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名人吧吧 关注:251贴子:9,350
  • 10回复贴,共1

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施里弗 1931.5.3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超导电性理论  

巴丁 库伯 施里弗  

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伊利诺斯州乌尔班那德伊利诺斯大学的巴丁(John Bardeen,1908-1991)、美国罗德艾兰州普罗威顿斯(Providence)布朗大学的库伯(Leon N.Cooper,1930-- )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施里弗(John Robert Schrieffer,1931-- ),以表彰他们合作发展了通常称为BCS理论的超导电性理论。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施里弗   
 (John Robert Schrieffer,1931.5.31-- )    

-------超导电性理论    
 



1楼2006-01-19 20:44回复
    施里


    2楼2006-01-19 20:50
    回复
      在普通导体中会发生什么情


      4楼2006-01-19 20:51
      回复
        ----------------------------------------------------------------
        施里弗(John Robert Schrieffer)
        ----------------------------------------------------------------

         

         是美国物理学家,1931年5月31日出生于美国伊利诺斯州的奥克帕克。他在麻省工学院学习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学士学位,后来到伊利诺斯大学当上巴丁教授的研究生,起初他从事半导体表面导电问题的研究,后来选择超导性作为研究项目,先后获得硕士与哲学博士学位。1957年至1959年他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其中1951年至1959年间,他是丹麦哥本哈根N.玻尔理论物理研究所和英国伯明翰大学国立科学基金会的研究生。1959年后回到伊利诺斯大学担任物理学助理教授,第二年提升为副教授;1962年开始,在美国宾法尼亚大学担任教授;1964年以后担任M.A.沃德(Mary Amanda Wood)讲座物理学教授,1970年兼任美国康奈尔大学A.D.怀特(Andrew D White)讲座教授。 

        施里弗教授是个年轻有为的科学家。早在1955年,他刚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就慕名来到伊利诺斯大学找巴丁教授,并拜他为师,于是当上了巴丁教授的研究生。据说,当时巴丁提出十个物理问题给施里弗选择,并建议他搞第十个问题:超导。他便征求另一位老师的意见。这位老师问他:“你今年几岁了?”他答:“二十多一点。”这位老师笑着说:“那浪费一、两年时间还不要紧。”足见问题之难!可是,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还是决定挑选超导作为论文的题目。当时他与巴丁、库珀一起,共同协作进行研究,当库珀提出了所谓电子的“库珀对”在突破了第一个难关这后,巴丁、库珀、施里弗等人寻找库珀的两个电子的系统加以扩展,以研究金属中的全部电子与晶格相互作用的问题。这时面临着一个新的难题——多体问题,大约要测定10 对位置的波函数,这是一个很不容易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施里弗曾想把他的论文改为铁磁性方面的问题,刚好那时巴丁要到斯德哥尔摩接受他的195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鼓励施里弗再继续研究一个月。后来,施里弗考虑了一种统计方法来对待电子的库珀对,正确的描述了超导体的状态,写下了超导体能量最低状态的波函数,得到了绝对零度时的正确答案。但他自己还拿不准,连库珀也没有把握,老科学巴丁一看,立刻激动地说:“行了!行了!在这里了。”此后,在施里弗工作的基础上,他们三人继续苦干了几十天,经常每天工作18小时,终于建立了超导微观理论。1957年他们报道了这一研究结果,这就是著名的BCS理论。施里弗教授就是因为这一杰出的贡献,与巴丁、库珀一起共同获得197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金。施里弗教授于1968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授予的巴克利(Buckley)奖金和美国国立科学院授予的康斯托克(Comstock)奖金。

        施里弗教授于1964年发表了《超导性理论》,另外还发表许多有关固体物理学与化学方面论文。除了超导性之外,他还研究稀薄合金理论、铁磁性和表面物理等。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时,他是《非-美研究计划》一书的合著者。

        施里弗教授是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也是美国物理学会会员。西德慕尼黑高等技术学校、瑞士日内瓦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伊利诺斯大学等校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现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物理系任职。


        6楼2006-01-19 20:58
        回复
          .


          7楼2006-01-19 21:02
          回复
            超导现象是指材料在低于某一温度时,电阻变为0的现象,而这一温度称为超导转变温度(Tc)。超导现象的特征是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 

            发现 
            1911年春,荷兰物理学家昂内斯(Kamerlingh Onnes)在用液氦将汞的温度降到4.2K时,发现汞的电阻降为零。昂内斯将这种现象称为物质的超导性。后来昂内斯和其他科学家陆续发现了其他一些金属也是超导体。昂内斯因为这项重大发现而获得191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8楼2006-01-19 21:05
            回复
              完全抗磁性 
              1933年,德国物理学家迈斯纳(Walther Meissner)发现了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即当超导体处于超导状态时,超导体内部磁场为零,对磁场完全排斥。但当外部磁场大于临界值时,超导性被破坏


              9楼2006-01-19 21:05
              回复
                机理 
                1957年,美国物理学家巴丁(John Bardeen)、库珀(Leon Cooper)、施里弗(Robert Schrieffer)提出了BCS理论(将他们名字的第一个字母组合命名)来解释超导现象的微观机理。BCS理论认为:晶格的振动使自旋和动量都相反的两个电子组成动量为零的库珀对,所以根据量子力学中物质波的理论,库珀对的波长很长以至于其可以绕过晶格缺陷杂质流动从而无阻碍地形成电流。巴丁、库珀、施里弗因此获得197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10楼2006-01-19 21:05
                回复
                  进一步的发现 
                  1952年,科学家发现了合金超导体硅化钒。1986年1月,德国科学家伯德诺兹(Georg Bednorz)和瑞士科学家缪勒(Alex Müller)发现陶瓷性金属氧化物可以作为超导体,从而获得了198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来,人们又发现了转变温度高于77K,即液氮温度的超导体,实现可以用液氮制冷,为超导体投入应用创造了条件。


                  11楼2006-01-19 21:06
                  回复
                    双子星---诺贝尔之星!


                    13楼2006-05-09 0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