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由鄂入皖原因探析
屈桂春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内容提要] 黄梅戏是安徽省代表剧种,我国四大地方戏之一,它来源于采茶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未能在当地成长起来,向东传入安徽却发展壮大起来,本文从黄梅戏为什么离开湖北以及又是何种原因在安徽发展壮大的两个角度入手,探析黄梅戏在异地发展的原因。
黄梅戏;黄梅县;安庆;安徽;湖北
中国是一个戏曲大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不同的省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艺术。安徽省最主要地方戏曲是著名的黄梅戏。黄梅戏唱腔优美,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便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来源于黄梅采茶调,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这种小戏中的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到今天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四大地方戏之一的黄梅戏。黄梅戏目前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南部地区及湖北、江西部分地区,皖西南重镇——安庆市有“黄梅戏之乡”的美誉。事实上,黄梅戏得名于湖北省黄梅县,这里才是黄梅戏的真正家乡。黄梅戏是何种原因未能在湖北本地发展起来,而是流传到安徽成长起来的?先前有关此类问题的探讨,多是从安徽的地理环境因素以及文化层面入手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黄梅戏为什么离开湖北以及又是何种原因在安徽成长壮大的两个角度入手,探析黄梅戏异地发展辉煌的原因。
一、初期流传于民间发展受限制
湖北省黄梅县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适合种茶,历史上是比较著名的茶乡。由于茶树的生长都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区域并且采摘期一般都比较短,这样每逢采茶时节,漫山遍野的采茶农民互相接触,一边采茶一边信口唱着山歌小调或者民歌,自娱自乐。漫山遍野的歌声成为当地茶农普遍的文化享受,在这种情形下黄梅采茶歌便应运而生。"
黄梅采茶小调明代以来在黄梅乡村迅速发展,但它当时仅仅流行于乡间。戏曲惟有从乡间转入城市方有可能发展为有影响力的大剧种,正是黄梅调在当时主要流行于乡间,限制了它的发展。它主要唱俚歌俗曲,能给老百姓苦中寻乐,所以很受基层群众欢迎,但在那些道貌岸然的统治者和附庸风雅的“正人君子”看来,则认为它有伤风化。因此,黄梅戏屡遭禁演,同治年间有文载:“禁演花鼓淫戏,违者惩治,不服送公”,光绪五年(1879 年)清政府专门对黄梅之类小调颁布过“禁演通令”。
统治阶级的禁演,使得普通民众虽然喜欢又不愿从事这一行当,再由于当时乡民活动空间小,与外界接触机会很少,黄梅调在这种情景下的流行范围比较狭小,同时也比较隐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黄梅调的发展与向外扩散。
黄梅戏流传至安徽同样也遭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禁演。怀宁县县长徐梦麟在1930 和1931 年两年内连发六道禁令:“照得黄梅小剧,淫亵败俗伤风。迭经照令查禁,何啻三令五申。”但精明的安徽黄梅调艺人为避“花鼓淫戏”之嫌,便“冒充”“徽班”,把所演的黄梅戏改称为“皖剧”、“徽剧”,后来竟发展到京剧演员和黄梅调演员同演一出戏,有时京剧和黄梅调唱腔竟揉合在一出戏里。这样,黄梅戏与成熟剧种的合班同演,便能有效地实现自我保护,在恶劣环境下赢得了生存空间。
屈桂春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内容提要] 黄梅戏是安徽省代表剧种,我国四大地方戏之一,它来源于采茶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未能在当地成长起来,向东传入安徽却发展壮大起来,本文从黄梅戏为什么离开湖北以及又是何种原因在安徽发展壮大的两个角度入手,探析黄梅戏在异地发展的原因。
黄梅戏;黄梅县;安庆;安徽;湖北
中国是一个戏曲大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不同的省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艺术。安徽省最主要地方戏曲是著名的黄梅戏。黄梅戏唱腔优美,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便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来源于黄梅采茶调,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这种小戏中的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到今天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四大地方戏之一的黄梅戏。黄梅戏目前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南部地区及湖北、江西部分地区,皖西南重镇——安庆市有“黄梅戏之乡”的美誉。事实上,黄梅戏得名于湖北省黄梅县,这里才是黄梅戏的真正家乡。黄梅戏是何种原因未能在湖北本地发展起来,而是流传到安徽成长起来的?先前有关此类问题的探讨,多是从安徽的地理环境因素以及文化层面入手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黄梅戏为什么离开湖北以及又是何种原因在安徽成长壮大的两个角度入手,探析黄梅戏异地发展辉煌的原因。
一、初期流传于民间发展受限制
湖北省黄梅县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适合种茶,历史上是比较著名的茶乡。由于茶树的生长都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区域并且采摘期一般都比较短,这样每逢采茶时节,漫山遍野的采茶农民互相接触,一边采茶一边信口唱着山歌小调或者民歌,自娱自乐。漫山遍野的歌声成为当地茶农普遍的文化享受,在这种情形下黄梅采茶歌便应运而生。"
黄梅采茶小调明代以来在黄梅乡村迅速发展,但它当时仅仅流行于乡间。戏曲惟有从乡间转入城市方有可能发展为有影响力的大剧种,正是黄梅调在当时主要流行于乡间,限制了它的发展。它主要唱俚歌俗曲,能给老百姓苦中寻乐,所以很受基层群众欢迎,但在那些道貌岸然的统治者和附庸风雅的“正人君子”看来,则认为它有伤风化。因此,黄梅戏屡遭禁演,同治年间有文载:“禁演花鼓淫戏,违者惩治,不服送公”,光绪五年(1879 年)清政府专门对黄梅之类小调颁布过“禁演通令”。
统治阶级的禁演,使得普通民众虽然喜欢又不愿从事这一行当,再由于当时乡民活动空间小,与外界接触机会很少,黄梅调在这种情景下的流行范围比较狭小,同时也比较隐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黄梅调的发展与向外扩散。
黄梅戏流传至安徽同样也遭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禁演。怀宁县县长徐梦麟在1930 和1931 年两年内连发六道禁令:“照得黄梅小剧,淫亵败俗伤风。迭经照令查禁,何啻三令五申。”但精明的安徽黄梅调艺人为避“花鼓淫戏”之嫌,便“冒充”“徽班”,把所演的黄梅戏改称为“皖剧”、“徽剧”,后来竟发展到京剧演员和黄梅调演员同演一出戏,有时京剧和黄梅调唱腔竟揉合在一出戏里。这样,黄梅戏与成熟剧种的合班同演,便能有效地实现自我保护,在恶劣环境下赢得了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