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政实施阶段出现了一起君子党内部火拼的事件,未等保守派出手,庆历党人已经互相掐起来。这起事件与之前的宋夏战争有直接联系,但此事件孰是孰非历来众说纷纭,现转一则文章,从事件主要人物刘沪说起。
---------------
http://guorenjs.cn/archiver/?tid-764.html
刘沪,字子浚(?—1047年),宋仁宗时,保州保寨(今河北保定)人,修筑水洛城安抚氐汉,遗爱人间,世称刘将军。官宦家庭出身,曾姑祖母是宋太祖赵匡胤祖母,祖父刘审琦从赵匡胤征讨战死,父刘文质幼随母入皇宫,颇得太宗赵光义信任,由内延祗候出任钤辖,累升麟(陕西神木)、庆(庆阳)、秦(天水)等州知州,与西夏作战有绩。兄刘焕官至工部尚书,以能抗旨忤言,除暴惩奸,名重一时。
刘沪受父兄陶染,沉着寡言,知书有略,以外戚补禁军,累升右侍禁,仁宗康定中(1040年)出任瓦亭寨(今固原瓦亭)钤辖,代理静边寨主(故址今隆德桃园乡境)。庆历元年(1041年),宋军败于好水川(今隆德好水)全军覆没,夏人长驱直入,沿边城堡关闭,居民多遭掠夺。独刘沪开门招纳难民,陕西京略安抚副使韩琦、范仲淹奏报宋延,升合门祗。
此时,北宋西北边防线已退至渭州(平凉)、秦州一线,而两州相距五百里,山林崎岖,民族杂居,隔阻不能相应。庆历三年,知渭州曹玮以陇千城建德顺军,图谋打道,其间水洛城一带川平土沃,“有水轮银铜之利”及“百工商贾”,为氐族首领铎斯那所据。刘沪乃由静边寨南移,筑章川堡(今静宁县古城乡古城)屯军,遣人劝锋斯纳归附,并引见陕西四路总管郑戬,氐人遂献出水洛、结公(今南湖)等城,刘沪率军千人进驻水洛城,氐情生变,聚万人围城,纵火呼啸,刘沪镇定自若,令士兵“晨炊缓饮”,自己坐胡床(绳床)指挥,一战而溃。追至石门(庄浪朱店乡石门口),收抚其众,渭秦之交通从此打开,互为犄角。
后因水洛城筑城案,被贬为固原西路督巡检,因头部生疮而逝。
水洛筑城案讼争谁对错
记者从庄浪县的当地历史资料中了解到,关于刘沪将军传略中提到的刘沪扩修水洛城争议,很值得关注。北宋时期,在宋夏军事斗争的关键阶段,发生了这样一起震动朝野的历史事件——水洛城筑城案。该案对宋王朝的政治、军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使主要当事者刘沪成了备受关注的人物。
岁月沧桑,时光的尘埃掩埋了水洛城和一段辉煌的历史,此案究竟谁对谁错,惟有作为地方保护神的刘沪将军在当地民众口耳相传的片断故事中,我们只能窥得一斑。
经记者采访当地民众和查阅部分资料,得知刘沪进兵水洛前,这里是羌族聚集的一个小城寨,城寨四周,都是羌族人的帐篷,杂居一些逃荒的汉族人。刘沪到水洛后,派人与寨主铎厮那会谈,劝他归顺宋朝。铎厮那开始答应,但当刘沪领兵接收时,突然变卦,包围了刘沪部队。刘沪兵仅千人,四顾无援。但他镇定自若,坚卧,令晨炊缓食,坐胡床指挥进退,一战氐溃”,铎厮那只好投降,接受了刘沪的统辖。接着,又于城下粉碎来犯的临洮羌兵,军威大振。从此打通了秦州和渭州之间的联络路线。刘沪因此升为内殿崇班。
