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锭吧 关注:5,054贴子:33,266
  • 3回复贴,共1

特色泰国币,别样国家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背景
(一)、海贝与子弹银
  暹罗是泰国的旧称,泰国历史上,被称为“Bia”(华人称为“貝八”或者“巴”)的海贝很早就被用作钱币。13世纪末的素可泰王国记录上已经以海贝作为土地价值的衡量。成书于至正九年(1349年)的元代汪大渊著作《岛夷志略》在“罗斛”条下记载称“法以(貝八)子代钱,流通行使,每一万准中统钞二十四两,甚便民”。以中统钞来衡量价值,结合《岛夷志略》的成书经过来看,当为14世纪前半汪大渊附舶东西洋的亲身经历。
  而被认为形制可能脱胎于模仿海贝的子弹银(Pot Duang)至少在14世纪末15世纪初大城王国(也称为阿瑜陀耶王国)统治期间就已经出现,部分学者甚至认为有可能可以追溯至11到12世纪的。除了位于北方的兰纳王国和澜沧王国地区曾经通行过各式各样的银锭之外,子弹银和海贝构成了大城王国时期到曼谷王朝前期暹罗的主要钱币。
  荷兰东印度公司职员Joost Schouten从1633年起曾经担任驻大城的荷兰商站的主管,长期生活在暹罗。在他1636年的著作当中,提及了暹罗的钱币:带有国王戳记的圆形银币,有Tical、Mase、Foang三种,价值相当于8比2比1,以及用于小额交易的海贝。
与暹罗子弹银所使用的重量单位相比较的话,很显然Schouten记录中的Tical、Mase、Foang就是铢、钱、方三种不同重量。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6-30 04:29回复
    17世纪大城王国那莱王统治时期,不少法国人来到暹罗。其中传教士Nicolas Gervaise(1681年到1685年在暹罗)、军官Claude de Forbin(1685年到1688年在暹罗)、外交官员Simon de la Loubere(1687年到1688年在暹罗)的著作中都提及了子弹银和海贝构成的暹罗货币体系,Simon de la Loubere的著作中还留下了相应的插图。
      18世纪,中文文献中也留下了相关的记录。成书于雍正八年(1730年)的《海国闻见录》中称暹罗“以银豆为币,大者重四钱,中者一钱,次者五分,小者二分五厘,其名曰泼,皆王铸字号。法不得剪碎,零用找以海螺巴”,除了铢、钱、方之外,还记录了相当于半方(宋派)的子弹银。成书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的《皇朝文献通考》中,“其交易以海(貝八)代钱……官民有银,不得私用,皆送王所委官。倾泻成珠,用铁印印文其上,每百两入税六钱”,进一步详细描述了子弹银的铸造方式。
    曼谷王朝时期1铢的子弹银平均大约重15克,大体上不同重量的子弹银从大到小依次2倍重量的关系。上图为拉玛五世和拉玛三世时期的1 Tamlung、2 Tical、1 Tical、2 Salung、1 Salung、1 Fuang、1 Songpai、1 Pai、1 Att共计9种不同重量的子弹银。
      实物中最常见的还是屡见著录的铢、钱、方三种,更小的子弹银由于尺码过小实际辨识起来相当不易。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6-30 04:29
    回复
      补充:
      暹罗“银粒”是泰国拉玛王朝一世至五世(1782年至1910年)时期的主要流通货币,流通时间长达一个多世纪。19世纪末,拉玛王朝五世王朱拉隆功(1869年至1910在位)积极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进行社会变革。在殖民主义盛行的时期,由于泰王的周旋,从而使暹罗成为东南亚惟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所以这种泰国本土风格的货币不仅能够在泰国大行其道,还远渡重洋而流入闽南。暹罗“银粒”类似我国的小银锭,但其外形尤为奇特,形如人的臀部,因此在闽南民间被形象称为“尻川银”,即屁股形银币。由于其形状圆滑可爱,因而深受集币爱好者的青睐。
        暹罗“银粒”的材质有金、银两种,根据重量分1/128、1/64、1/32、1/16、1/8、1/4、1/2、1至20巴第等20多种币值,1巴第的重量相当于15.4克。其中币值最小的1/128巴第以及币值2巴第以上的暹罗银粒存世量稀少,价格昂贵。流入闽南一带的暹罗“银粒”常见的是币值1/8、1/4、1/2巴第等几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06-30 04:30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6-30 04: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