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大成拳吧 关注:47贴子:197
  • 7回复贴,共1

拳学新编-----齐执度 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一章  总论---拳学述要
第二章  释拳
第三章  意拳
第四章  习拳六要
第五章  习拳阶段
第六章  桩法前论
第七章  浑元桩(一)
第八章  浑元桩(二)
第九章  浑元桩(三)
第十章  桩法后论
第十一章  养气
第十二章  论意
第十三章  试力
第十四章  运力
第十五章  对手功夫
第十六章  应敌
第十七章  琐论



删除|1楼2004-03-31 18:35回复
    第一章 总论---拳学述要
     我国拳学兴自战国时代,以后达摩洗髓易筋两法参之于华佗之五禽戏,始汇成斯技。虽今门派繁多,其渊源一也。不论如何分派,总不出以拳为名。夫拳者乃拳拳服膺之谓拳。动静处中,能守能用,此尽吾人气质本能之道,非纯式套数专论招法之所谓拳也。
     拳学一道,不可认为奇难事也,须知非常功夫多得自平易,勿论行站坐卧以随时随地均能用功,首要端正其身体,使意念空洞,凝神静气,扫尽情缘,寂静调息(乃养气之功夫,非作到孟子所谓“勿忘之境界”不能真有所得,尔雅云:勿忘勿念也。),以温养内外,涤除邪秽,筋骨气血不练自练,不养而自养,人之本能逐淅发达矣。初作时不论姿式之优劣或繁简,只看全体大小关节能否上下前后左右相互为用,以及神经支配之大意和气血之流行与调息所发之弹力如何。意以达到得力舒畅为止。察其神情,身如凌云宝树,须假众木之撑持,又如在气浪中作游泳之动荡,毛发悠扬相依,大有长伸之意,气血如巨海汪洋之水,有波浪横流回旋不已之势,精神如大冶洪炉,无物不可陶溶,而身心好似渡海之浮囊,不容一针罅漏,此身心气血修练之要旨也。若是者,非涤尽妄念,动静不失于自然,未易有得。然无论如何去作,最忌身心用力,用力则气滞,气滞则意停,意停则神断,全身皆非矣。他如试力之均整,肩架之配备,发力之自乘(发力之自乘,是说明争力之作用),三角力之螺旋,种种之构造不一之力,又如浑元假借之一切法则,均不可忽,尤应注意全身枢纽之松紧,面积之曲折和遇敌时相接时间之利用,此皆非言语笔墨所能形容,愿学者以恒心毅力,研究探讨,自不难入法海而博道要矣。
    第二章 释拳
     近世拳术分宗别派,作法各异,命名无不以拳,而对拳之意义,实少研究,论者多就拳之字义而为之解释,或指握手为拳,或指练习勇力能徒手敌人者为拳,皆属泛论,未得拳之真义者是也。
     芗斋先生解释拳义曰:“拳者乃拳拳服膺谓之拳,动静处中,能守能用,此即尽吾人气质本能之道,非纯工套数招法之所谓拳也。”“动静处中,能守能用”言即时得拳理,静守动用(静即动,动即静,其守用一也。)“拳拳服膺”,永保不失也,尽吾人气质本能之道也,即言拳理之所在。非纯工套数招法则辨歧途纳学者于正轨也。
     芗斋先生复申明拳意曰:“拳之为拳,实不在于身体运动之形式如何,而在于筋骨气力松紧之作用,精神之指挥以及心意之领导如何耳。”习拳专重形式,是本末错认,攻其末而记其本,终无是处,非得其本者,不能言其践形致用之实学,故应机而发,因势而变,动无有误,其神妙莫测者,当非所谓专习套数招法者所能得也。
     第三章 意拳
     第一节 意拳倡导之意义
     人身内外一体,意动一致,拳功拳理,只有是非,而不能分以内外,所以芗斋先生反对内家外家之拳名,并反对讲求不合实用之拳理招法套数。复为阐明拳理发扬拳学计,于一九二六年倡导意拳,拳以意名乃示拳理之所在,其练习方法重在站桩,以求实用,不讲求形式演变之套数,无论动静,皆以意领导,使意、气、力合一,以尽拳功争力之妙用。由此可知先生正拳名曰意拳。意在泯宗派内外之纷争,以存拳学之真义也。
     第二节 意拳桩法
     芗斋先生论意拳桩法曰:“拳学桩法,阴阳动静,虚实开合,胸腹呼吸与鼓荡皆不得分开而论,都是互为根用,不在外感之交杂,而在一意之应付,此谓之意拳也。”
     第三节 意动之解释
