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东林党人看重“公论”“民意”,但正如达第斯所言,其时“君主专制已达顶峰”。生祀或许就是一种非常明显的交换。
当两位唐代的官员托梦要求重建其庙宇时,潮州府推官郑良弼带头捐俸重修。方志记载说:“重建落成时,潮人以郑侯有功斯庙,为立生祠。……祠郑侯者,大都为作庙一事耳。”
同样,另一方志的《纪事》篇记载:“士民立生祠祀(高州知府孔)铺,纪其功为六事。”这类话语中的意味,令东林党人深感不安。
约在万历四十三年 ( 1615年),应惠安乡民之请,江西提学副使骆日升写作了一篇生祠记,在记录甚至支持平民百姓评判官员执政的同时,也表达了士人对此的不满。
当一场大洪水在一天之内将福建惠安所有的桥梁都冲毁的时候,知县陈淙反应迅速,他募集捐款和劳力,令诸生吴贞元等主持重建距县城二十余里的一座重要桥梁。竣工后,经常需要走过该桥的“父老子弟”都争相往观,称赞知县在重修桥梁的过程中没有过度烦劳百姓。他们说:“其拮据如此之勤,而利济人往来如此之大也,不可不祠于其地。”于是他们来请骆日升作文,勒石以为纪念。
骆氏非常认同东林士人的士绅标准,并把在惠安已致仕的官僚群体称为“吾党”。他描述了自己对陈氏的认知:年轻时,他就很欣赏陈氏的文章;后来,他又了解到陈氏的善政,这些都是士绅重点关注的,如“修学宫,新庙貌,较羔雉,礼耆硕,清浮淫”等。
当两位唐代的官员托梦要求重建其庙宇时,潮州府推官郑良弼带头捐俸重修。方志记载说:“重建落成时,潮人以郑侯有功斯庙,为立生祠。……祠郑侯者,大都为作庙一事耳。”
同样,另一方志的《纪事》篇记载:“士民立生祠祀(高州知府孔)铺,纪其功为六事。”这类话语中的意味,令东林党人深感不安。
约在万历四十三年 ( 1615年),应惠安乡民之请,江西提学副使骆日升写作了一篇生祠记,在记录甚至支持平民百姓评判官员执政的同时,也表达了士人对此的不满。
当一场大洪水在一天之内将福建惠安所有的桥梁都冲毁的时候,知县陈淙反应迅速,他募集捐款和劳力,令诸生吴贞元等主持重建距县城二十余里的一座重要桥梁。竣工后,经常需要走过该桥的“父老子弟”都争相往观,称赞知县在重修桥梁的过程中没有过度烦劳百姓。他们说:“其拮据如此之勤,而利济人往来如此之大也,不可不祠于其地。”于是他们来请骆日升作文,勒石以为纪念。
骆氏非常认同东林士人的士绅标准,并把在惠安已致仕的官僚群体称为“吾党”。他描述了自己对陈氏的认知:年轻时,他就很欣赏陈氏的文章;后来,他又了解到陈氏的善政,这些都是士绅重点关注的,如“修学宫,新庙貌,较羔雉,礼耆硕,清浮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