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芳黑豆花吧 关注:19贴子:86
  • 0回复贴,共1

黑豆花是“重庆火锅”“烤鱼”和“川菜”的灵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重庆火锅及烤鱼背后的“巴奴”。
清末洋务运动,国内各个地方学习国外的工业技术,并引进这些工业技术,大量的进口物质陆续进入内地,其中包括今天的川渝地区。而自古“蜀道难”又未通火车,大宗货物进入川渝地区,还要依赖船运。
今天的朝天门码头已经淹没在林立的高楼之中,码头搬运货物的场景也消失在历史洪流中。在百年前,这里是重庆地区的物质码头,嘉陵江与长江在这里汇合,向下进入今天的“三峡”,湍急的水流,逆行而上的船舶进入重庆朝天门码头,必须依赖岸上的人力拉纤才能通行。
下图:“巴奴”行于长江边崖路拉纤

重庆,四川的巴中、达州,及湖北的恩施一带,古称“巴”,这些纤夫像奴隶一样干着最辛苦最危险的“工作”,故而被称为“巴奴”。
“巴奴”在长江及嘉陵江边逆水拉纤,或在激流的浅滩,或在河岸峭壁,步履前行。为了减轻江水的阻力及湿衣服对身体的摩擦损伤,纤夫们大多数都一丝不挂的拼命拉纤,这也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长江拉纤文化”,文化的背后是,为了生活,为了家庭的苦难。
拉纤的纤夫是当地最“低下”的群体,到吃饭时间,群体临江而食,烤鱼和火锅是最简单的烹饪方式,在江水与河岸劳作,加上本地空气潮湿,吃辣椒不仅可以驱除湿气,辣椒中的辣椒素还可以激发身体内的能量,所以重庆火锅和烤鱼一直放的辣椒比较多,牛肉羊肉对于纤夫来说太过于奢侈,动物的“下水”相对便宜,比如动物肠肚血等,但是靠出卖体力赚钱的纤夫来说,“下水”也不能“管够”,廉价的豆腐走进了纤夫的锅中,而在江边,烹饪工具并不一定全面,豆腐直接用手掰成不规则的形状,更方便,吃起来更入味,久而久之,纤夫们为其取名为豆花。
喂牲畜的黑豆,一直有“强肾”一说,且价格低廉,纤夫们吃的豆花大多是低廉的黑豆做成,称为“黑豆花”。
借用火锅的调味料,烤鱼方式也变了样,“烤完辣烹”成为重庆地区烤鱼的独点,也放黑豆花,也放蔬菜。
也正是有这一方火锅,一盘动物下水,一盘黑豆花,“巴奴”在抗战时期,为保留民族工业的星火,为运送战略物质和抗战物质立下了汗马功劳。
下图:抗战时期,长江边“巴奴”拉纤场景,船上大多是民国政府战略物质。
解放后,川渝地区陆续通了火车,内燃机轮船来往于长江上下游,“长江纤夫”和“巴奴”已经成为历史,旧社会的“巴奴”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而拉纤的“巴奴”成为重庆火锅和重庆烤鱼的鼻祖。
毛肚、鸭肠、鸭血、黑豆腐,成了今天重庆火锅的灵魂。这种“灵魂”随着重庆火锅的辣子香,飘香万里,花落全国。
二、川菜背后的“盐工”。
盐,从春秋齐国管仲提出“取之于无形”的“盐铁专营论”开始,“盐铁税”一直是一个国家财政主要收入来源。
四川的自贡地区,从战国开始就生产井盐,自贡“盐工”的智慧,在打盐井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领先世界上千年。明清时期,自贡地区拥有1.3万口盐井,开采盐井的同时,出现了副产品天然气,利用天然气燃烧蒸发盐卤制盐,是世界制盐业独有的场景。
数百米深的盐井,盐工们提取盐卤,在用天然气煮盐卤,看似流水线一样的工作程序,但是盐工的工作环境极差,天然气燃烧产生的高温,高湿,加上运送盐卤付出的重体力,高蛋白食物是补充盐工体力的最佳途径。
与“巴奴”一样,盐工干着最辛苦且收入极低的工作,蛋白补充主要靠用井盐盐卤点制的豆腐,为了省钱、吃的方便和入味儿,自贡盐工同样吃廉价的黑豆制作的黑豆腐,一大块黑豆腐被掰成菜花状的小块,直接蘸辣椒吃,四川黑豆花形成了。
生产和贩卖井盐的自贡盐商,比同样贩卖“盐引”发财但又不舍得吃的晋商会享受生活,自贡盐商走到哪里都带着厨师,久而久之形成了自己的菜系,此时的自贡盐商在吃的方面与徽商如出一辙,他们看不起贩盐发财而不舍得吃的晋商,称其为“山西老抠”。
盐工粗食的黑豆花改良成黄豆豆花后,被端上了盐商的饭桌,逐渐形成的“自贡盐帮菜”,成为川菜的核心。
民国政府进入重庆,自贡盐成了民国政府的盐业命脉。
解放后,随着国家湖盐工业化开采,及经济的发展,盐税已经不是国家收入的重点,盐的开采成本也非常低,自贡盐帮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而自贡盐帮和自贡盐工留下的豆花,在四川地区随处可见,特别是自贡的“富顺豆花”成为豆花的名片。豆花,也成为“川菜”的点睛之笔。
近些年川渝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川渝地区的餐饮业也是居于全国之首,以川菜和重庆火锅为代表的餐饮企业也出现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黑豆花(腐)在川渝地区餐饮业的销售额已经超过6个亿,重庆本地80%以上的火锅店都有黑豆腐(花),而四川本土川菜店的黑豆花销售额也不甘示弱,黑豆花(腐)正在从川渝地区餐饮业向外扩张。


1楼2022-05-03 09:4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