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仪吧 关注:107贴子:802
  • 17回复贴,共1

【原创】关于魏延事件若干“疑点”的辨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致敬杨长史


IP属地:黑龙江1楼2022-05-22 16:23回复
    魏延事件的真实情况在《三国志》中已有很详细的记载,《汉晋春秋》等史书的记载也侧面印证了其真实性。但一些别有用心之人认为史书记载和自己的想法不一样,不能通过这件事情达到抹黑刘备、诸葛亮和汉政权的目的,声称这部分记载是假的,通过逻辑不通的疯狂脑补,强行制造“疑点”。好在多数三国历史爱好者都能明辨是非,看清真相,认可《三国志》记载。本文对于在网上发现别有用心之人提出的关于此事件几个主要的“疑点”进行一一辨析,以防止历史小白受到误导。


    IP属地:黑龙江2楼2022-05-22 16:25
    回复
      一、有人提出魏延是汉军“二号人物”,所以诸葛亮死后,应该由魏延继任
      1.魏延的权力有多大?
      ——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三国志·魏延传】
      ——八年,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魏延传】
      可知魏延此时的职务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南郑侯,在骠骑将军李严被废和车骑将军刘琰被杀的情况下,说魏延是汉军的“二号人物”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地位不等于权力,仔细看看魏延的职务就会发现:南郑侯是爵位,征西大将军是荣誉称号,真正有含金量的身份就是前军师。前军师作为丞相府的属官,有资格参加汉军最高军事会议并发表自己的意见,比如著名的子午谷计划,就是魏延在军事会议上向诸葛亮提出的。但根据此建议被诸葛亮否决可知,军事上的最终决定权在诸葛亮手中,魏延只有建议的权力。
      在这里,有人喜欢拿魏延的假节来做文章,仿佛假节就可以拥有无限的权力。其实不然,根据汉晋以来的史料记载可以得知,假节只代表可以对自己的下属官员拥有生杀大权,而对不从属于自己的官员则无此项权力。
      小结:魏延的权力有参加最高军事会议并发表意见和对下属官员的生杀大权。
      2.魏延和费祎、杨仪等是否有上下级关系?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祎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三国志·费祎传】
      可见,可以参加最高军事会议的除了诸葛亮、魏延,还有杨仪和费祎。从杨仪和魏延在会议上吵架可以看出来,二人并无上下级关系,否则杨仪怎么敢和自己的领导吵架?要知道军队之中的等级是最为严格的,上级对下级有绝对的权威,如果杨仪敢和上级对着干,那就绝不仅仅是被劝开那么简单了。
      ——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三国志·魏延传】
      通过魏延要向诸将下达命令还需要和费祎联署,也可以看出魏延和费祎没有上下级关系。
      小结:有资格参加军事会议的四个人中,除了诸葛亮以外,其他人的权力都是平等的,虽然排名有先后,但互相之间并没有统属关系。所以说魏延这个“二号人物”仅是就地位而言,而非权力。
      3.有人提出当时人们私下议论都认为魏延应该继任,所以魏延更合适
      ——冀时论必当以代亮。【三国志·魏延传】
      这个说法实在不值一驳,不过还是说一下吧。谁能做诸葛亮的继任者,这件事只取决于两个人,诸葛亮有推荐权,刘禅有决定权,除此之外的其他人也就是吃瓜群众而已。同样的道理,打下汉中后,大家都觉得应该是张飞镇守汉中,结果呢,刘备不是破格提拔魏延了吗。
      小结:干部的选拔任用和民意关系不大,完全取决于领导。
      总结:从地位来看,魏延确实是汉军“二号人物”。但从权力来看,魏延只有参加最高军事会议并发表意见的权力,这项权力费祎和杨仪也有。费祎和杨仪不是魏延的下属,魏延的假节权力管不到他们。诸葛亮死后,继任者的人选只能由刘禅决定,没有谁应该继任的说法。


      IP属地:黑龙江3楼2022-05-22 16:26
      回复
        二、有人提出杨仪是文官没资格领兵,魏延军事能力强更适合领兵
        1.杨仪到底是不是文官,有没有资格领兵?
        ——五年,随亮汉中。八年,迁长史,加绥军将军。亮数出军,仪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不稽思虑,斯须便了。军戎节度,取办于仪。【三国志·杨仪传】
        从职务上看,杨仪是长史加绥军将军,有文有武。
        从职责上看,杨仪负责规划部署、筹措粮草、军中调度指挥,这些职责对应现代的军中职务就是参★谋★长,这可是实打实的司★令★部★首★长,你能说他是文官?
        关于军事能力,杨仪没有独自领兵作战的经验,这算是一个短板。但是杨仪长期承担“军戎节度”工作,也就是说诸葛亮的作战命令很多是通过杨仪传达下去的,能长期得到诸葛亮的信任,可见他对军队的指挥调度能力也绝不会低。另外,诸葛亮的遗命是杨仪、费祎、姜维共同领兵执行撤军任务,杨仪位列最前,所以以他为主,但费祎和姜维承担着同样的职责,他们可以弥补杨仪的不足之处。
        小结:杨仪相当于司★令★部★首★长,并非文官,对军队的指挥调度有能力也有经验,还有费祎和姜维作为补充。所以,由杨仪、费祎、姜维组成的班子来执行撤军任务完全合情合理。