为了巩固胜利,庆历四年(1044年),陕西四路总管郑戬指派著作佐郎董士廉到水洛,帮助刘沪扩建水洛城。当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郑戬被罢去四路总管职务。当时知渭州的尹洙认为前阶段军事上的失利,主要是据点太多,敌众我寡。现在又增加一个据点,更分散兵力,削弱了防守力量。因此,不同意筑城,命令刘沪停筑,尹洙又派瓦亭寨主张忠代换刘沪,刘沪不受代。尹洙大怒,派裨将狄青到水洛,逮捕了刘沪与董士廉,关进德顺军狱,停止了筑城。氐人闻刘沪被逮,惊恐骚乱,事态严峻。参知政事欧阳修连上两疏,力陈水洛筑城之军事价值。刘沪艰辛经营之大功。仁宗赵祯派铁副使鱼周询等查处,鱼到了水洛后,氐人蜂拥而来请愿,表示愿意输送壮丁,牛羊牲畜帮助战斗,于是便放了刘沪和董士廉,命令刘沪代理水洛城主。刘沪出狱后,立即恢复了筑城工程。刘沪最终胜利完成了工程任务,但仍以违反上级节制而降了职,任镇戎军西路都巡检。不久,又恢复了他的内殿崇班。刘沪经历了这次打击之后,身心大损,后因头部溃疡发作而去世。刘沪为筑城水洛罹遭磨难,为这件历史事件增添了悲壮色彩,更激起水洛民众对他的怀念尊敬。水洛人对他的感戴和崇奉超越了与水洛历史有牵系的其他历史人物。
可见,关于刘沪将军筑建水洛城这一案的争论,范仲淹、欧阳修和郑戬,还有当地老百姓是站在刘沪这一边的,是支持刘沪的。然而,此讼诤案的余波,引起了宋朝廷之内的党争。党争兴起,小人乘机倾轧,排除异己,连范仲淹、欧阳修先后都被罢黜,搞得两败俱伤。刘沪与尹洙之争,尹洙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与欧阳修提倡古文,匡正文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但在宋夏之间的斗争中,表现得软弱无力,缺乏军事见识。逮捕刘沪之后,尹洙准备按军法斩之而未果,使刘沪备受虐待。当时本路经略安抚使司向上奏告说:当地熟户的蕃官牛装呈来事状,请求让刘沪的儿子或兄、弟接管水洛城政务。朝廷准奏,派他弟弟刘淳担任水洛城兵马监押。
1046年,宋仁宗派人与西夏议和达成协议,取得了西北边防的平安。到了崇宁四年(1105年),即刘沪死后六十年,宋徽宗才追封刘沪为忠烈侯,并敕建“忠勇庙”。
---------------
http://guorenjs.cn/archiver/?tid-764.html
刘沪,字子浚(?—1047年),宋仁宗时,保州保寨(今河北保定)人,修筑水洛城安抚氐汉,遗爱人间,世称刘将军。官宦家庭出身,曾姑祖母是宋太祖赵匡胤祖母,祖父刘审琦从赵匡胤征讨战死,父刘文质幼随母入皇宫,颇得太宗赵光义信任,由内延祗候出任钤辖,累升麟(陕西神木)、庆(庆阳)、秦(天水)等州知州,与西夏作战有绩。兄刘焕官至工部尚书,以能抗旨忤言,除暴惩奸,名重一时。
刘沪受父兄陶染,沉着寡言,知书有略,以外戚补禁军,累升右侍禁,仁宗康定中(1040年)出任瓦亭寨(今固原瓦亭)钤辖,代理静边寨主(故址今隆德桃园乡境)。庆历元年(1041年),宋军败于好水川(今隆德好水)全军覆没,夏人长驱直入,沿边城堡关闭,居民多遭掠夺。独刘沪开门招纳难民,陕西京略安抚副使韩琦、范仲淹奏报宋延,升合门祗。
此时,北宋西北边防线已退至渭州(平凉)、秦州一线,而两州相距五百里,山林崎岖,民族杂居,隔阻不能相应。庆历三年,知渭州曹玮以陇千城建德顺军,图谋打道,其间水洛城一带川平土沃,“有水轮银铜之利”及“百工商贾”,为氐族首领铎斯那所据。刘沪乃由静边寨南移,筑章川堡(今静宁县古城乡古城)屯军,遣人劝锋斯纳归附,并引见陕西四路总管郑戬,氐人遂献出水洛、结公(今南湖)等城,刘沪率军千人进驻水洛城,氐情生变,聚万人围城,纵火呼啸,刘沪镇定自若,令士兵“晨炊缓饮”,自己坐胡床(绳床)指挥,一战而溃。追至石门(庄浪朱店乡石门口),收抚其众,渭秦之交通从此打开,互为犄角。
