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采茶戏吧 关注:22贴子:967
  • 13回复贴,共1

黄梅戏由鄂入皖原因探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黄梅戏由鄂入皖原因探析
                                屈桂春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内容提要] 黄梅戏是安徽省代表剧种,我国四大地方戏之一,它来源于采茶调,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未能在当地成长起来,向东传入安徽却发展壮大起来,本文从黄梅戏为什么离开湖北以及又是何种原因在安徽发展壮大的两个角度入手,探析黄梅戏在异地发展的原因。
黄梅戏;黄梅县;安庆;安徽;湖北
中国是一个戏曲大国,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不同的省区都有自己的地方戏曲艺术。安徽省最主要地方戏曲是著名的黄梅戏。黄梅戏唱腔优美,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且通俗易懂,便于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来源于黄梅采茶调,原名“黄梅调”或“采茶戏”,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这种小戏中的一支逐渐东移到以安徽省怀宁县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到今天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四大地方戏之一的黄梅戏。黄梅戏目前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南部地区及湖北、江西部分地区,皖西南重镇——安庆市有“黄梅戏之乡”的美誉。事实上,黄梅戏得名于湖北省黄梅县,这里才是黄梅戏的真正家乡。黄梅戏是何种原因未能在湖北本地发展起来,而是流传到安徽成长起来的?先前有关此类问题的探讨,多是从安徽的地理环境因素以及文化层面入手进行分析,本文试图从黄梅戏为什么离开湖北以及又是何种原因在安徽成长壮大的两个角度入手,探析黄梅戏异地发展辉煌的原因。
一、初期流传于民间发展受限制
湖北省黄梅县位于长江中游北岸,属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气候温和、降水充沛、适合种茶,历史上是比较著名的茶乡。由于茶树的生长都在一个较为集中的区域并且采摘期一般都比较短,这样每逢采茶时节,漫山遍野的采茶农民互相接触,一边采茶一边信口唱着山歌小调或者民歌,自娱自乐。漫山遍野的歌声成为当地茶农普遍的文化享受,在这种情形下黄梅采茶歌便应运而生。"
     黄梅采茶小调明代以来在黄梅乡村迅速发展,但它当时仅仅流行于乡间。戏曲惟有从乡间转入城市方有可能发展为有影响力的大剧种,正是黄梅调在当时主要流行于乡间,限制了它的发展。它主要唱俚歌俗曲,能给老百姓苦中寻乐,所以很受基层群众欢迎,但在那些道貌岸然的统治者和附庸风雅的“正人君子”看来,则认为它有伤风化。因此,黄梅戏屡遭禁演,同治年间有文载:“禁演花鼓淫戏,违者惩治,不服送公”,光绪五年(1879 年)清政府专门对黄梅之类小调颁布过“禁演通令”。
统治阶级的禁演,使得普通民众虽然喜欢又不愿从事这一行当,再由于当时乡民活动空间小,与外界接触机会很少,黄梅调在这种情景下的流行范围比较狭小,同时也比较隐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黄梅调的发展与向外扩散。
黄梅戏流传至安徽同样也遭到了当时国民政府的禁演。怀宁县县长徐梦麟在1930 和1931 年两年内连发六道禁令:“照得黄梅小剧,淫亵败俗伤风。迭经照令查禁,何啻三令五申。”但精明的安徽黄梅调艺人为避“花鼓淫戏”之嫌,便“冒充”“徽班”,把所演的黄梅戏改称为“皖剧”、“徽剧”,后来竟发展到京剧演员和黄梅调演员同演一出戏,有时京剧和黄梅调唱腔竟揉合在一出戏里。这样,黄梅戏与成熟剧种的合班同演,便能有效地实现自我保护,在恶劣环境下赢得了生存空间。