        IP属地:黑龙江4楼2022-05-22 16:40
        回复
          2.魏延是否更适合领兵?
          ——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也。【三国志·杨仪传】
          从诸葛亮对魏延的看法来看,诸葛亮更看重魏延的一点是“骁勇”,也就是作战勇猛,而非善于领兵。
          ——建兴十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三国志·刘琰传】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三国志·魏延传】
          ——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三国志·魏延传】
          ——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三国志·魏延传】
          从魏延和同事们的关系来看,可以说是非常恶劣了,一般人都对他敬而远之或者说敢怒不敢言,只有刘琰和杨仪不服。这也难怪,刘琰是车骑将军,比魏延官大,当然不服了。杨仪虽然官不如魏延大,但同样是最高军事会议成员,而且是领导的亲信,凭什么让着你啊。魏延想让费祎和自己联署下达命令,结果被费祎忽悠完掉头就跑。后面魏延和杨仪互告对方谋反,蒋琬和董允都保杨仪,怀疑魏延。王平打嘴炮把自己的士兵骂跑,马岱直接剁自己脑袋给杨仪当球踢。
          如果说魏延和一两个同事有矛盾或者关系不好可以理解的话,那么他和刘琰、杨仪、蒋琬、费祎、姜维、董允、王平、马岱等等几乎所有同事关系都不好,那就只能说是他自己的问题了。这个时候如果让他领兵,可以说是所有人都不服,必然出现问题。
          小结:魏延被诸葛亮看重的是骁勇,而非领兵。而且魏延和同事们关系不好,并不适合领兵。


          IP属地:黑龙江5楼2022-05-22 16:40
          回复
            3.诸葛亮会把领兵权交给魏延吗?
            ——亮每言:“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三国志·蒋琬传】
            ——而亮平生密指,以仪性狷狭,意在蒋琬,琬遂为尚书令、益州刺史。【三国志·杨仪传】
            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诸葛亮心中属意的继任者是蒋琬,这是没有疑问的。
            这个时候诸葛亮死在前线,他最希望的一定是权力平稳过渡。汉军顺利撤回益州,然后由刘禅下诏令蒋琬接替诸葛亮执掌丞相府,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三国志·魏延传】
            ——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三国志·魏延传】
            如果诸葛亮把领兵权交给魏延,他会干出什么事可想而知了。魏延连诸葛亮都不服,更何况蒋琬等人,指望他把大军带回去交给蒋琬,显然是不可能的事。说不定就会执行他的子午谷计划了,那后果不堪设想。
            而杨仪是诸葛亮亲信,必然会坚决执行诸葛亮的遗命,而且他认为自己功劳大,回成都以后肯定能做诸葛亮的接班人,所以不会冒险搞事情。另外,杨仪身边还有费祎和姜维看着呢,他想搞事情也不会有人听的。
            刘禅听说魏延和杨仪在北面出乱子了,怕威胁到成都,就派蒋琬率领宿卫军以迎接诸葛亮灵柩的名义北上察看情况,结果魏延被斩杀的消息传过来,蒋琬直接就回去了。这说明刘禅和蒋琬都只认为魏延会反,而杨仪不会反,所以魏延死了,成都威胁也就没了,蒋琬也就没有北上的必要了。
            小结:诸葛亮认定蒋琬接班,必然不会将大军交给魏延,杨仪是最合适的工具人。


            IP属地:黑龙江6楼2022-05-22 16:45
            回复
              总结:杨仪是汉军司★令★部★首★长,并非只是文官,他不会搞事情,费祎和姜维也不会允许他搞事情,他有资格也有能力领军,而且是领军的最合适人选。魏延和同事们关系不睦,不服诸葛亮更不服蒋琬,有造反的可能,诸葛亮不可能让他领军。


