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伟业吧 关注:195贴子:1,856
  • 8回复贴,共1

【论文】关于吴梅村(黄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选自:《书林一枝》    作者:黄裳


1楼2010-05-31 15:35回复
    关于吴梅村
    作者:黄裳
         三百年来,吴伟业(梅村)是曾为许多人所喜爱的诗人,也留下了颇为深远的影响。在清初的诗坛上,他的成就是突出的。与他并列为“江左三家”的钱谦益、龚鼎孳就都比不上他的烜赫,更无论稍后的王士禛辈了。
         这原因是值得认真思索的。梅村在诗歌创作上是有新的创造的,表现得尤为鲜明的是他的七言古诗。他尝试引进了一种更新鲜、更接近读者的方法。音调的转折,色泽的艳丽,咏叹的低徊,都不是过去古诗中常见的。似乎可以说,这是《长恨歌》与《春江花月夜》综合、熔铸以后产生的新体。如果只用这方法表现传统的平庸感情,那无疑就将成为一种新的“宫体’,一种格调不高的东西。可是现实生活拯救了诗人。他生活的那个天翻地覆的时代,他自己的平生际遇与充满胸中的啼笑不敢之情,吸引、迫使他写了许多记人、记事的历史长篇,给他的作品带来了“史诗”的色彩,同时也使他得免陷入“宫体”的陷阱。这不能不说是他的幸运。
         在许多评说吴诗的议论中,我总是不能忘记龚自珍的话:“莫从文体问高卑,生就灯前儿女诗。一种春声忘不得,长安放学夜归时。”
         这是龚自珍的“三别好诗”之一。诗前有小序,他说:“以三者皆于慈母帐外灯前诵之。吴诗出口授,故尤缠绵于心。”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清代中叶,梅村诗在士大夫人家中的地位与受到欢迎的程度,已经成为代替《唐诗三百首》、《千家诗》的“高级通俗读物”了。龚自珍说,他活了三十二岁,“自揆造述,绝不出三君”,并说这些他都“明知非文章之极”,并称吴诗为“儿女诗”,但终于不能不说“自髫年好之,至于冠益好之”。龚自珍坦率地说出了他对梅村诗所持的矛盾的态度,明知不是“上品”但还是不能不喜欢的心情。我想同样的矛盾也会普遍存在于许多读者心中。但他并没有进一步分析那原因。


    2楼2010-05-31 15:36
    回复
           传统的文学批评几乎将全部力量都花在艺术分析上了,用“政治标准”来衡量作品、作家的颇不多见。但在吴梅村身上,我们却看到了反常的现象。
           包括他自己在内,他的同时朋辈、晚辈都从政治上对他说过许多话。而真正说到吴诗艺术地位的好像并不多,龚自珍是很有见识的一例。这种反常情况的出现是与时代历史分不开的。这似乎正是一个好例,可以说明任何时代、任何作者,都不可能脱离时代政治而生活在真空里。因此在论文论人时,就不能孤零零地只看一个方面。那是无论有怎样良好的意愿、努力都得不出应有的结论的。对吴梅村当然不应该是“例外”。
           三十年前我曾自不量力做过一件艰难的工作,为梅村的《鸳湖曲》写过一篇“笺证”,文章的副题是“吴昌时事辑”。我用的是笨办法,把耳目所及能够搜罗到手的有关材料都聚集拢来,按时序、事件安排在原诗章节之下,试图阐述作者的作意,并寻绎掩盖在迷离惝恍的诗句后面的史实真相。郑西谛、吴辰伯都曾给过我热情的鼓励并借给我许多史料。就在这一次我开始明白了晚明史籍的浩瀚。尤感困难的是因当时党社的纷纭复杂,出于不同集团成员之手的记录论述的难于爬梳、判断。也正是这时候,开始对吴梅村这个具体人物发生兴趣,觉得三百年来人们对他的某些传统的、习惯的看法并不那么可靠了。这以后,见书较多,时时发现旧作的缺失不完,想重加订补,还不曾得到这样的余闲,不过有一种印象却也日渐明晰。对吴梅村的认识与理解,同时人比起后代人往往更为清楚而明白,梅村为了替自己辩解所做的种种姿态,都瞒不过当时人的眼目。但随着时代的迁移,旧闻的零落,这些却大抵成为论世知人的依据。这实在是值得憾惜的。
           六十年代初,我又偶然看到一幅过云楼旧藏、吴梅村所画的《南湖春雨图》。作为“画中九友”之一的吴梅村的画迹流传得极少,偶有所见也往往只是一二笺扇。橡这样精心绘制的巨帧是极少见的。尤为难得的是在画幅上端梅村还亲手写下了原诗的全文,与传世吴诗颇有异字。诗后有记:“右《鸳湖曲》。壬辰三月下浣补此图。”壬辰是顺治九年(1652 年),当时他正住在嘉兴的万寿宫,编写《绥寇纪略》。《鸳湖曲》有“十年此地扁舟住”语,约略算来,梅村与吴昌时在鸳湖游宴大抵是在他改官南京国子监司业之后。
           下推十年,顺治庚寅梅村又来到嘉兴,以盟主身份参加了十郡大社,“连舟数百艘,集于嘉兴南湖”(毛奇龄《骆明府墓志》),可能就在这时写成了此诗。这一年清兵入桂林,瞿式耜和张同敞同时死难。后两年,梅村又来到鸳湖,补作此图。转年春天,九郡人士在苏州虎丘举行声势浩大的大会。“慎交”、“同声”两社同“奉梅村先生为宗主”。这是一个“团结”的大会,一些分散的社盟都表示了捐弃前嫌、统一步调的愿望。就在这年秋天,梅村“应召入都”了。“实非本愿,而士论多窃议之,未能谅其心也”(王撰《自订年谱》)。


