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新版《玉堂春》
曾经在去年带着儿子一起去慈溪看过金静和杨文蔚老师联袂演出的《玉堂春》,但那时侯因儿子在旁边玩耍,并未仔细地看,甚是遗憾。此次,闻得此戏将在绍兴大剧院演出,非常高兴,家门口的演出当然不能错过。再者,可以弥补上一次的遗憾,故早在4月初就定好了第一排的票子。
较上一次的演出,我发现,戏已经做了部分地方的修改,应该说,删减得当,紧凑而有致。杨老师的状态非常好,年近花甲,能唱出这样的水平实在是不容易,可以说,越坛估计无人可及(当然,不是绝对,也只是猜测)。其唱腔无论是咬字,小腔独具韵味,即深得毕派精髓,又极具““杨氏风格””,其表演儒雅风韵,把王金龙初涉妓院的茫然,受小人欺凌的郁愤、落泊时的无奈、对苏三的钟情…….一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三堂会审时表情的一一呈现,可谓让人美不胜收啊。
金静在此戏中有相当多的创新。特别是“装疯”和“三堂会审”。在我看来,大都是相当成功,只是有些表演方面,我觉得可以稍做“收敛”。“装疯”一折,我不知道是否借鉴了梅派代表作《宇宙峰.装疯》或尚派代表作《失子惊疯》。但我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处。可以说,她即将巧妙地让苏三发泄了对老鸨的不满,也倾诉了自己身世的可怜。而前后人物情绪的处理也是相当得到,从不会装,到完完全全投入到“疯”的境地,衔接自然,让观众自然融入到了苏三的内心世界去。
苏三起解对金静来说,自然是驾轻就熟,戚派的如泣如诉,深沉委婉被她表现得相当透彻。
《三堂会审》我曾经多次对比着看过戚大师和朱祝芬老师的两个版本。此次再来看现场的金静版,印象颇深。金静在此场中变换了人物跪的位置,同时在陪审官等谈话时注意了“倾听”,面部表情随着主审官与陪审官之间的言语交流而变动,加强了与堂上审察官的互动。同时,在表演方面,金静也是在老师的表演基础上有了突破。比如,戚老师在表演“一无天平,二无戥秤,用手约来,三百余两”时,先是一个手指表示“一”,接着是二个手指,三个手指。那样戏曲的程式化美感,我觉得相对就淡些,而金静的表演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应该说是恰到好处。
只是有些方面,我觉得金静稍微过火了点,举个简单的例子:如对老鸨,皮氏的恨,有“过犹不及”的感觉。鄙人认为,苏三虽然有满腔仇恨,但她毕竟是旧社会最底层的女子,她的恨不应该有革命女子般的“凌厉”。还有就是“金尽别逐”中金静所表现的与王金龙的难依难舍似乎“矫情”了些,我觉得可以“收敛”点。
只可惜,看到《三堂会审》一半,儿子、老公轮番打电话、发消息给我,问我还有多少时间回家,儿子在等我回家睡觉。我是一接到电话,就很过意不去,所以,有些心神不定了,戏也没仔细看了。戏一完,马上冲回家去~~~~~~~~哈哈,说到底,看戏还得心无杂念地看。还有就是,那没成家的戏迷朋友们,抓紧大好时光,想看就看吧~~~~~
曾经在去年带着儿子一起去慈溪看过金静和杨文蔚老师联袂演出的《玉堂春》,但那时侯因儿子在旁边玩耍,并未仔细地看,甚是遗憾。此次,闻得此戏将在绍兴大剧院演出,非常高兴,家门口的演出当然不能错过。再者,可以弥补上一次的遗憾,故早在4月初就定好了第一排的票子。
较上一次的演出,我发现,戏已经做了部分地方的修改,应该说,删减得当,紧凑而有致。杨老师的状态非常好,年近花甲,能唱出这样的水平实在是不容易,可以说,越坛估计无人可及(当然,不是绝对,也只是猜测)。其唱腔无论是咬字,小腔独具韵味,即深得毕派精髓,又极具““杨氏风格””,其表演儒雅风韵,把王金龙初涉妓院的茫然,受小人欺凌的郁愤、落泊时的无奈、对苏三的钟情…….一一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三堂会审时表情的一一呈现,可谓让人美不胜收啊。
金静在此戏中有相当多的创新。特别是“装疯”和“三堂会审”。在我看来,大都是相当成功,只是有些表演方面,我觉得可以稍做“收敛”。“装疯”一折,我不知道是否借鉴了梅派代表作《宇宙峰.装疯》或尚派代表作《失子惊疯》。但我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处。可以说,她即将巧妙地让苏三发泄了对老鸨的不满,也倾诉了自己身世的可怜。而前后人物情绪的处理也是相当得到,从不会装,到完完全全投入到“疯”的境地,衔接自然,让观众自然融入到了苏三的内心世界去。
苏三起解对金静来说,自然是驾轻就熟,戚派的如泣如诉,深沉委婉被她表现得相当透彻。
《三堂会审》我曾经多次对比着看过戚大师和朱祝芬老师的两个版本。此次再来看现场的金静版,印象颇深。金静在此场中变换了人物跪的位置,同时在陪审官等谈话时注意了“倾听”,面部表情随着主审官与陪审官之间的言语交流而变动,加强了与堂上审察官的互动。同时,在表演方面,金静也是在老师的表演基础上有了突破。比如,戚老师在表演“一无天平,二无戥秤,用手约来,三百余两”时,先是一个手指表示“一”,接着是二个手指,三个手指。那样戏曲的程式化美感,我觉得相对就淡些,而金静的表演则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应该说是恰到好处。
只是有些方面,我觉得金静稍微过火了点,举个简单的例子:如对老鸨,皮氏的恨,有“过犹不及”的感觉。鄙人认为,苏三虽然有满腔仇恨,但她毕竟是旧社会最底层的女子,她的恨不应该有革命女子般的“凌厉”。还有就是“金尽别逐”中金静所表现的与王金龙的难依难舍似乎“矫情”了些,我觉得可以“收敛”点。
只可惜,看到《三堂会审》一半,儿子、老公轮番打电话、发消息给我,问我还有多少时间回家,儿子在等我回家睡觉。我是一接到电话,就很过意不去,所以,有些心神不定了,戏也没仔细看了。戏一完,马上冲回家去~~~~~~~~哈哈,说到底,看戏还得心无杂念地看。还有就是,那没成家的戏迷朋友们,抓紧大好时光,想看就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