1楼2010-05-24 15:39回复
    戏曲剧本与一个地方的文化息息相关。早期黄梅戏剧目,大多为老艺人自编自演的反映底层民间生活的小戏,从数量上和质量不利于黄梅戏的发展。“惟楚有才,鄂东为盛”,虽然黄梅县历史上也曾经涌现过一些名人,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它只是一个荒州邈县。近代以后,这里更是经济衰落,灾害连年,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连基本的温饱问题都很难解决,文风日渐式微。当时黄梅调仅仅为人们乞讨的一种工具,当它东传至安徽安庆时,这里的经济发展虽然也比较缓慢,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富庶的,同时这里还是安徽省的省会,全省的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安庆就是为文化之邦,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它有众多的历史传说,众多的民间故事,良好的文学传统,这些都为黄梅戏开拓剧目题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当时的黄梅戏号称“大戏三十六本,小戏七十二折”,里面大部分叙说的就是发生在皖西南地区的事件和民间故事,一般人们比较喜欢他们熟悉的或者与他们生活相贴近的戏。黄梅戏做到了这些,也就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听众。
    另一方面,安徽安庆地区及沿江一代,一直是民间歌谣尤其是叙事歌咏十分繁盛的,戏曲人才辈出,特别是以石牌为中心的怀宁县一带,曾有“梨园佳子弟,无石不成班”的说法,说明这里有良好的戏曲文化底蕴,戏目多,人才多,观众多,市场多。这里的环境非常适合戏曲文化的发展,黄梅戏来到这里,充分吸收这方沃土的养分,最终发展成为我国有影响力的地方大戏种。;
         五、安徽人民对黄梅戏的接纳
         黄梅调在向外扩散的过程中自然也遭到了其他文化形式的阻隔与挤压,而它东传安徽的时候则被大度接纳了这来自异域他乡的湖北黄梅调,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其中原因主要有两点:
    其一,由于自明朝中期以后的安徽商贾称雄,“徽商”一时鼎盛,人们在开展商业活动时必然要与他人接触与交流,眼界也开阔了。正是由于徽商的兴起,扩大了安徽与外界的交流,在促进安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让安徽人有了一种宽容开放的心态,特别是对外来文化有了一种包容性。虽然徽商主要来自徽州,但徽州当时是全省的经济中心,徽商精神对安徽影响巨大,且安庆、徽州两地相距不远,所以当来自湖北的黄梅调向东传入安徽以后没有受到安徽人排斥,而是被宽容的接纳了,并且安徽人自己也参与其中,将其发展壮大。
       其二,安庆地区与湖北鄂东南地区接壤,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与黄梅、广济(今武穴)等地自古以来就交流频繁,故黄梅采茶调传至安庆一带后,可以很快被当地人民接纳与喜欢。
    六、安徽对黄梅戏的重视
         在旧中国黄梅戏发展虽然已经比较成熟,但它真正唱响全国、引起轰动则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建国后,国家高度重视地方戏曲的发展,为加强艺术力量,陆续选派一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方面的专门人才参与黄梅戏的改革工作。
         黄梅戏的发展更多的是与安徽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密不可分。1953,年安徽省成立了以严凤英、王少舫为台柱子的省黄梅戏剧团,集中了一批黄梅戏的优秀人才和有志于献身黄梅戏事业的知识分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和演出队伍。1958 年,创建了安徽黄梅戏学校这是全国唯一的一所以培养黄梅戏表演艺术人才为主的综合性中等艺术学校。后来又与上海方面合作,将一些经典黄梅戏搬上银幕,特别是《天仙配》、《女驸马》等,在全国迅速引起轰动。八十年代电视艺术兴起,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指导下,一门独特的边缘艺术——黄梅戏电视剧也应运而生,并且进入电视剧领域早于其它地方剧种。
    与安徽相比,对湖北黄梅戏发展的贡献主要来自黄梅县,但其在财力和人力的支持上远远不能与安徽省相比。黄梅戏在安徽成名以后,引起湖北省的高度重视,湖北省委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喊出了“把黄梅戏请回娘家”的口号,欲全面振兴湖北黄梅戏,但事实上这个任务落到了管辖黄梅县的黄冈市头上。黄冈是革命老区,经济实力不强,虽然多方努力,仍感力不从心,至今口号喊出已经二十三年了,黄梅戏在湖北虽然取得了一些发展,可还是谈不上真正兴盛起来。
    新时期安徽省委、省政府又把黄梅戏艺术作为文化领域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的对象,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确立了以黄梅戏艺术为龙头、带动文艺事业整体繁荣的发展思路,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和具体办法,使繁荣发展黄梅戏艺术有了良好的条件和保障。/ 2007-11-01
    


    3楼2010-05-24 15:39
    回复
      2025-05-10 11:41:18
      广告
      是采茶调由大别山地区入皖江流域,而不是鄂……
      大别山采茶调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黄梅采茶戏、英山采茶戏 、麻城采茶戏 、蕲春采茶戏
      而黄梅戏则在早期的源头上可能来源于大别山采茶调,但就其发源地而言则是以安庆为中心的皖江流域--因为黄梅戏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她是汲取百家之奶才正式成型--而这种成型过程以及成型的辅导人员则正是在安庆地区
      大别山采茶调并不是“黄梅戏”,如果以此说法--我们知道,京剧最早源头乃起源于安庆徽班,而徽班的最早源头乃青阳腔(也有说是昆曲),而青阳腔在最早源头乃江西弋阳腔,而弋阳腔的最早源头乃浙江南戏xx腔(具体叫什么名字实在是不记得了),因此我们是不是该说徽剧、青阳腔、弋阳腔、南戏就是“京剧”--显然不可能!同理,黄梅戏就是黄梅戏,采茶调就是采茶调,两者的形式不同,本质更不同,因此何来“采茶戏”就是黄梅戏?
      因此至于某些专家的所谓黄梅戏由湖北传入安徽显然是个错误的论调


      4楼2010-05-24 21:36
      回复
        黄梅戏是完全的皖化文化产物,是典型的徽籍文化,湖北方面对黄梅戏球红了眼显然是自欺欺人。
        如果湖北想从黄梅戏身上分一杯羹,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力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黄梅”戏--黄梅采茶戏而不是安徽安庆黄梅戏!!!