              IP属地:黑龙江7楼2022-05-22 16:45
              回复
                三、有人提出诸葛亮的临终军事会议没有让魏延参加是不合理的
                1.这次军事会议的性质是什么?
                ——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三国志·魏延传】
                可以看出,这次军事会议是一次秘密会议,秘密会议的原则就是人员尽量少,动静尽量小,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非必要不参加。这是会议的主题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安排主帅死后的退军工作。会议的形式也可想而知,就是诸葛亮说,参会人员拿笔记本记录就行了,不需要讨论,也不需要发表意见。与其说是军事会议,不如说是总★司★令办公会议,连没有资格参加最高会议的姜维都可以列席。
                魏延可以参加吗?可以!
                魏延必须参加吗?不是!
                小结:这次会议是一次主题明确的秘密办公会议,魏延可以参加,但是没必要。
                2.这次军事会议和魏延有什么关系?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
                这是这次军事会议涉及到魏延的内容,后面那句话明显属于涉密内容,不能告诉魏延。所以实际上和魏延有关系的就是一句“令延断后”,主帅命令自己手下的将军断后,这种事情以书面的形式下令是完全可以的,完全没有必要当面说。
                小结:这次会议和魏延关系并不大,他只有断后这么一个工作任务。
                3.如果让魏延参加会出现什么情况?
                ——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为前锋。【三国志·魏延传】
                魏延所部是这次北伐的先锋部队,在最前线,可以说对面就是司马懿的魏军了。
                如果这个时候,把魏延召回本部开会的话,先锋部队就面临着无人指挥的问题。另外,把先锋大将召回本部,这件事情并不寻常,已经知悉诸葛亮长期患病的司马懿必然会预感到有情况发生。
                而且魏延如果提前知悉诸葛亮的撤军计划是交给杨仪等人来执行,必然引发不满,虽然不敢当场和诸葛亮发生争执,但难免私下做夺权打算。诸葛亮死后,已经做好准备的魏延发动夺权行为,必然危害到汉军的安全。
                小结:魏延离开先锋部队容易引起司马懿怀疑,这很危险。诸葛亮的撤军计划在开始执行之前,对魏延是保密的,不能让他知道。
                4.魏延不从命就不管他,这个安排是否合理?
                ——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魏延传】
                有人质疑诸葛亮说魏延不从命就不管他,这是分裂汉军的行为,不合逻辑。对此,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诸葛亮死了,魏延不执行断后命令,杨仪等人有什么选择呢?
                (1)攻打魏延部,活捉魏延,将其正法。(对面是司马懿的大军,你们自相残杀,找死呢?)
                (2)不管他,自己撤。(没有办法的办法!)
                小结: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能保证汉军主力安全撤退。
                总结:对于为什么不让魏延参加这次军事会议,一是没有必要,二是关系不大,三是不允许他知道。对于魏延不从就不管他,这是无奈之举。


                IP属地:黑龙江8楼2022-05-22 16:46
                回复
                  四、有人提出陈寿说魏延没有背叛
                  1.魏延背叛了吗?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国志·魏延传】
                  有人根据陈寿这个记载,就说魏延没有背叛和书中记载魏延的行为冲突,其实这是在有意混淆“背叛”和“作乱”两个概念。如果魏延叛投曹魏,那就是“背叛”了,显然魏延没有这样做,所以陈寿说魏延“不便背叛”是正确的。而魏延的行为说白了就是武装夺权,他的目的不是为了投降曹魏,而是为了夺取汉军最高领导权,这是明显的“作乱”行为。
                  小结:魏延确实没有“背叛”,他的行为是“作乱”。
                  2.汉朝廷官方对魏延事件的定性是什么
                  ——秋八月,亮卒渭滨。征西大将军魏延与丞相长史杨仪争权不和,举兵相攻,延败走,斩延首。【三国志·后主传】
                  ——十二年,随亮出屯谷口,亮卒于敌场。仪既领军还,又诛讨延。【三国志·杨仪传】
                  ——十二年,亮卒于武功,军退还,魏延作乱,一战而败,平之功也。【三国志·王平传】
                  文长刚粗,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不协不和,忘节言乱,疾终惜始,实惟厥性。——【季汉辅臣赞】
                  汉对于魏延事件的官方定性实际上就是“作乱”,这个定性和书中记载魏延的所作所为完全相符。
                  小结:汉官方将此事定性为作乱,而非背叛。
                  总结:魏延事件的定性是作乱,而非背叛,陈寿说的话和魏延做的事并不冲突。