     意存乎吾人之自身,为心之动,其作用厥为自我,确实存在,不得疑之,习拳应先明此意,然后动静始能合于理,而有益于身。西谚云:“身体之发达,可促内心之发达。身体之损害,多为内心这损害。”如何使身体与内心得以发达而无损害?当求之于身心动用之合一。身心合一之动用,为健全之动用,应有之动用也。如何使身心合一?须知心之动用为合意,身体动用,即身心合一之动用,自是发达身体而有益无损之动用,此乃顺自然之需要,应机合理之动用也。意为心之动,而欲达此意,司命全身者为脑,脑为身心之关键,故知脑之于身,如军中之主帅,所以习拳先讲头直,意发动属之于自由于万全,不附带强迫之感情者也。吾人之动作顺乎自然,合乎需要,方为合意动用,为自由之决定,乃本能之作用。此种决定和作用,从属于个人,能感得而身受之者,亦惟其个人,不待言也。人身动用可分两种,合意之动用为有益之运动,不合意之动用为无益之运动。不合意之运动,心理学者谓之冲动运动,乃发于欲望之运动,非正规之运动;系因受到冲动后,由此冲动一变而为执意,由执意而引起之实际运动也。故谓冲动运动,反乎自然之运动,非出于自主(自由之决意)之运动,是为亡动。此种运动,动必吃力,吃力则血注,血注则血流失其自然,而神经为之伤害,故运动结果,心由此发生一种反射之冲动。神经梢端受到冲动,发生抵抗,同时生出反射运动,此种反射力量,最为强烈,神经中枢感到刺激,而受损伤。此种运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习拳切忌妄动和吃力,即不许有冲动运动也。
     第四节 合意运动
     合意之运动,心理学家谓之本能运动,是由意(运动神经觉察能力)来考察全身之需要,顺意之支配,而为运动,系出于自主,而顺于自然。所以本能运动是身心一致,合于需要之运动,有益无损之运动也。本能运动分有意与自动运动,有意运动,是基于心意支配之运动,作到妙处,则成为自动运动,不感觉受意这支配,而其运动,无有不合意者。习拳原为发达本能运动之工作,非臻于自动运动之境,不能得力得气得神,而入化境。


    删除|2楼2004-03-31 18:37
    回复
      2025-05-23 16:05:26
      广告
      第七章 浑元桩(一)
       浑元桩一为整饬立容(一名立势),立为拳功之基本间架,立时垂足尖外分,角度约六十度,要安安稳稳,气静神怡,应载天履地与天地合而为一之意,站时应注意以下各点:
       “头”:居人体最高处,为一身之主宰,不宜倾斜,须用意上顶(领较确切),收颏挺颈而欲其直,似顶非顶,似被绳系提,要有领率全身之意。
       “足”:两足放平,大趾外蹬,小趾内扒,脚心涵虚,脚跟微起,两膝微曲而上缩,使筋络舒展,不可吃力,足一吃力,立便不稳,要知吃力于足,必顶力于头,身体不舒,气力被阻,全身关节即不能灵活,又焉能求其站之稳定?故曰修容足重者,非吃力于足之谓也。
       “闾骨”:为脊神经之壳,居人体之中部,为支配上下肢体之中枢。闾骨要正直,平肩下臀,收颏挺颈,心窝微收,使胸宽而腹圆松,自无扬头折腰、努胸挤背之病。
       “手”:两手下垂,指欲插入地内,但须向上微提,使肘稍曲,以舒筋络,并有外撑内裹之意,平肩正臂腋下筋松,虚灵守默如能容球。
       “齿”:齿轮上下衔接,不宜用力扣合,咬牙瞪眼乃最大毛病。
       “舌”:舌尖微卷,接触上颚,似顶非顶,要领悟其有接引之意。
       “鼻”:为气官,呼吸要匀而无声,气不可提,尤不可沉,匀静自然,为其要诀,气能至肃,调息方恰得其妙,切忌用口呼吸,犯之则气失其道,鼻失其职,易致疾病,不可不慎。
       “目”:两目视贵平直,能不为物引(不他顾,不转睛流视左右),心意自然不乱。
       “耳”:耳听八方,要用神凝。
       第八章 浑元桩(二)
       起以立势,立势站稳,使足向左右展开(横步),曲膝蹲身成骑马式,两手高提,使骨肉筋络平行舒展,气血川流,此桩功用在于通气增力,以及温养筋肉,训练神经,使各细胞无不工作,站时应注意下列各点:
