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到《后汉书 · 儒林列传上 · 洼丹传》(李贤注),其中有如下记载:
“洼丹字子玉,〔一〕南陽育陽人也。世傳孟氏易。王莽時,常避世教授,專志不仕,徒眾數百人。建武初,為博士,稍遷,十一年,為大鴻臚。作易通論七篇,世號洼君通。丹學義研深,易家宗之,稱為大儒。十七年,卒於官,年七十。
〔一〕 風俗通「洼」音「圭」。
時中山觟陽鴻,字孟孫,〔一〕亦以孟氏易教授,有名稱,永平中為少府。
〔一〕 姓觟陽,名鴻也。觟音胡瓦反。其字從「角」字,或作「鮭」。從「魚」者,音胡佳反。”
于是忽出一脑洞:
濯锦以魚中的“魚”字,会不会是“角”字之讹呢?魚角书法近似,如上文,「觟」或作「鮭」,其偏旁部首互换互通,说明古人也可能把“角”写成“魚”,或传抄脱椠有舛讹,所谓“鲁鱼亥豕”、“烏焉成马”、“舄烏虎帝”等等。既然“鲁”能误写成“魚”,那“角”误写成“魚”,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吧?
如果上述似可,那就比较好理解了。《辞海》中关于“角”的义项中有这样的内容:“形状像角的东西。如:菱角;皂角。”那“角”是不是指“皂角”呢?(不知道当时有没有“皂角”这个名词,此为一憾)皂角即皂荚,其荚果富胰皂质,可去污垢。相信古人会发现皂荚的这个洗涤效能,而用于洗涤贵重的锦缎。我相信古人发现一种天然植物的某种效能,应该比把动物的内脏取出来,再用碱水(很可能是石灰水)渍制成皂胰之类的要容易的多。
此纯为一脑洞,勿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