                  IP属地:黑龙江9楼2022-05-22 16:47
                  回复
                    五、有人提出《魏略》记载和《三国志》有冲突,应该以《魏略》为准
                    1.《魏略》是本什么书?
                    《魏略》为中国三国时代中记载魏国的史书,系曹魏郎中鱼豢私撰。(百度百科)
                    小结:《魏略》是汉敌国曹魏的一个郎中私下撰写的史书。
                    2.《魏略》记载的内容可信度有多高?
                    ——初备在小沛,不意曹公卒至,遑遽弃家属,后奔荆州。禅时年数岁,窜匿,随人西入汉中,为人所卖。及建安十六年,关中破乱,扶风人刘括避乱入汉中,买得禅,问知其良家子,遂养为子,与娶妇,生一子。初禅与备相失时,识其父字玄德。比舍人有姓简者,及备得益州而简为将军,备遣简到汉中,舍都邸。禅乃诣简,简相检讯,事皆符验。简喜,以语张鲁,鲁乃洗沐送诣益州,备乃立以为太子。【魏略】
                    ——臣松之案:二主妃子传曰“后主生於荆州”,后主传云“初即帝位,年十七”,则建安十二年生也。十三年败於长阪,备弃妻子走,赵云传曰“云身抱弱子以免”,即后主也。如此,备与禅未尝相失也。又诸葛亮以禅立之明年领益州牧,其年与主簿杜微书曰“朝廷今年十八”,与禅传相应,理当非虚。而鱼豢云备败於小沛,禅时年始生,及奔荆州,能识其父字玄德,计当五六岁。备败於小沛时,建安五年也,至禅初立,首尾二十四年,禅应过三十矣。以事相验,理不得然。此则魏略之妄说,乃至二百馀言,异也!又案诸书记及诸葛亮集,亮亦不为太子太傅。【裴松之注三国志】
                    《魏略》在这里描写了刘阿斗被拐卖的奇遇记,显然是脑洞非常大的。陈寿在著《三国志》时应该也是认为鱼豢说得太扯淡了,所以压根没搭理。裴松之给《三国志》作注时引用了这段记载,但是也通过计算刘禅的年龄和诸葛亮的职务判断出《魏略》是瞎掰。
                    ——刘备屯于樊城。是时曹公方定河北,亮知荆州次当受敌,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亮乃北行见备,备与亮非旧,又以其年少,以诸生意待之。坐集既毕,众宾皆去,而亮独留,备亦不问其所欲言。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亮遂言曰:"将军度刘镇南孰与曹公邪?"备曰:"不及。"亮又曰:"将军自度何如也?"备曰:"亦不如。"曰:"今皆不及,而将军之众不过数千人,以此待敌,得无非计乎!"备曰:"我亦愁之,当若之何?"亮曰:"今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平居发调,则人心不悦;可语镇南,令国中凡有游户,皆使自实,因录以益众可也。"备从其计,故众遂强。备由此知亮有英略,乃以上客礼之。【魏略】
                    ——臣松之以为亮表云"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则非亮先诣备,明矣。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裴松之注三国志】
                    《魏略》在这里记载了诸葛亮向刘备毛遂自荐,从而否定了三顾茅庐的存在。裴松之引用后,通过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话语对此进行了驳斥,也认定《魏略》是在胡扯。
                    小结:通过举出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魏略》这本书关于敌国事件的记载脑洞很大,而且记载的内容也普遍比较离谱,所以可信度并不高。
                    3.《魏略》关于魏延事件的记载是否合理?
                    ——诸葛亮病,谓延等云:“我之死后,但谨自守,慎勿复来也。”令延摄行己事,密持丧去。延遂匿之,行至褒口,乃发丧。亮长史杨仪宿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魏略】
                    ——臣松之以为此盖敌国传闻之言,不得与本传争审。【裴松之注三国志】
                    《魏略》在这件事情上的记载也延续了一贯的大开脑洞作风,不过我们权且当作是正常史料来分析,这里的记载存在多处不合理之处。
                    (1)诸葛亮属意的接班人既然是蒋琬,却又把领兵权交给魏延,这里明显不合理。上面已经分析过了,这里不再重复。
                    (2)费祎和姜维哪去了?这里记载的内容完全没有体现费祎和姜维的存在,就算杨仪搞事情要弄魏延,费祎和姜维怎么没有任何动作?这里明显不合理。
                    (3)魏延为什么不拿出诸葛亮的军令?如果诸葛亮给魏延留有军令,魏延在诸葛亮死后拿出军令即可证明自己,为何却不战而走?这里明显不合理。
                    正是因为《魏略》记载的过于离谱,所以陈寿压根没有理会,裴松之虽然引用了,但也判断为是敌国传闻,不值得相信。
                    那么《魏略》为什么会有这样错误的记载呢?个人作合理推断如下:
                    《魏略》是鱼豢私自撰写的书籍,没有经过魏晋官方审定,也没有官方的史料来源。由于鱼豢是魏臣,有机会接触曹魏史官和一些内部资料,其对曹魏的历史记载可信度应更高一些。而对敌国历史的记载,则主要依靠传闻来掌握。那么关于魏延事件的传闻来源于哪里呢?
                    《三国志·魏延传》记载,魏延的兵被王平呵斥后,四散逃走。这些逃走的士兵,必然会有一些人去投降了曹魏,并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进行了讲述,所以曹魏关于魏延事件的传闻大概率是来源于这些逃走的魏延部士兵。一方面因为魏延“善养士卒”,所以这些士兵对魏延一定充满好感的,所以在叙述的时候,必然是会对魏延表现出同情和惋惜。另一方面这些士兵对于汉军高层的情况并不了解,他们所知道的情况只能来源于魏延告诉他们的,魏延为了强调自己从杨仪等人手中夺权的正当性,编造出诸葛亮给自己下过遗命的事情,是完全合理的。这也和裴松之说的“敌国传闻”相吻合。
                    小结:《魏略》关于魏延事件的记载漏洞过多,且大概率来源于魏延手下士兵对事实的扭曲。
                    总结:由于《魏略》是魏臣鱼豢的私著,未经过官审,所以难免有很多错误的地方,像阿斗奇遇记和孔明毛遂自荐记这种明显离谱的故事都能记录进去,可见此书对于敌国历史的记载多来源于传闻。另外,其关于魏延事件的记载漏洞过多,来源偏颇,不宜采信。