       “步”:横步展开时,两足尖向前平行站齐,不可前后参差,其距离按个人之足长短计算,以两足尖相距约一尺七、八为宜,开胯曲膝,静站片刻使身心安稳再举两手。
       “膝”:开胯曲膝,骑马裆欲其低,不欲其高。腰向下坐,胯往回抽,臀前裹而胯外张(横撑要平),两膝扣合,有外撑之意。膝盖骨处力之生发,动用最堪体认,由膝骨至脚面,有由脚面至膝上撑之力,又有欲直立却被绳索将脚面与膝相连不得撑开之意。而膝盖骨以上部分,复有向上总提之力,同时更具有下坐之力,同时膝内曲,大小腿筋络有相聚之力,同时又具有相反之支撑力,此等力量生之自然,相等相乘,名曰争力,习拳功夫一到,力动情形自然领悟而知。甚难于讲述也。
       “腰”:为人身上下四肢运动之枢纽,全身中线之所在,乃重心之所系,最忌腰背弯曲。头直肩松胯坐(臀勿前掀),则腰直而上下灵通一气。
       “手”:两手高举,意在使筋肉伸展,而顺左右肩之方向,向左右伸张,两手要向前微抱,肘曲腕按五指离开向上伸张,此手势乃站桩基本姿式,两手姿式不论如何,筋肉与骨骸均系平行舒展,无拧裹力者,皆属于此桩所求。
       “托式”:两手高提与心窝处相平,掌心朝天,指尖相对,两臂环垂。
       “按式”:提两手于脐前,大指朝脐,掌心向地,指尖相对,两臂环垂。
       (以上两式,托式小指,按式大指,离身四寸,两手指尖距离三寸,不可靠近。)
       “推式”:两手高举,向前平伸后再使两手指尖相对,掌心向外,肘腕平行,形曲如弓。
       “抱式”:两手平伸,使掌心向内,指尖相对,腕肘平行,形如抱鼓。
       “提式”:两手下垂,使肘微曲,并微卷各指如提物状。
       “举式”:两手高举过头,使肘微曲(不可紧靠头部)指尖相对,掌心朝天。手出五指不可紧靠,应行离开,求其活而得力也。各指卷曲,如抓如钩,虎口撑圆,而指尖抽敛,掌心内吸,有持物欲坠之意。掌心吐力,手指向外扩张,又如柔丝束缚,有不得伸展之意。而此种神情(亦是争力妙用)同时并具,出之自然,方得其妙(凡是任何桩法,形式皆是如此)。


      删除|5楼2004-03-31 18:39
      回复
        第十二章 论意
         芗斋先生解释拳义,由说明精神气质之运使,至为详尽。运用肢体,使筋骨伸缩,气血川流,以强健身体,则属之于气质方面,至筋骨因何运动,则属这于精神方面。身体之动用,原由于一意之支配,意为之所计虑,乃精神现象之总称,意之所向,神即前往,全身因之运动而行发力,顺乎自然,出露体外,由此可知吾人之运动原之于意,而意之于身有全体统一之性。知虑之、觉察之、应付之,虚实动静互为根用,均一意之所为。欲达此妙用,须要领会芗斋先生“争力之生发和一意之支配”二语。意气力运用于自身之外,尚须有其运用之空间,意气力之守中处一,舍此空间不能成其妙用。所以习拳有以身外空间为运使,方能尽其运化之妙。芗斋先生尝言:“练拳如在空气中游泳,意在身外,守中身内,自然匀整。”又言:“习拳存意,使离开已身,不合道理,执著已身更有不妥”即此之谓也。
         习拳须具精神合气质,养练合一之要,方成其为拳。欲达此境,须求之于存意;欲言存意,须先知学者习拳之通病,在欲求速效;求速效,乃是贪念;此念一生,身心定然吃力,能阻气血之运行,使真力不能外发,过于助长,欲速不达,故制止身心用力是第一要事。制止之法,厥为存意;存意检身,稍觉吃力,便要挽回,一动便觉,一觉便转,久之归于自然,全身舒适如无力之人。其气力方能畅达周身,应运外发,无往不利。此即用力不可反为力所害之谓也。学者宜熟思之。“意存动之先”为习拳要诀,觉古人千言万语,尽于此矣。要知力随动生,基于争力,而以取势为主,系由静而动,由动而静,动静所生之势也。运力得势则随意动作;无不得力,此则存意勿吃力之实功,所谓:“得意应手,意到便成者是也。”势欲左行者,意先顾于右;势欲右行者,意先顾于左,或上者势欲下垂,或下者势欲上耸,俱不可从本位经情一往。古拳谱云:“用力如春蚕吐丝”,又曰:“起势如挑担,进步如槐虫。”虚中取实,以势为之,变化得宜。先以顺拖,继以逆送,即详示势字之运用也。顺拖逆送,互为根互用,同时并具。
