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吧 关注:231,910贴子:809,887
  • 1回复贴,共1

网课作业太少,家长布置的作业她不写怎么办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3-28 21:14回复
    你赞成孩子多做题吗?这个星期是开学季,我早晨上班路过一所小学,发现门口很热闹。有的小孩紧紧地拉着妈妈的手,可能是刚从幼儿园小朋友升级为小学生,不适应。有的孩子笑着大喊同学的名字,追赶着走进校门,心情还不错。孩子进学校了,爸爸妈妈们在外面闲聊,我听到一个高年级学生家长说:这刚开学就说不喜欢上学,一写作业就嚷嚷着累,一背课文就想上厕所,可怎么办?每位爸爸妈妈都想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喜欢上学,那你首先得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喜欢上学。这原因有许多方面,比如小一些的孩子不想离开妈妈,比如学校的某些教学材料和环境设计不适合孩子发展,比如大的教育体制有些局限,等等。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认知科学家发现,学习本身就是困难的事,孩子天生不喜欢上学。如果能用好认知科学原理,我们可以让孩子的学习更高效,让孩子更有成就感,喜欢上学习。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有一位心理学教授,叫丹尼尔·威林厄姆,他长期研究大脑在学习时的活动。威林厄姆在一个教育杂志开专栏,把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小学老师,并给老师们一些教学建议。后来,他以这些专栏文章为基础出版了一本书,叫《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书里介绍了9个认知科学原理,提出相对应的教育孩子学习的原则。我这里,先讲讲7个重点的原理,我先简单解释一下每个原理,再给出具体建议。今天关于学习的话题,对你教孩子,或者自己学习,都有用。1.人类天生好奇,但并不是天生擅长思考学习需要思考,但人类行动更多地依靠记忆。比如说,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常常沿用与上次做这件事的相同方式。你吃饭点菜的时候,想不好要吃什么,就点原来吃过的那些,这样最节约认知资源,或者俗话说的,最省脑子。那我们为什么有时候愿意思考呢?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大脑会产生多巴胺,让人有快乐的感觉。但这问题太难或太容易都不行。难度太低,无聊;难度太高,挫折;难度适中刚刚好。所以,让孩子喜欢上学,第一个建议是,给孩子的问题要难度适中。我之前提到过的“脚手架”的方式,就能有效帮助孩子,所谓“脚手架”,就是给孩子定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小目标,让孩子觉得学习有些挑战,但努力之后,又可以克服的事情,说的也是这个道理。2.事实性知识比技能优先现在很多人批判死记硬背,提倡教孩子批判性思维。但是,推理、判断、问题解决等批判性思考过程,需要调用基本的背景知识。我给你出道题:请判断下面这些小虫子中,谁不是昆虫?蜜蜂、蚂蚁、蜻蜓、蜘蛛。要想做这个判断,你得知道昆虫的定义,知道蜜蜂、蚂蚁、蜻蜓、蜘蛛的身体构成——这些都是事实性知识。我们自己读书时,甚至玩游戏时候也会感受到,如果有背景知识,理解起来就更简单。如果你对三国时期的人物不熟悉,玩三国杀上手就慢些。面对问题时,我们把当前环境的信息与长期记忆里保存的一部分信息都调取到工作记记中,用新的方式组合起来,去思考。我在这里说的工作记忆是指一种特殊的短期记忆,比如小测验前突击背单词,很可能考完不久就忘记了。如果长期记忆里存的相关知识多,就有助于思考。如果工作记忆空间大,也有利于思考。工作记忆非常重要,我以后专门来讲。这个地方,三国时期的人物就是长期记忆里面的知识,有这个背景知识,你上手就会更快一些。国外有四年级掉队现象,是指许多孩子在四年级时突然跟不上同龄孩子,然后跟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拉越大。我们也常说三年级是个坎儿,这一年孩子之间的差距变得非常明显。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孩子的背景知识有差别。