                    IP属地:黑龙江10楼2022-05-22 16:47
                    回复
                      六、有人质疑《汉晋春秋》关于“死诸葛走生仲达”的记载有错误
                      ——杨仪等整军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若将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於是仪结陈而去,入谷然后发丧。宣王之退也,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走生仲达。”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汉晋春秋】
                      ——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於是杨仪结阵而去。【晋书·宣帝纪】
                      有人对“姜维令仪反旗鸣鼓”这句话有质疑,认为杨仪位在姜维之上,姜维“命令”杨仪是有错误的。其实这句话有问题吗,并没有。“令”字也并非只有“命令”这一个意思,另外还有使动用法。
                      ——翻曰:“危事也!”令策下马:“此草深,卒有惊急,马不及萦策,但牵之,执弓矢以步。翻善用矛,请在前行。”得平地,劝策乘马。【吴书】
                      ——琇密为武帝画策,甚有匡救。又观察文帝为政损益,揆度应所顾问之事,皆令武帝默而识之。【晋书·羊琇传】
                      这两处的“令”就是使动用法,否则翻译成虞翻命令孙策下马或者羊琇命令司马炎默默记住,显然是错误的。
                      结论:把“姜维令仪反旗鸣鼓”中的“令”用使动用法翻译就没有任何问题,可见这个主意是姜维出的。


                      IP属地:黑龙江11楼2022-05-22 16:48
                      回复
                        七、有人说陈寿是诸葛亮的粉丝,所以故意黑魏延,来美化诸葛亮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晋书·陈寿传】
                        髡刑即剃光头发,这在现在看来就是理个发的事情,可是在古代受“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思想影响,这可是一件奇耻大辱的事情。诸葛亮对陈寿的父亲使用了髡刑,诸葛瞻对陈寿又很轻慢,可见诸葛氏父子对陈氏父子并不友好。以至于很多人认为陈寿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是在抹黑诸葛亮,来为自己报仇。当然,这个不在这里的讨论范围,不过陈寿对于诸葛亮有小情绪应该是很正常的。
                        如果陈寿连这些私仇都不计较,还能去粉诸葛亮的话,那更加证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有多强大。退一万步讲,就算陈寿是诸葛亮粉丝,那裴松之也是吗?总不能所有人都是诸葛亮的粉丝吧。
                        总结:纯属扯淡,不值一提。


                        IP属地:黑龙江12楼2022-05-22 16:48
                        回复
                          全篇总结:阴谋论者总是认为所有事情都存在阴谋,什么事情都要强行挖掘出阴谋来。《三国志》等书关于魏延事件的记载,虽然有些地方不够详尽,给了好事者以想象空间,但总体上没有问题。本文对一些主要的“疑点”一一进行了辨析,也不指望能够改变阴谋论者的想法,只是不希望更多的人受到误导。


                          IP属地:黑龙江13楼2022-05-22 16:49
                          回复
                            =======end=======


                            IP属地:黑龙江14楼2022-05-22 16:49
                            回复
                              杨仪这种小人也有人洗,楼主是不是姓杨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3-06-20 11:1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