         芗斋先生曰:“习拳须知来势去势”,来字去字,颇堪玩味,存意在此来去二字则得之矣。若先如何用力,而后如何用力,此样讲求则非矣(意存动之先,其动已止,而意仍在,乃指示初学之语,亦求知、求得,求存这途径也)。
         芗斋先生曰:“操拳能作到不用心处方好”,又曰:“写意”两语最为微妙,意非外面来至身内,而是由身内达于外面。芗斋先生复尝言:“身外须有意,此意不定期存于身”。学者宜善领悟也。
         习拳须知拳理、拳意、拳形。将意存于周身之外,使意在身外领取身上法度,神理自然得之。专习拳之外形,而不知拳理拳意者,劳心乱意,不但终无获益,恐身心反为之伤。
         芗斋先生:“意足不求形骸似,意足者神足,动则合意而得力,不求合而自合也。”习拳要时时刻刻常想着芗斋先生所谓:“为什么有此一动,此一动作的目的是什么?”二语去体认,去努力,无有不成者矣。
         习拳讲求存意,须知得意者为其前一步功夫,不能得,何以言存?何谓之得意?须先知何谓之意,意字之解前已言之,勿庸再敷。知字功夫要在动静变化中求之。无论如何,一动便要先问为什么有此一动,又要问此一动是否合乎需要,大小关节,曲折面积及点力,有何作用?更要问此动恰应时机否?尤要检查动后全身各处是否完整舒适一如不动之时呢?习拳如此用功,无不得意者矣。存意作到无有不至,身之动静完整舒适,非知意之存在者弗能。以意检身,以身知意,意自能存,意存不出于虑求,则拳功臻于几微。故曰脑中想存意者,不能存意者也。因此一想,便将此一点意用错,所以习拳者,能自知意,作到得意,由得意作到存意,再臻于不知存意而意存,方能达到知意、存意之境界。“有形有意都是假,意到无心始见奇”即此之谓也。
         先哲论拳,常言:“守神专一”此说明得到存意真境界后之情形和作用也。功夫不到如此境界,何能言及自然,身动与意相忘,方得勿忘,而免助长之害矣。
         讲到存意,学者最易误解,认定存意乃是一种欲望作用。须知助长之病,多生于欲望,芗斋先生尝教以求放心,讲求勿忘,以免助长。并尝以尔雅云:“勿念勿忘”用来解释勿之真义。如此看来,欲望必须根除,拳功方臻神化,此理当不谬也。芗斋先生论养气,尝言:“气调则妄念平,能无念而神自清,神清方能心意定。”心意定,动则神归气足,而如不动之时。如斯方谓之能动,故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外游,精不妄动。乃从存意养气中入手得来之功夫也。


        删除|8楼2004-03-31 18:41
        回复
          第十三章 试力
           站桩基础,作到妙处,应习气力之运用,其初步为试力。试力为得力之由,力由试而得知其所自发,更由知而得其所以用,故试力为习拳最大之关键。
           初试须使浑身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骨收敛而舒放,然后所有力气自然应运外发;动时,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更须意不使断,灵不使散,动一处牵全身,所谓动无不动,动犹不动也;习拳若能达此地步,全身力一,自然动静守中,试力功夫方得其奥妙矣。
           前言气力匀整,关节灵活,骨骼支撑,筋肉收敛而舒放,冠以“浑身”二字系说明四种作用,同时并具于一身互为关系,是整个作用不得分开,作拳时从此体认自能得到。动静基于一意之支配,须使全身任其自然,不可稍有滞处。最妙连试力二字,亦勿存于意中,徐徐运动肢体,动一处即作全体想,以意领导,神经支配全身,动时大动不如小动,快动不如慢动,动越微而神越全,如能做到不动之动,方得生生不已之真动。心意照顾周到,气力一致,归于圆整,上下左右不忘不失,如此则全身力一,力一则力止于圆(中),动静处中,自无妄动矣(滑力、暴力、硬力、滞力、溷力以及从杂乱发出种种不善之力不从心,自不生矣)。
