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山(右一)与泰国学生在一起。
刘海山给泰国学生上舞蹈课。
去年7月,刘海山以中国国侨办公派教师的身份,踏上了泰国的土地。那时她觉得能到异国教学、传播中华文化是件值得骄傲的事。九个月的支教生活如白驹过隙,今年4月初,当她要离开泰国清迈公立崇华新生华立学校时,非常舍不得朝夕相处的泰国“儿女们”。回国后,她向身边人讲述她在泰国经历的荣耀与艰辛,泪水与欢笑的日子,更多的是讲述她与泰国孩子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踏出国门,要为德州争光
刘海山是齐河县第一中学的音乐教师。当她得知自己成为国侨办、省侨办从我市选拔的五名赴泰国任教的老师之一后,她首先感到惊讶,接着就是压力。“选拔外援教师的条件十分严格,年龄、学历、思想品质、文化素质、教学水平、才艺等各方面均有严格的标准要求,我能够入选当然很激动。可是去泰国教学,我代表的不是我个人,而是所在的单位、城市和国家,想想这些也有一些压力。”刘海山说。
2009年7月3日,经过几天有关泰国礼仪风俗、外事纪律等方面的培训后,刘海山带着要干出点成绩,为德州争光的想法,以一名舞蹈老师的身份,在很多人的欢送下登上了飞往泰国的飞机。
初当“外教”,心里掠过一丝失落
经过4个多小时的飞行,刘海山走出机舱踏上泰国的土地时已是晚上12点半。与泰国接待人员互相寒暄了一会儿,她就坐上了前往支教的泰国清迈公立崇华新生华立学校的大巴车。
休息两天后,刘海山要开始给学生们上课了,“本以为学校会有一个欢迎仪式,没想到当天连一个领导的身影都没有见到,现实与理想的形成有很大的落差,心里掠过一丝丝的失落。”作为舞蹈老师聘请而来的刘海山,没想到学校竟然安排她担任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中国音乐课的教学任务。
在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室,没有音乐教材,没有音响设备,连台电子琴都没有的情况下,刘海山凭借她20多年的教学经验,欣然接受了教学任务。“既来之则安之嘛。不能给国家丢脸,一定要把课教好。”刘海山下定决心,学着克服困难。
然而语言不通和教学制度的不同,却成为刘海山初到泰国时的最大障碍。
由于语言的不同,刘海山辛辛苦苦教完一节课下来,大多数同学一句歌词也记不住,个别记住的同学,下一节课又都忘了。更让她头疼的是,教学制度。“学生在上课时竟然可以随意外出喝水、上厕所;他们不愿听课时,可以随时打断老师的讲课……想想当中国的老师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刘海山看着眼前这些不守规矩的学生,感到十分茫然。
入乡随俗,从“学生”做起
为了尽快融入支教生活,刘海山就像学生一样随时随地学习泰语。 “泰语 ‘拍照’发音 (tailu)是库特老师教的; ‘热’的发音 (ruan)是打扫舞蹈房卫生的教工教的;第一次用泰语喊节拍,是在学生的鼓励下开始的,学生为了让我更好地记住泰语,还编了一个顺口溜……”说起这些,刘老师脸上流露出幸福的笑容。
刘海山的好学也赢得了本地老师的好感,他们也会时不时送给刘海山一些土特产,请她品尝清迈的特色小吃,带她去寺庙,去布施,感受泰国的佛教,去照泰国传统的泰服照片,甚至把她带到自己家里,让刘海山感受到家的那份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