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芳黛吧 关注:5贴子:448
  • 7回复贴,共1

【国粹】茶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闲逛至一不知名论坛,发现一女子论茶,其言可亲可感:
通一点茶史。悟一点茶道、备一点茶具、识一点名茶、学一点茶艺、 做一点茶点,烹一点茶膳,、一点茶诗、赏一点茶画,只是一点点,如点点茶叶滑入水中,沏出一壶醇香浓厚的好茶。女孩学茶,也是如此,正是这一点点.却会积聚起一生的悠长滋味,让你平添一份幽雅、一份神韵、一份空灵……
http://house.focus.cn/msgview/2710/76332270.html


1楼2010-06-01 23:22回复
    茶的历史,大抵要追溯的神农尝百草。断肠草的解药就是茶,何等神奇,何等神秘。竟然与神农炎帝结缘,可见其造化。
    果然,茶的生命力旺盛,耐酸壤,不怕崎岖山地,抗冻,种植北线可达山东,乃至塞上江南,不似南国瓜果,一旦越过了淮河 就萎蔫不振。
    茶之源,众说纷纭,值得一提的这条记录:陆羽《茶经》:“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 那么就是离我家乡不远的鄂西。


    2楼2010-06-01 23:28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茶作为一种饮食文化传播开来,其初始大抵有食物、饮品、药物、祭祀等说法。我偏向于药物说。首先是口耳相传的神农的故事;次之是,生产力有限的古代,可采之植物,但凡得入药,都会出现在药书。而祭祀之品多以牺牲(大牢,少牢)显示虔诚。单独作为食物不可充饥。饮品饮食作为食物的衍生。


      3楼2010-06-01 23:31
      回复
        茶这个字,充满魅力。
        茶植株是灌木,以叶为茶,非草非木,人在其中,诗情画意不言而喻。又有人言,“茶”字从“荼”中简化出来,出去中间一横,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平添神秘。


        4楼2010-06-01 23:32
        回复
          http://bbs.artron.net/viewthread.php?tid=530065
          早在《茶经》中,陆羽便精心设计了适于烹茶、品饮的二十四器。
               1、风炉:为生火煮茶之用,以中国道家五行思想与儒家为国励志精神而设计,以锻铁铸之,或烧制泥炉代用。其具体设计思想见后章茶道部分。
               2、笤:以竹丝编织,方形,用以采茶。不仅要方便,而且编制美观,这是由于古人常自采自制自食而特意设置。
               3.炭挝:六棱铁器,长一尺,用以碎炭。
               4、火夹:用以夹炭入炉。
               5、釜:用以煮水烹茶,似今日本茶釜。多以铁为之,唐代亦有釜瓷石釜,富家有银釜。
               6.交床:以木制,用以置放茶釜。
               7.纸囊:茶灸热后储存其中,不使泄其香。
               8、碾、拂末:前者碾茶,后者将茶拂清。
               9.罗合,罗是筛茶的,合是贮茶的。
               10.则:有如现在的汤匙形,量茶之多少。
               11.水方:用以贮生水。
               12、漉水囊:用以过滤煮茶之水,有铜制、木制、竹制。
               13.瓢:杓水用,有用木制。
               14.竹荚:煮茶时环击汤心,以发茶性。
               15.鹾簋、揭:唐代煮茶加盐去苦增甜,前者贮盐花,后者杓盐花。
               16.熟盂:用以贮热水。唐人煮茶讲究三沸,一沸后加入茶直接煮,二拂时出现泡沫,杓出盛在熟盂之中,三沸将盂中之熟水再入釜中,称之谓‘救沸”、“育华”。
               17.碗:是品茗的工具,唐代尚越瓷,此外还有鼎州瓷、婺州瓷、岳州瓷、寿州瓷、洪州瓷。以越瓷为上品。唐代茶碗高足、偏身。
               18.畚:用以贮碗。
               19、扎:洗刷器物用,类似现在的炊帚。
               20、涤方:用以贮水洗具。
               21.渣方:汇聚各种沉渣。
               82.巾,用以擦拭器具。
               23.具列:用以陈列茶器,类似现代酒架。
               24.都篮:饮茶完毕,收贮所有茶具,以备来日


          5楼2010-06-01 23:35
          回复
            【煎茶 】     
            【唐】成彦雄     
            岳寺春深睡起时,虎跑泉畔思迟迟。     
            蜀茶倩个云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按陆羽《茶经》所述,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在煎茶前,为了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经常翻动,“屡其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煎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煮茶时,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就算煎好了。同时,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书中还谈到,饮茶时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特别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6楼2010-06-01 23:38
            回复
              回复:1楼
              貌似
              “一点茶诗”前面还应该有个“写”或别的什么字。。。。


              8楼2010-06-02 12:01
              回复
                茶道精深。。。。茶味悠长。。。。。


                9楼2010-06-02 15: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