            力止于中者,永是而不变为静之至也,力一者乃形变之始、形变之终,始终为一动一守静,定心在中,所以无妄动,动则适宜也。此静为本体,动为作用之真理也。芗斋先生曰:“不觉力之力,莫大于变化,顺生于自然,不觉其力也,故谓之浑圆。”
           试力要从“徐徐”二字节中作体认功夫,不如是,不能试得本身气力之如何,以及运使之所以用。
           习时,如出于急迫,势必先行吃力,吃力则不自然,必偏重于一方,失之于滑于暴。全身原有之浑元力(一贯力)不能畅达于体外矣。力之为用,莫大于变化。阴阳虚实,开合顺逆,互为根用,顺生自然,滔滔不绝,用之不竭,变化虽有不同,其力则处一不变。而力之外发,手、肩、肘、胯、全身关节,骨缩筋伸,气血鼓荡,面面有力出锋棱,生生不已,共争一中也;力出共争一中者,乃言相乘之力也。其力名曰争力,又曰浑元力,全身处处均有交互,具有上下左右前后四隅之相乘力。初步试习,应求二争力,如手伸出,同时有前伸后撤,上托下压,外撑裹裹相乘之力,从一中心异向发出,相等相乘。悟得二争力,再求全身各部分,均同时面面生力,无不相乘,互为应合,浑元一致,共争一心,气力贯通,全身无空隙,习拳得此争力,方能使神气意力真实之合一,然后可谓之得中,可谓之得力矣。
           力不从一心生出,失此意,则无八面玲珑之巧,而失分合虚实互用之基。“一动全转”,此“身”字正宜领会,于有意无意间,悟得自然神机之妙,方是试力功夫之妙境。
           芗斋先生曰:“初学试力,使手自腕及指尖可稍加力,腕以后则不可有力。”如此作法,容易入门。又曰:“不论怎样作法,总要勿忘勿助长,以动静互为枢纽,全身无不浑元一争,始得象外之妙,身外之意,拳外之拳。能否得之在于一试,经此一试得之者,可与言拳道矣。”
           芗斋先生教拳申明争力作用,以求气力自然发动。乃拳学不传之秘,今揭以示人,其言颇详,其法易,能得与否则系于学者,视学者志向与体认功夫如何耳。


          删除|9楼2004-03-31 18:42
          回复
            第十四章 运力
             习拳得力后,才能进言运用,运力之妙,固在于周身力一,运之于内,灵之于外,而神之于用。力静为动之基,动为静之效,习拳致力于静,正是求动。气充力足,然后方能静不滞其机,动不见其迹。能静者方能动。静者乃万有变化无穷之源,桩法各章已有论矣。身、手、足之运动,须要用意,使之灵通一气,其用则腰为之主。语云:“身化”,此之谓也。手为全身力气神之前锋,其发出撤回,非玩耍两手往来之谓,实根于腰之运转,及两臂之伸缩而成。发出收回之动作,实际上两手不使之局部运转也。所以习拳忌两手空发、空回,用时变换或拳或掌或指,翻转变化运用灵活,但举忌过高,按忌过低,总以高不过眉,低不过脐,左右不出肩窝为常度。至于步法:应知步大不灵,所以进前足,须跟后足。两足虚实互相为用,前足尚虚,后足尚实,虚为灵活,实则山安。前后虽分虚实,其力并无二致。而肩脐之间,为身手幻变之地,又神经中枢之所在,上达于手,下贯于足,成一神经线,名曰中线,全身贯注在此,可免有失矣。手之变换或拳或掌或指,切忌死握紧靠,能不吃力于两手,两臂方活,气力早达而手足相应矣。拳学要诀:“步轻似猫行”一语,颇堪玩味。若吃力于足,或使力顿足,进退变转不得灵活,甚到戕害神经,易致脑病。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因反应作用,致使神经中枢为这而受伤也。
             习拳对于声势二字,应加以领会,声字今姑不论,先言势字。运力得其势,则得其力,而妙其用。势生于气,为意所使,因形体静动变化,表露于外,势之虽有不同,而其气则一也。
             拳家言“合”,有内外之分。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为内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为外三合。复有筋与骨,皮与肉,肝与肾为内三合;头与手,手与身,身与足为外三合,皆未得习拳之至要也。须以力气神及光线声势,统一于一意,方得谓之合也,但求形象对,岂得谓之合哉?
