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责任转移
有了上面责任交叉模型,进一步分析出现事故纰漏,并需要承担责任时,组织中常见的责任转移有几种模式:
1. 责任转移到外部
就是当责任发生时,把责任转移到不相关的,或者人为因素外的外部实体。在组织中,双方或多方发生责任纠纷时,又互相不想背黑锅时,一般会把责任转移到外部因素,如天灾、天气、事故等外界环境因素,或者经济危机、政府政策法规等外界不可控因素。
这样部门之间或团队成员之间就可以相安无事。但这样的责任转移,需要天时地利人和,不是总能成功。
2. 矛盾转移到部门模糊地带
当两个部门(或两个员工)之间发生责任问题时,如果不能用上面的第一模式有效转移,往往两个实体之间会扯皮与内耗,并且双方会试图把矛盾转移到部门模糊地带,由于模糊地带的特性导致谁也无法界定最终的责任归属,最后肯定是不了了之,谁的责任也不是了。
这种模式的转移也是需要“大智慧”,也不是谁都可以转移成功的。需要责任各方对组织的制度、流程及规则了如指掌,并能分析出漏洞方能成功转移。
3. 界定责任的归属
当责任发生的地带并非模糊地带,而且该责任已经有组织规章制度界定时,就相对容易界定责任的归属:谁是主要责任,协作网络上的其它参与方则是次要责任。
但是,主要责任方往往还是会进行扯皮与内耗,试图进行责任转移,撇清自己的责任。如果被其得逞,就会把责任转移到模糊地带,或者转移到协作网络的另外一方身上。
综上可知,除了制度规范组织行为外,有远见的领导者还需要为组织赋予一种精神——职业化精神。让项目成员学会负责人的主人翁精神,学会自我管理,乐于去承担责任,积极主动寻找组织中可以改进的地方,尤其是责任模糊地带。如此才能让不同部门、职能间的合作达到最高水准,提升企业项目管理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