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吧 关注:812,827贴子:6,157,676
  • 0回复贴,共1

让人惧不若让人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论语-为政》
南怀瑾先生认为孔子在春秋时期的影响非常大,他周游列国的时候虽然一直没有受到重用,但是一些权臣和国君对他和他弟子的德性与才能还是很钦佩,所以经常会有人向他请教治国等问题。有一次哀公问孔子关于服众的问题。哀公就是鲁哀公,他是孔子自己母国的国君。哀公说:“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服从我的领导呢?”注意这里的“服”有两个层次,在南怀隐先生看来是这样的;要人不敢反抗,这种服气是低层次的,是运用权术的霸道;另一方面是用德政让人心服口服,这是古代所讲的王道。
鲁哀公拿这个问题向孔子,孔子不好直接批评他的国君,他很婉转地说明这个道理,他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这个“举”就是提拔,这是针对鲁哀公当时的政治毛病而来。“举直”,就是提拔直心直道而行的人,包括正直,忠诚,有才能的人。“错诸枉”的错等于措,就是把他摆下去、放下去,把狂妄的人安置下去,这样老百姓自然就服了。相反地,“举直错诸枉”,把狂妄的人提拔起来,或只用自己喜欢的人,而把好人打击下去,老百姓自然就不服了。这是谁都懂的道理,而孔子拿这人人都懂的话去告诉他,就好像说当诸侯、君王的人都不懂,孔子未免太笨了。
看起来孔子的道理并无什么过人之处,就是你我也能说出一些道理来。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对他的国君建议呢?这里就要配合我们的人生经验来谈。一个人如果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上,他的内心也不是不想“举直”,只不过人们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任用自己看着顺眼的人。有时候你的一个老朋友或怎么亲属来求情,你给不给他面子呢?你也许会担心一旦拒接就会影响到你们之间的感情,所以你不得不为他谋一个职位。这个时候其他人肯定就要有意见了。谈到这个问题,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注意自己的度量,能够做到用真正才华和德性的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当中可能需要你割舍你自己喜欢的人,有时候用的人也许是你非常不喜欢的人,但是一个真正合格的领导者必须要有这样的气度,敢于用自己不喜欢而确实有才华的人。
今天我们宣扬以德治国,就是在讲孔子的德政思想。虽然我们的祖先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可以“举贤不避亲”,这是因为害怕把真正有才华的人给遗漏,但是,如果借着这个幌子,选用用人时只考虑这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怎样,而不能客观冷静的评价一个人的话,那么就会让有才华的人不服气,也会让底下人觉得你没有慧眼识人的本事。
通常我们都认为领导很有威严,其实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与其让你的下属惧怕你,不如让他们敬重你,这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服众”的含义。当领导不容易,当一个好领导尤其难上加难。表面上看起来八面威风,各种滋味,不是个中人则是难以体会的。


1楼2022-05-19 16:4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