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吧 关注:2,700贴子:36,178

汉武帝授予太史公中书令一职,是在羞辱他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汉武帝授予太史公中书令一职,是在羞辱他吗?在了解到中书令一职的用工性质后,想必不少人都会跟我有同样的困惑。在一个尊崇礼法的时代,汉武帝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将一个内廷官职授予受过刑的士大夫,正史中并没有记载原因,但是各种猜测的小道消息倒是不少。具体来说大致有3类:
观点1:弥补+惜才。李陵事件被证实是冤案后,汉武帝对太史公心怀愧疚,出于惜才,故将其调至身边重用。汉武帝只觉得这样的差事太史公干正合适,却没有想到会对其造成二次伤害;
观点2:阴谋论。汉武帝借李陵事件对太史公下套,当然这种官职任命也是阴谋的延续。这里面又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汉武帝忌恨太史公屡次与自己作对,判了其宫刑还不解恨,又故意让他以内臣的身份在身边当差,让他在昔日同僚面前出丑;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汉武帝其实早就看好让太史公出任中书令了,所以前面施刑是故意的,这会的任命也是自然的;
观点3:作秀表演。汉武帝认为李陵事件影响很坏,有损自身明君形象。为了挽回自己的颜面,故意将太史公调至身边任职,这样显得君臣亲厚,自己大度识才。
………………


IP属地:湖北1楼2022-05-13 21:20回复
    上述观点从某些角度确实作出了一定的解释,但是细细琢磨其实又都经不起推敲。先不论中书令的用工性质,这个职位确实是武帝身边的要职,武帝那种嗜权如命的人怎么可能没想清楚就把位子交出去?如果他琢磨过这事,就不会不知道:因为宫刑,司马对他有很深的芥蒂,而且清高的士大夫是不会愿意接受内廷官职的;
    如果汉武帝将其留在身边就是为了羞辱,万一哪天太史公被弄得精神崩溃了,在情绪失控之下对他作出不利的事情呢?如果汉武帝的目的只是想让他出任中书令,那完全可以做得更漂亮——先授意酷吏把他往死里整,然后在包抄兜底救其与水火,司马还不得对他感激涕零哟?自己手上干干净净,还给了司马天大的恩德;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5-13 21:27
    回复
      至于作秀,那更没必要了。李陵事件中武帝做法欠妥,大臣们睁着眼睛说瞎话同样也不光彩。对于这种让君臣都难堪的事情,最好办法就是让它翻篇。何必非要把司马留在身边,让大家都尴尬呢。何况中书令本来就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官职,这样一来不就又惹出新的争议了?
      我不觉得李陵事件中武帝有刻意算计太史公,但是,授其中书一职也绝对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5-13 21:27
      回复
        1.太史公完美符合了武帝设中书令一职的初衷。用中书令牵制外朝,是因为内臣出身的中书令比尚书令更好控制。但好控制并不等于更忠心。内臣的服务对象不仅是皇帝,还有后宫妃嫔以及她们所生的皇子,在汉武帝春秋已盛的时候,保不准就开始站队皇子然后又通过外戚与朝臣们搅和在一起。司马敢顶住舆论压力对皇帝说真话,足见其忠诚,大臣们对他的态度,又证明他在朝中并无党羽。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5-13 21:28
        回复
          2. 太史公本身有很多额外的加分项。太史公的才学与能力,肯定强于那些直接从内廷提拔上来的宦官。他是士大夫出身,自然熟悉如何去跟士大夫阶层打交道,但是因为自身际遇,他永远也不可能站队外臣。而且也因为这种士大夫出身,他可以模糊中书一职的用工性质,把对设置这一职位的争议降到最低。从严格意义上说,司马并不能算宦官,因为宦官是宫廷里面伺候皇室的奴仆,而他最多只能算收过刑法的大臣。更何况这种刑法也不是他本人的过失造成的,如果说刑余之人德行有亏不配参政,那么,在李陵事件中颠倒黑白落井下石的大臣不是更该下岗?如果真有大臣有异议,武帝还可以再恶心他们一下:待太史令一如往昔,不承认他与过去有什么不同,仍然让他回到原来的工作岗位。如果这么安排,那些大臣们的尴尬癌怕是都要犯了吧。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5-13 21:28
          回复
            3.汉武帝知道太史公看不上这个职位,但是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太史公想清楚后会接受他的安排。如果太史公真的回家著书写作,等待他的绝对不会是戏剧里面出现的乡党们扶老携幼欢迎英雄归来的场景。落架凤凰不如鸡,更何况他还真的少了点什么。最后他会发现,即便他与世无争,这世间也早没他以及他的家人的容身之处。想要稍微体面一点活着,就需要皇帝的保护。更何况他写书也需要这个职务带来的便利。既然宫刑已成不可逆转的现实,那大家就都只能向前看。而从现实角度看,这也确实是武帝所能为他做得最好安排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5-13 21:28
            回复
              我一直认为,李陵之祸并非汉武帝有意算计太史公,只是这件事里面充满了太多不确定因素,偏偏所有征兆都指向那最坏的一面,最后造成了李陵的悲剧,也造成了太史公的悲剧。但是在中书一职的任命上,汉武帝并非心血来潮,太史公也一定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所以才没有发生大家想象中的各种争端,反而成立旁人眼中“尊宠任职”。只是武帝晚年政治波云诡谲,处于暴风眼中心的太史公真能心平气和去写自己的文章吗?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5-13 21:28
              回复
                司马迁➕世代都是太史公,不给她给谁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2-05-15 10:13
                回复
                  赞同楼主,给的职位挺重要,报复和羞辱感觉谈不上,那还不如真让他去搞卫生,还能省点发工资的钱。
                  李陵事件皇帝心里其实也有数,失落肯定是失落的,也知道自己干了蠢事,他对史公怒气发泄完了,发现居然还有个对他再利用的机会,精明的老家伙自然要给自己挽回的台阶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2-05-16 13:00
                  收起回复
                    西汉人在一些观念还相对质朴阔略,还没有后世道德家的条条框框那样严密,所以就算史公那样的罪行(而且还有争议,实际啥情况君臣们心里也有数),再启用也并非不可行;何况又不是回到士人序列中去,宦者贱差,给他们去当也拉不下面子;再者皇帝权力大,当时也没有士大夫集团对皇权的约束绑架,选用宦官这等家事他们更无权非议,腹诽的梗已经出现了,谁又敢去踩高压线?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2-05-16 13:11
                    回复
                      不过有一点还挺有意思,就是从中书令任职上看野猪其实是知史公之才的,那么为何皇帝之前任由他当了那么多年不起眼的一个小职务呢?至少做个尚书什么的也能实现皇帝的期待吧。或者皇帝其实也给过橄榄枝,但是史公因为守父职没有接受?历史的细节已经不得而知了,只能留待我们猜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2-05-16 13:21
                      收起回复
                        另外皇帝愿意给中书令这种近职,除了才能和政治权衡的角度,也说明他能接受史公的性格和做事风格,像汲黯那样的老臭脾气,哭着想宿卫君王也没见理睬,皇帝恨不能离得越远越好。大体来看史公有自己的追求和底线,但性格还算稳定中正,不是一个偏激固执的火药桶和道德家,为了实现目标他可以放低身段,去从世浮沉,他有韧性和审时度势的智慧,何况李陵事件也给了他足够的教训。皇帝选用他显然不是给自己找不痛快的。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2-05-16 14:05
                        收起回复
                          @懒熊
                          感谢层主点评。我想法跟你一样,我也不相信会发生电视小说里面的那种名场面:一群大臣在朝会开场前如市井妇女一般,公然群嘲太史公的不幸,哔哔汉武帝的人事安排。如果连这点眼力见跟城府都没有,在刘老板的剧本杀里面早就被淘汰了,是混不进高层的圈子的。
                          但是,面上不反对,并不不代表内心就没有想法。对于中书一职的设置,我想当时大臣们的心态都是十分微妙的。这里不妨换一个场景代入:在一家体制单位,有一个很好的岗位,大家本来都挺眼馋的,突然一把手宣布,这个岗位只能用编外员工。没有哪个在编人员会为了这个舍弃自己好不容易得来的编制,但是,这也不代表他们就能心平气和看着一个外派工坐在自己想做的位置上面。