             或曰:“意拳在十字当中求生活也。”妙哉斯言也。拳学真谛,一语道破。所谓十字者,乃明争力之作用,环中之奥理也。拳家皆言:“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然所谓中者何在呢?所环者何为呢?环即俗称之圆圈也。其结心即中之所在。有环则有中,环中之力,同一心结,而有若干相等相乘之十字也。人身上肢掌、腕、肘、臂,下肢趾、踵、膝、胯。全身各部,无不有其环中,然须统为一体。所以操拳非各处皆应,不能得其环中。中属之于静,环属之于动。能静者方能动,待时赴机,静动运用之妙也。习拳如何能得其环中呢?总之须由中以求其环,并由环以求其中,两者化一乃得其环中,练习之法,应求之于站桩,别无旁求。
             敌我两力相接,即分强弱,运力妙见矣。两力相接之时,应知有所谓“点力”者,乃存乎其间。点力者何?即全身气力出露体外与对方相接部分之梢端正力量也。其力根源于周身之气力,彼此克化,各求其中,妙在一转。彼力经我一转,即化为乌有,手、腕、腰、臂、头等外之转皆然。渐身所觉松紧矛盾回旋者是也。有时现于形,有时藏于肤中,一点转动,全身一致,各处动则俱应。各处俱应,对于点力之作用,为足力之作用。其实非各处俱应,乃同时俱动也。更有时无转动之形变,而其默化之妙用,须细心体会。俗谓某式为拳打,某式为肘打者,实未明运力之妙也,不许部分推进或转动,岂得谓之是耶?
             芗斋先生曰:“力不可由内向外张,须由外向内引,其力方能外发。”所以,又曰:“应敌也手前进时不许向敌发,方能应机应时。”故运力须存意勿努力,并且要意中不可有敌人;意若有敌,则已之力、已之气,不免受气力之阻。我之行动要正正堂堂,如入无人之境,气力不为敌夺,方能得莫可当锋之效,然后始得运力之妙也。芗斋先生曰:“运力外发,因其用之不同,运力可分为三种,曰虚中、实中、化中。”又曰:“应敌周旋,顺应来势,形变不测,全体齐动,敏捷异常。而力之为用,其变化不外刚柔方圆,斜面螺旋以及蓄力、弹力、惊力等等。”变化虽有不同,总要不外乎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耳。兹分述之于后:
             刚力直竖(刚者力方,便于转顿),如撞针然,浑身毛发直竖如戟,其力尖锐,出露体外,利于攻守。
             柔力短缩而力长(柔者力圆,便于抽提),灵活如弹簧然,毛发动荡,锐力内“含”。
             斜面力以偏击正,机灵异常,易于进攻。
             螺旋力,出于拧转,不论刚柔应接运用,乘隙而入,最易得力,有引导抛掷与缠绕拧拨之用。
             蓄力即全身气力,波涌于内,未荡发于外者。外刚而内柔,静以待动,转变利用,能生挺力及粘着、摄引之力,其妙在于虚灵守中,易于变化,故曰“虚中”。
             弹力又名挺力,如弹簧所发之力,此力生于振动,外柔而内刚,如棉裹铁,为被动反击之用,故曰“实中”。


            删除|10楼2004-03-31 18:42
            回复
              惊力运用,在于身体之稍端,其变化主动于腰,如蛇如龙,刚柔相济,而阴阳虚实互为根用,但查敌之千差万异,纵敌近我,旋绕而缠裹之,极其神速,故曰“化中”。
               拳学通于易理,操拳用力,不出乾坤,乾者力之一,坤者力之二,而仍一者也。圆出于乾,方出于坤,而坤浑于乾,则方绕于圆。知其方而圆,遇敌变化不一,动分静合,阴阳交错,运转乾坤,其道得矣。
               芗斋先生曰:“世之论拳者,有某拳生某拳,或某拳克某拳之说,似亦有理,但仍基于招法之讲求。若绳以拳理,当两手相接对击时,岂能有暇及此?若以目之所见,心再思之,然后出手制之,实不敢信其能也,况敌之来势,逐迭更变,安有以某拳生某拳、某拳克某拳之说,而能致胜者欤?此欺人、误人,谬误之甚者也。倘能习得争力,守中不失,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尚未敢说定能制人。如察来势再思应付,出手论招,操拳论套法者,真可谓之门外谈拳者也。”