知道得越多,学习新知识就越容易。因此,第二个建议是,尽早丰富孩子的事实性知识。阅读很有效,还有参观博物馆、旅游、各种课外活动,都很好。3.记忆是思考的灰烬你可能会发现,孩子说起光头强的台词来一套一套的,但总记不住你教的知识点。这是因为,人的记忆不是他想要记的事,而是他思考过的事。你可以把思考想象成大脑神经元滋滋地燃放五彩烟花。记忆就是烟花过后留下的那些灰烬。都没有燃烧过,怎么能留下痕迹?怎样让孩子的大脑神经元“燃放”起来?第三个建议是,孩子学习的内容要有意思。比如,老师和父母可以借助故事的力量,引入因果、冲突、复杂度和角色等,组织学习材料。如果学习内容实在没啥意义,比如化学元素表,那么使用重复、联结和组块的记忆策略也可以4.我们通过已有知识理解新知识,大脑倾向于选择具体的知识小学老师经常遇到一种哭笑不得的情形:问孩子,你有3个苹果,妈妈又给你 2个苹果,你一共有几个苹果? 答,5个。再问孩子,路上有 3棵树,有人又种了2棵,一共有几棵树?答,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和苹果比起来,种树是孩子比较陌生点的事情,所以用不熟悉的例子来学习算术这样抽象知识时 ,孩子就会碰到困难。那么第四个建议就是,教育孩子时,多举例子,最好是跟孩子已有经验有关系的例子。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我经常举例子来跟你解释道理,不是因为我把你当孩子,是因为我知道文字最好越简单直接越好。5.要想熟练掌握,必须练习再练习很多人反对大量重复练习,反对题海战术。实际上练习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举个例子,你一定能心算 12X12,但心算 122X122 就难得多。其实用的方法一样,但后面那题需要大量记忆空间存放中间的步骤,而人脑的工作记忆非常有限。怎么突破这个瓶颈呢?就是大量练习,把复杂任务练到自动化,它就成了一个整体,很容易储存。你有没有注意到,其实12X12也是作为一个整体记忆下来的?第五个建议,是重复练习基本技能。需要提醒的是,分散时间练习效果更好。比如,一个周末下午做 100道题,不如把这些题分散到周一到周五,每天做20道题,这样掌握得更牢。6.刚开始学一门知识,与熟练掌握一门知识,认知能力截然不同有人问,能不能在孩子一开始学习科学的时候,就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答案是,不能。专业人士的思维方式与入门者的思维方式完全不是一回事。专业人士已经掌握大量背景知识,经历过大量练习,已经学到了深层的抽象技能。他们可以快速分辨出重要的细节,关键是还可以把知识迁移到相似的领域里。而入门者呢, 着眼于具体例子、浅层知识,很难迁移知识。第六个建议,是提醒老师和父母,对孩子来说,更实际的目标是理解知识。让新手去模仿专家的创新方法并没有用处。7.孩子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相同远远大于不同你可能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有些孩子是视觉型学习者,对看到的东西记得清楚;有些孩子是听觉型学习者,对听到的东西记得清楚。认知科学家发现,这个理论完全是错误的。还有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上的运用,也被认知科学证明站不住脚。因为科学家(包括教育学家)根本就没办法区分不同的学习类型,并给出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所以第七个建议是,不用考虑为每个学生定制不同的思考过程,考虑让全班所有孩子练习所有过程,听一听,看一看,动一动,通过变化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小唠叨:完全“快乐”、一点儿都不用费力的学习并不存在,但对于一个保持好奇心,主动探索求知的孩子来说,在辛苦学习的过程中也能获得愉悦感。爸爸妈妈要做的是,按照认知规律,给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环境和学习材料。我希望你能把今天的方法融入到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体会这些学习和教学的技术,同时,从底层升级你的育儿方式。


    2楼2022-03-28 21: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