                          IP属地:湖北13楼2022-05-17 21:57
                          回复
                            @懒熊
                            心胸狭隘一点的,会想对方一个端茶送水伺候人干杂活的,居然也跟自己平起平坐了。抑或自己原本不反对编外来干这个的,但是想把自己人推上去,结果一把手却用别人,自然心里也不舒服。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对方,工作中但凡有一点矛盾,立马上纲上线往人家用工性质上面扯,说人家出身不好,自然人品能力也不好,自己单位的事情让一个编外来插手真是不成体统(通俗的说法叫做核心业务外包)。
                            转换到当时的场面,虽然大部分政客都是务实之人,不会为了虚无缥缈的道德放弃实际上的利益,但是,很多利益角逐是上不了台面的,最后都会落脚到某些道德争端上,演变成面上的礼仪法统之争。就像当年萧望之跟石显的矛盾,其实石显那个位置如果换一个外臣肯定也会有矛盾,可能还不如石显,但因为石显的用工身份,就成了挑战世俗伦理的大问题了。


                            IP属地:湖北14楼2022-05-17 21:57
                            回复
                              @懒熊
                              只能说,太史公的人生经历,会让这个职务安排争议稍微小一点,但是有利益的地方必有纷争,更何况他那个位置还是风暴眼。以往讲到太史公的后半生经历的时候,大家都会说他忍辱负重写史不容易,其实这种在刀尖上行走更加不容易。


                              IP属地:湖北15楼2022-05-17 21: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