        5楼2010-05-24 21:40
        回复
          希望你加入会员,这样方便发帖与留言
          黄梅采茶戏贴吧本就属于你们黄梅县,因此你可以自由发贴


          6楼2010-05-24 21:51
          回复
            回复:11楼
            再一个我建议!你也可以写一本书《黄梅戏宗师传奇》(胡普伢)让央视台也到你们安徽拍拍电视剧如何,我等待你的佳音!
            =================================================================
            如果说安庆人做什么都不好,那也比你们黄梅县请神话小说家编写黄梅戏的神话故事要强


            13楼2010-05-25 13:07
            回复
              • 219.138.143.*

              回复:13楼
              这是你一个人的思想观点!你不代表安庆人!我县神话小说家每次在安庆市都受到高规格的接待,而你呢?是一个可怜虫,所谓固执的观点,恐怕连你自已人的都不理!别说什么整天在网上讨论黄梅戏起源,你也不想一想你在安徽文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再一个《邢绣娘》这部片子是根据真人真事写的,尽管你对该片内容极为不满,但丝毫不会动摇该片的拍摄,你只会无耻地说,该片是写神话作家写,该片是虚构的,除此之外你也没有别的什么本事,告诉你我们黄梅人就是要通过该片打造黄梅的品牌,增强我们黄梅知名,我们不怕你们这些人碴攻击和漫骂,我深信该片的播出,必定会在全国人民造成轰动性效果!同样也会在安庆地区受到普遍欢迎,安徽主流媒体会事实求是作正面的报道(象你这种极少数极端民间人除外)。
              


              14楼2010-05-25 13:34
              回复
                • 219.138.143.*
                回复:13楼
                再一个,我深信7月份,来黄梅参加该片审核的安徽籍专家水平一定不会比你低!你是一个十足的书腐。


                15楼2010-05-25 13:42
                回复
                  2025-05-10 11:35:18
                  广告
                  回复:15楼
                  你是一个十足的本本主义、地方主义的唯心主义者
                  以你为代表的黄梅县上层人士是不需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
                  你羞对于你这个党员的身份


                  17楼2010-05-25 13:54
                  回复
                    • 219.138.143.*
                    回复:16楼
                    你去问问你本省文化厅好不好!我们黄梅就是这样对外宣称的,在关于文化界所有争论,你们省文化部门是具有代表性,它的理论观点是最有权威性,和你这号子人说不清,如果你实在想说那你说说宗师和祖师是什么样!你把安徽这方面的人能介绍给我好吗?例如蔡仲贤、胡普伢、丁永泉、严凤英等等谁人是一代宗师


                    18楼2010-05-25 14:07
                    回复
                      回复:18楼
                      一个唱采茶歌的人居然被一些头脑简单的人奉承为“黄梅戏宗师”真是不知廉耻
                      就是现在的黄梅采茶戏都无权被称为“黄梅戏”就凭乾隆时期的采茶调?
                      这不仅是痴人说梦,、更是猪鼻子插葱--装象!
                      再次敬告湖北黄梅县某些心术不正的人士多多保护自己的采茶戏
                      只要好好的保护、发展并传承采茶戏才有资格说黄梅戏起源于大别山采茶戏
                      否则永远都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罪人!
                      再次链接部分黄梅采茶戏的视频,希望以黄梅县文化局为代表的黄梅县的那些心术不正的人士们认认真真的对待黄梅戏的历史,别做为人不齿的事
                      黄梅采茶戏视频:http://tieba.baidu.com/f?kz=733868000


                      23楼2010-05-25 17:22
                      回复
                        • 116.209.164.*
                        回复:23楼
                        错误,正确答案应该是,黄梅戏是起源湖北黄梅县,过去称采茶戏!其它的观点你说得再多也没有用,我必须看到安徽省各地县一级政府网的宣称,例如我还要看看你们省政府网是怎么讲,还有你们安徽黄梅戏学校教材内容以及安徽师范学校课程教材的内容


                        26楼2010-05-25 20:35
                        回复
                          • 222.85.114.*
                          回复:23楼
                          请问屈桂春文章算不算"徽"派,此人算不算安徽人
                          黄梅戏由鄂入皖原因探析
                                  屈桂春
                          (安徽师范大学 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28楼2010-06-02 08:55
                          回复
                            作者说黄梅戏起源于黄梅县逻辑不通,望文生义。没有发展哪有起源一说,没有发展早就灭绝了,讨论起源没有任何意义。


                            IP属地:广西29楼2020-01-16 13: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