               运力之妙,百出尽致,随机应变,方拟去而忽来,乍欲行而又止,阴阳刚柔,形体无方,意则一定而不易,故操拳不可好奇,但取适意,意则无过,久用而不疲,初学应知吃力,则力失中,不吃力,则力自足,此乃用功所进之火候也。
               芗斋先生曰:“全身力要浑无”,浑元力乃是争力,动静因而不同,不动时其力一贯,属之于静。动时大小关节无处不有上下、左右、前后,百般之二争力,属之于动。动静之力,又因其用之不同,而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力,实则仍一争力耳,兹分述五力于后:
               (1)金力:浑身之筋骨坚硬,心如铁石,运用时其力由虚中化为实中,有攻坚之能,其性属金,故曰:“金力”。所谓皮肉如棉,筋骨如钢意也。
               (2)木力:四体百骸处处皆有,若树木之曲直形,其力实中有动,其性属木,故曰:“木力。”
               (3)水力:身体之行动,如神龙行空,矫蛇游水,行无定踪,灵活随转,犹如水之流动,其力虚中,其性属水,故曰:“水力。”
              (4)火力:发手如炸弹之爆烈,忽动如火之烧身,猛烈异常,其力由虚中化为实中,而反归于虚中。动也甚速,其性属火,故曰:“火力。”
               (5)土力:完满敦厚沉实,意若山岳之重,无处不生锋芒,其力化中,具有虚实之妙用,其性属土,故曰:“土力。”
               芗斋先生曰:“古谱有云:动如水流,静似水止,身若虬龙,气若长虹,能得枢纽环中窍,自然动静互为根,而周身之气力,其中乎,其化乎,堪与天地一争,全身动用与天地应合,此力学之运用,加以精神之支配,对于拳理与实相,非得其三昧者,未易知也。”
               力之运用,阴阳虚实,开合刚柔,横竖等变化无穷。阴中藏阳,阳中含阴,阴阳有剥复变。动为静地,静为动机。动静有感通之妙。虚为实用,实为虚体,虚实有真幻之巧。不开怎合,不合怎开,开合有噬嗑之理。刚须寓柔,柔能克刚,刚柔有妒夫之化。横不离竖,竖不离横,横竖有相辅之功。更有长出短击,高低抑扬。左柔右刚,或梢节刚而中节柔;亦有时刚时柔,半刚半柔;复有柔退刚进,刚左而柔右;遇虚则柔,而刚随其后;适实则刚,而柔在其先;过刚易折,过柔不进;刚柔互用,随机应变,百出尽致,拟去忽来,欲行若止,虽形变而无方,意则一定而不易,运用之妙,不外归总于“重心不失,中线不断”为准。
               天生万物,各尽其性,各有其能,习拳取象,参其变化,以合形体之妙用。而操练之时,应注意其动作神情,得其神则得其动静之势,得其势,则得其力,妙其用。若专摹其动作形式,已失其真,则形非其形,便失取象之一意。语云:假道炼形,真道炼神,学者各自取法,运化之妙,不难得也(龙蹲,虎坐,鹰目,猿神,猫行,马奔,鸡腿,蛇身)。
               人身与空气互运,身体力运左旋,空气则反而右旋。身体有争力,所向殊方,人气则随之亦生变化;空气动则生力,无形无象,与体力应合为一,此之谓体生力。体外有力,回旋空际,盘绕如游丝,虚动如飞龙,实则腾空,去来无迹。习拳能体外生力,则势全意一,其力乃大。然能无中取势,空际用意,此不传之秘也。芗斋先生尝言:“操拳要和空气作争夺战,而使为一体。”共运力施意之妙,与游泳相似,善游者忘水,忘水者则神全,所以能泳也。


              删除|11楼2004-03-31 18:43
              回复
                第十五章 对手功夫
                 习拳练习对打,以求实搏功夫,是拳功中一部分也。练习时应辨虚套与真艺之不同。谚云:“到撕打时,忘了拳法。”此语说尽虚套花法之病,足证美观不实用,实用不美观。而拳法应用,须随意应敌,临致胜。对敌发力,要不早不迟,恰合时机,势势相乘而变化无穷,微妙莫测,方可谓之得了因字、应字功夫。可知花法转身跳打,你来我往,不独无益,抑且学熟害人误人,以其死套不堪实用。盖以其非由此应字因字而生之变化,不合时宜之动作也。