后因水洛城筑城案,被贬为固原西路督巡检,因头部生疮而逝。
水洛筑城案讼争谁对错
记者从庄浪县的当地历史资料中了解到,关于刘沪将军传略中提到的刘沪扩修水洛城争议,很值得关注。北宋时期,在宋夏军事斗争的关键阶段,发生了这样一起震动朝野的历史事件——水洛城筑城案。该案对宋王朝的政治、军事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也使主要当事者刘沪成了备受关注的人物。
岁月沧桑,时光的尘埃掩埋了水洛城和一段辉煌的历史,此案究竟谁对谁错,惟有作为地方保护神的刘沪将军在当地民众口耳相传的片断故事中,我们只能窥得一斑。
经记者采访当地民众和查阅部分资料,得知刘沪进兵水洛前,这里是羌族聚集的一个小城寨,城寨四周,都是羌族人的帐篷,杂居一些逃荒的汉族人。刘沪到水洛后,派人与寨主铎厮那会谈,劝他归顺宋朝。铎厮那开始答应,但当刘沪领兵接收时,突然变卦,包围了刘沪部队。刘沪兵仅千人,四顾无援。但他镇定自若,坚卧,令晨炊缓食,坐胡床指挥进退,一战氐溃”,铎厮那只好投降,接受了刘沪的统辖。接着,又于城下粉碎来犯的临洮羌兵,军威大振。从此打通了秦州和渭州之间的联络路线。刘沪因此升为内殿崇班。
为了巩固胜利,庆历四年(1044年),陕西四路总管郑戬指派著作佐郎董士廉到水洛,帮助刘沪扩建水洛城。当工程进行到一半时,郑戬被罢去四路总管职务。当时知渭州的尹洙认为前阶段军事上的失利,主要是据点太多,敌众我寡。现在又增加一个据点,更分散兵力,削弱了防守力量。因此,不同意筑城,命令刘沪停筑,尹洙又派瓦亭寨主张忠代换刘沪,刘沪不受代。尹洙大怒,派裨将狄青到水洛,逮捕了刘沪与董士廉,关进德顺军狱,停止了筑城。氐人闻刘沪被逮,惊恐骚乱,事态严峻。参知政事欧阳修连上两疏,力陈水洛筑城之军事价值。刘沪艰辛经营之大功。仁宗赵祯派铁副使鱼周询等查处,鱼到了水洛后,氐人蜂拥而来请愿,表示愿意输送壮丁,牛羊牲畜帮助战斗,于是便放了刘沪和董士廉,命令刘沪代理水洛城主。刘沪出狱后,立即恢复了筑城工程。刘沪最终胜利完成了工程任务,但仍以违反上级节制而降了职,任镇戎军西路都巡检。不久,又恢复了他的内殿崇班。刘沪经历了这次打击之后,身心大损,后因头部溃疡发作而去世。刘沪为筑城水洛罹遭磨难,为这件历史事件增添了悲壮色彩,更激起水洛民众对他的怀念尊敬。水洛人对他的感戴和崇奉超越了与水洛历史有牵系的其他历史人物。
可见,关于刘沪将军筑建水洛城这一案的争论,范仲淹、欧阳修和郑戬,还有当地老百姓是站在刘沪这一边的,是支持刘沪的。然而,此讼诤案的余波,引起了宋朝廷之内的党争。党争兴起,小人乘机倾轧,排除异己,连范仲淹、欧阳修先后都被罢黜,搞得两败俱伤。刘沪与尹洙之争,尹洙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家,与欧阳修提倡古文,匡正文风,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较高的地位。但在宋夏之间的斗争中,表现得软弱无力,缺乏军事见识。逮捕刘沪之后,尹洙准备按军法斩之而未果,使刘沪备受虐待。当时本路经略安抚使司向上奏告说:当地熟户的蕃官牛装呈来事状,请求让刘沪的儿子或兄、弟接管水洛城政务。朝廷准奏,派他弟弟刘淳担任水洛城兵马监押。
1046年,宋仁宗派人与西夏议和达成协议,取得了西北边防的平安。到了崇宁四年(1105年),即刘沪死后六十年,宋徽宗才追封刘沪为忠烈侯,并敕建“忠勇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