用开水烫过,揉搓掉苦涩之水;齐头蒿,嫩茎鲜红,鲜绿之叶互生,每叶五瓣,居中一瓣最大,两瓣次之,两瓣最小,构成一个整体。此蒿嫩叶只有三瓣,一瓣稍大,另两瓣不显。采摘之后,只要用开水烫一下即可吃。
皖西人吃蒿,常用来作炒菜。当剪剪的春风吹起的时候,可吃的蒿茎长出第二片、第三片嫩叶,这时及时将其采来,除去叶子,留下嫩嫩的一截,用开水烫一下之后,可以凉拌,佐以麻油、碎花生米,也可以同鸡丝、肉丝、青椒之类烩炒,令你吃了之后,齿舌长久留香。但近年来,皖西人多用嫩蒿作米粑粑。即用处理过蒿的嫩叶和嫩茎,和以细米面,再加之一些助鲜的佐料,细细揉捏,然后做起一个个圆饼状的粑粑,再蒸熟、煎熟或炕熟。此粑粑可以现做现吃,也可以贮放一段时间。每临初春,蒿粑粑常是馈送亲友的佳品。
皖西蒿的精品在寿县,尤其是临淮古镇正阳关一带,以孟家湖的蒿苔为最佳,外地人很难吃到。
孟家湖在正南淮堤以西,水来成湖,水去成滩,凝目所见渺渺。由于这湖地肥沃,加之春风能够浩荡,细雨能够广播,所以蒿苔长得特别肥嫩。未出土的蒿茎雪白如银,水汪汪地脆嫩,这是蒿中极品,人们珍视得如同黄金。蒿茎长出二三片嫩叶采来,即使用常规烹炒方法,它所发的清香也迥异于别处的蒿苔。
皖西有民谚说:“蒿苔出,百病没。”这是说嫩蒿不仅好吃,而且有清热祛火、抑制流疫的药用价值。但是,皖西人以蒿吃春的深层意义在于,蒿是大地在春天吐出的深沉音符,随风飘荡,绿遍九州。人们吃蒿,是亲近自然、亲近大地母亲的由衷表现。
(2)八公山豆腐·大别山血豆腐
豆腐,被人们认为是中国人民的第五大发明。它的发祥地在皖西的寿县,其鼻祖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南宋大儒朱熹《咏豆腐》诗自注说:“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道:“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比他们更早的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其《水经注》中记载得更为详细:“西汉淮南王养方士之徒数十人,多神仙秘法鸿宝之道,烧药炼丹,偶以石膏点豆汁得成豆腐。”如今,刘安长眠在寿县寿春镇北面的八公山下。人们走近他的墓前,总是对他怀着深深的敬意,除了赞颂他和门客编撰的“牢笼天地,博及古今”的巨著《淮南子》外,还深情地缅怀他发明豆腐、惠及世界的功绩。
西汉时,刘安和八公便是在八公山南炼的丹。如今,丹井犹在。因此,八公山南的老百姓,得了制作豆腐的真传,在选料、浸泡、上磨、挤浆、烧煮、点膏、压单诸道工序上都严格操作,加之这儿黄豆资源丰富,又有清澄甘冽、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矿物质的珍珠泉、玛瑙泉和大泉等诸多山泉,因而制作出的豆腐洁白细腻、清爽滑利、鲜嫩可口。诚如明代诗人苏平《咏豆腐》所说:“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