                 推究花法来源,想系因练习实用,而行对打所成之把戏也。对打一名为对手功夫,原系练习实搏。因先存有损伤之戒心,若心先失去实搏精神气力,即成了好看的花法勾当。观今之对手套数,可资证,由此看来,周旋华彩俨然戏局。拳术病在花法胜而正法昧,定无谬也。所以花法胜,而拳学对手功夫,教习之道迷,于今论拳尚虚套,而使真艺之难成,当以此为因也。
                 练习对手功夫,以备应用,须知其要点为比较二字;比较者,比较其真实功夫也。习时最好要如与真实相对搏撕打者为之,以免你强我弱,徒丢虚架,演成花法,以图人前美观之现象。至于应敌本事丝毫无得,反增若干害处,实无益也。
                 芗斋先生尝言:“作拳时意中如身之前后左右,均有敌人来与搏打。”又曰:“坐行进退,要与空气(假设之敌)争地位;习之既久若真对敌,则动不可当矣。”又曰:“闲居坐睡嬉戏,亦在练习。若习以定时或场所,岂得谓之真练习哉?”
                 芗斋先生论拳极重“中”字,尝言要守中,用中,保中线,守中神,不失中气,不失中力,不失中神,注意当中一点,敌我相搏,彼此应留意,此力对于自身,则要守着当中一点,以防敌力侵入。对于敌方,则要向着当中一点以收摧败之功。初习对手功夫,最好用当中一点来说明敌人,或体认中字奥妙之所在。能得当中一点之妙用,然后出手对敌;不可假眼目之端详,一动即有夺其心志之神气,如此焉有失和之理。语云:“不招不架,只是一下。”乃此理之申明。要知一下,亦即万一之谓也。
                 人身鼻居中央,其两侧形长只有七、八寸,交手时,拨转敌力,出此七、八寸,即不及我身。此乃动之果,言其动,则俗语所云:“妙在一寸间”之言耳。此语说尽操拳无须两手高舞。先哲有言曰:“不必远求尚美观,只在眼前寸间变。”又曰:“不论姿式好坏,只看进退虚实之大意。”意思是说动作不拘繁简,任意所之,得力为止,图好看者,未必有实用也。
                 习拳能学会打圈足矣,此说极精,习拳打圈,要知打大圈,不如打小圈。打小圈不如打不显形之小圈。打不显形之小圈,还不如全身齐动,全其神,全其气,全其力,此习拳求中用中之道也。
                 揉手为习称找中线之功夫,亦试习与人对敌之功夫也。切忌虚为招架,应着实推究。各求其空隙,遇有所乘,即行进击,不使失掉时机,作实功,不可以胜负为丑为乐,当思何以胜之,何以败之,勉而久试艺自精、胆自大,自无怯敌之虑。若虚为招架,徒具你来我往之形势。乃于已无利之事,何须习焉?语云:“对手功夫,不相等人,打不得。”此语正防人有畏怯之念,或自欺欺人之病。而不能有所获益也。明乎此,然后手之转圈,足之进退,腰之运转,方有所因有所为而得其效。身、手、步,运用方法,可以毕得,何旁求乎哉?
                 芗斋先生尝言:“挽转游身,如行空游水”是说明“活”字之功夫。使动静一体,因势生发,八面灵动,力匀交插相乘。向左不离右,向右而起于左,右无不宜,左无不有,上下四隅皆然,照顾周到,无顾此失彼之虑,此争力之运用也。争力者,乃得其环中以应无穷之实质也。
                 动无直出直入,是说明运力由曲处求其劲挺之状。更由直处,以取拳曲之意。曲直相因,其变化不露形迹,而力尤须内含。形曲力直,亦是说明此理,应善自体认,争力不难求得也。
                 练习对手功夫,要注重实搏,前已言之。交手时彼此进退,互相攻击,当知人之头部或两肋、前胸、小腹、心窝等处,一受拳击,重者能截断营卫,毙性命于顷刻,轻者或致伤其内部。要知攻击要害为应敌决战之动作,练习时慎勿行此致伤于人,至为切要者也。


                删除|12楼2004-03-31 18: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