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吴梅村
作者:黄裳
三百年来,吴伟业(梅村)是曾为许多人所喜爱的诗人,也留下了颇为深远的影响。在清初的诗坛上,他的成就是突出的。与他并列为“江左三家”的钱谦益、龚鼎孳就都比不上他的烜赫,更无论稍后的王士禛辈了。
这原因是值得认真思索的。梅村在诗歌创作上是有新的创造的,表现得尤为鲜明的是他的七言古诗。他尝试引进了一种更新鲜、更接近读者的方法。音调的转折,色泽的艳丽,咏叹的低徊,都不是过去古诗中常见的。似乎可以说,这是《长恨歌》与《春江花月夜》综合、熔铸以后产生的新体。如果只用这方法表现传统的平庸感情,那无疑就将成为一种新的“宫体’,一种格调不高的东西。可是现实生活拯救了诗人。他生活的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他自己的平生际遇与充满胸中的啼笑不敢之情,吸引、迫使他写了许多记人、记事的历史长篇,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史诗”的色彩,同时也使他得免陷入“宫体”的陷阱。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幸运。
在许多评说吴诗的议论中,我总是不能忘记龚自珍的话:“莫从文体问高卑,生就灯前儿女诗。一种春声忘不得,长安放学夜归时。”
这是龚自珍的“三别好诗”之一。诗前有小序,他说:“以三者皆于慈母帐外灯前诵之。吴诗出口授,故尤缠绵于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清代中叶,梅村诗在士大夫人家中的地位与受到欢迎的程度,已经成为代替《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的“高级通俗读物”了。龚自珍说,他活了三十二岁,“自揆造述,绝不出三君”,并说这些他都“明知非文章之极”,并称吴诗为“儿女诗”,但终于不能不说“自髫年好之,至于冠益好之”。龚自珍坦率地说出了他对梅村诗所持的矛盾的态度,明知不是“上品”但还是不能不喜欢的心情。我想同样的矛盾也会普遍存在于许多读者心中。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分析那原因。
作者:黄裳
三百年来,吴伟业(梅村)是曾为许多人所喜爱的诗人,也留下了颇为深远的影响。在清初的诗坛上,他的成就是突出的。与他并列为“江左三家”的钱谦益、龚鼎孳就都比不上他的烜赫,更无论稍后的王士禛辈了。
这原因是值得认真思索的。梅村在诗歌创作上是有新的创造的,表现得尤为鲜明的是他的七言古诗。他尝试引进了一种更新鲜、更接近读者的方法。音调的转折,色泽的艳丽,咏叹的低徊,都不是过去古诗中常见的。似乎可以说,这是《长恨歌》与《春江花月夜》综合、熔铸以后产生的新体。如果只用这方法表现传统的平庸感情,那无疑就将成为一种新的“宫体’,一种格调不高的东西。可是现实生活拯救了诗人。他生活的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他自己的平生际遇与充满胸中的啼笑不敢之情,吸引、迫使他写了许多记人、记事的历史长篇,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史诗”的色彩,同时也使他得免陷入“宫体”的陷阱。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幸运。
在许多评说吴诗的议论中,我总是不能忘记龚自珍的话:“莫从文体问高卑,生就灯前儿女诗。一种春声忘不得,长安放学夜归时。”
这是龚自珍的“三别好诗”之一。诗前有小序,他说:“以三者皆于慈母帐外灯前诵之。吴诗出口授,故尤缠绵于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清代中叶,梅村诗在士大夫人家中的地位与受到欢迎的程度,已经成为代替《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的“高级通俗读物”了。龚自珍说,他活了三十二岁,“自揆造述,绝不出三君”,并说这些他都“明知非文章之极”,并称吴诗为“儿女诗”,但终于不能不说“自髫年好之,至于冠益好之”。龚自珍坦率地说出了他对梅村诗所持的矛盾的态度,明知不是“上品”但还是不能不喜欢的心情。我想同样的矛盾也会普遍存在于许多读者心中。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分析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