      3楼2010-05-31 15:36
      回复
             一首《鸳湖曲》,一幅《南湖春雨图》,正好都创作于这段时期。当时南明的残余势力即将消灭,陈之遴正在北京得意,这时梅村并不曾心灰意冷,还卖力地主持在野社盟集团的大规模政治集会,这是为了什么呢?不到半年他应召出山了。难怪许多人都不能谅解,窃窃私议,因为他们确实隐约地感到是被利用、出卖了。
             在这段不平常的日子里接连创作了这样的一首诗和一幅画,很难简单地说成是偶然触发了怀旧之情。在这十年中间,梅村的故人先后有许多人死去,其中绝大部分都死得远较吴昌时来得光彩,他们并不曾得到诗人一一的哀挽。可是偏偏不能忘情的却是身败名裂的故友,这又是为什么呢?梅村的七古歌行中不少激昂慷慨之作,表现的是浓郁的家国之感,表彰忠义、指斥奸邪,态度异常鲜明。如《圆圆曲》就是一个好例。但只有这首《鸳湖曲》和另一首《咏拙政园山茶花》,则是哀怨凄迷,低回宛转,好像有许多话都难以说出来似的。对这两诗所歌咏的对象,也绝无一字讥评,有的只是悲哀的忆念。这又是为了什么呢?
             要想寻找这中间的隐曲,我以为只求助于正史、官书是无效的,也不能天真地完全相信作者本人的声述。听听同时人的不同意见是有好处的,它可以使我们头脑清醒。吴梅村是很会替自己辩解的。他写了不少诗词,作检讨、表心迹,但多半不彻底,有保留。即如赢得无数老实人同情的《病中有感》一词,一向都认作他的“绝笔”,《年谱》的作者也把它编在临终之顷。可是在谈迁的《北游录》的“纪闻上”中,就早已记下了此词(崔青蚓条)。
             《北游录》是谈迁在顺治十一年顷入都期间著作的汇集,有许多与梅村往还的记事。梅村有不少名篇都是他首先看到手稿后加以抄录的。如果《北游录》是可以信赖的著作,旧抄也没有错落舛误的话,那么这一阕《贺新郎》就不会如俗传那样是梅村的“绝笔”。中国人大抵都是相信“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看来这就是它的化为“绝笔”的原因。
             山阴沈梅史撰《重麟玉册》,是一部大型的晚明人物传记。在《李暎碧传》后面有一条附记:“当时钱牧斋、吴梅村、龚芝麓、陈素庵、曹倦圃为江浙五不肖,皆蒙面灌将人也。”这是一条很重要的记事,记下了的是当时有代表性的“公论”。也许有细心的考据家会指出,龚鼎孳是安徽人,不当列入江浙,不过不要紧,这并不妨碍这一情况的“基本属实”。


        4楼2010-05-31 15:36
        回复
               周延儒其实也并非什么“正人君子”,他参预执行过迫害东林、复社的勾当。再次捧他出山,完全是形势的需要而非政治上的契合。参加决策的重要人物有钱谦益。给吴昌时的指示和密札七封是教人熟读以后,割成碎片,藏在败絮中间,混进北京以后再用“蓑衣裱法”连缀成篇,送达权要的(《社事始末》)。活动经费是用招股的办法筹集的,出资者竟包括了阉党骨干分子冯铨、阮大铖。“涿州冯铨、河南侯恂(方域父)、桐城阮大铖等分任一股,每股银万金,共费六万两,始得再召”(《烈皇小识》)。据《谈往》记:“宜兴再召,通内而贽币帛者,别有大力出资而任支费,霞城贺氏与虞城俟氏两家。”他们对周延儒也提出了一旦复相后就要采取怎样的实际行动的条件。例如阮大铖就提出起用马士英,为自己出山铺平道路。党魁张溥就更为严格,《霜猿集》有诗云:二册书成注复删,莫防灯下鬼神环。西铭夫子酆都主,生死枯荣一笔间。
               附注:“张溥字天如,一字西铭。创举复社。门人七千,称‘西铭夫子’。
               宜兴再召,溥欲尽用其党人,而杀异己者,乃书二册,以进延儒。”
               “董事长”下达了这样的指令,“总经理”不免要感到极大的为难。矛盾总是要解决的,而且竟很快地解决了。“溥还娄东,一夕暴死”。据一种野史说,还是吴昌时下的毒。《霜猿集》:月堕西江歌舞阑,中原一片血流丹。故人昨夜魂游岱,相国方言好作官。


          8楼2010-05-31 15:39
          回复
            来自:http://www.saohua.com/shuku/shuhua/sh049.htm


            10楼2010-05-31 15:44
            回复
              还好此黄裳不是那个传说写过九阴真经的状元郎~


              11楼2010-05-31 19:16
              回复
                • 211.140.18.*
                后人写吴梅村.陈子龙.柳如是.钱牧斋诸位写的最好的是黄裳先生.


                12楼2010-07-10 00:21
                回复
                  写吴梅村写得最好的应该是叶君远先生。
                  写陈子龙最好的尚未出现。
                  黄裳写钱谦益,则是站在对立面写的。


                  13楼2010-07-15 2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