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年代,战乱和分裂是它基本的特征。由此引起了饥馑、瘟疫和人口大规模迁徙,造成了“生民百遗一”的人口锐减。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写到了“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讲的是整个村庄的灭绝。
07版梁祝中有许多切合历史的地方,由此可见编导们的苦心和所下的工夫:
1、枕霞楼中英台跳的舞,在杨贵妃秘史吧,有一个帖子很详细地古装剧中的舞蹈,非常专业。上面也提到了英台所跳的舞,指出是白纻舞。后来在文学史的附录中,才知道那个年代的流行舞蹈就是白纻舞,有诗名为证:……晋宋两代的《白纻舞歌诗》和宋刘烁的《白纻曲》……鲍照不但一个人就写了《代白纻舞歌词》四首、《代白纻诗》二首,还写了《拟行路难》十九首……
2、汉代实行察举制,士族中已经流行着乡党评议的风气,魏晋时期,品评人物的风气大盛,《世说新语》中就记载了许多时人对一些人物的评价,三国时的曹操就被当时的名士汝南许劭评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一时代风气在07版梁祝中则表现为谢道韫在下棋时对梁山伯与马文才二人的评价,特别是评价马文才的那两句,更是把许劭对曹操的评语稍作改动之后搬过来,成了“乱世枭雄,治世亦枭雄”,似乎是刻意把文才与曹操区别开来,曹操可以成为治世能臣,而文才不能~~悲剧啊。。。
3、关于07版梁祝中的历史错位现象:陶渊明和谢安不可能同时出现在剧中,定位梁祝的历史年代主要依靠剧中的历史人物,如果依谢安为坐标,那么梁祝的故事就应该发生在太元年间,大致从376-397,东晋末年(剧中文才还谈论了淝水之战,那么时间可以锁定在383年12月之后,而剧中谢安还在世,那么下限可以提到385年,也就是说,梁祝的故事可以锁定在383-385之间);如果按陶渊明来揣度,剧中提到了陶渊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奇人,所以至少也应该是405年之后,陶渊明辞彭泽令归故里,作《归去来兮辞》。而这件事情应该发生在梁祝书院生活之前,那么梁祝的时间基本可以推到晋宋交替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