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吧 关注:1,409贴子:10,670

王勃赴交趾路线图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王勃出发地点未知。 但春天曾去桑泉(今山西临晋)向王少府辞行,应该也可能去别的地方挨个告别,正式南下开启旅程大概在秋天了。
假设他最后回到家乡,从绛州龙门出发,开始万里长征。根据他的诗文,以及唐代驿路,大致行程如下。
绛州龙门 --> 东都洛阳 --> 走隋唐大运河水路,经板渚, 汴州, 宋州, 宿州, 泗州, 盱眙, 楚州, 扬州, 江宁 --->长江---->鄱阳湖---> 洪州--> 走赣江水系, 经大庾岭,进入珠江水系至广州--->出伶仃洋渡南海,经琼州海峡,北部湾,到交州。
大庾岭为赣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
一路水路,对长途跋涉的人来说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当然中间也可以自由选择走一部分陆路。
江宁到洪州也可以经苏杭,衢州,到洪州,有部分陆路。(绿色线路)




IP属地:广东1楼2022-07-08 01:08回复
    八月作《秋日饯别序》,与杨学士饯别。杨不知何许人也。
    八月在楚州与崔使君饯别。崔司户等群公饯别。“嗟乎!此欢难再,殷勤北海之筵;相见何时,惆怅南溟之路。”南溟指南海。 《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
    在江宁吴少府宅与群公饯别《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
    “嗟乎!九江为别,帝里隔于云端;五岭方逾,交州在于天际。方严去舳,且对穷途;玉露下而苍山空,他乡悲而故人别。” 九江,五岭为诗人的想象,是前路要经过的地方。方严去舳,印证走水路,逆长江可至九江,穿鄱阳湖可到洪州。翻五岭到岭南。
    在吴越水上作《釆莲赋》
    九月在洪州滕王阁与群公饯别。《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亦名《滕王阁序》
    滕王阁序阎公翁婿的故事,我是一点都不信。这一路行来,都有饯别。很可能是当地官员,文化名流得知王勃路过洪州,略尽地主之谊,也在滕王阁设宴为王勃饯行。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07-08 09:58
    收起回复
      路线之论无法考证,姑且认同。但你之前的答复不免有所谬误。
      1、“家君作宰”,其中“宰”一词不过是官员的通称,并不能代表是否为一把手。附:“宰者,官也”。 ——《周礼·目录》。
      2、“童子”之论,即便你举了元稹文章“小子”的事例,你也无法以此证明“童子”可作谦称,一来“童子”一词的称谓有明确年龄界限且只有一义,那就是未成年。而“小子”一词则无明确年龄界限,且其含义之广,非仅限於年龄,《尚书》还有“台小子”,“予小子”又怎么解释?你喜欢类比说理,那我给你类比下你看合不合适,你在令尊面前可以自称小孩,那你能在令尊面前自称婴儿吗?当然,你可以自称宝宝,但古人不见得有这么矫情。二来,元稹的那篇祈雨文章的“小子”是针对神灵而非长者而言的,故应作平民理解。
      3、你的第六个论点,姑且认同。由《郊园即事》“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可以作鉴,但于此同时,这首诗也证实了你第三个论点心情时好时坏一说的无以立足,由其中“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之句可知,王勃有归隐之意是多年以来的心愿,而并非心情时好时坏的一时举措。
      4、“年十有四,时誉斯归”,你的第七个观点同样立不住脚,因为其十四岁除《滕王阁序》一文并无其余作品,《上刘右相书》是十五岁时写的,之后的诗赋碑颂更是在入蜀之后为多。
      5、《唐摭言》固不足以为据,那《新唐书》作为正史总该无虚构成分,借引王勃传,“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如果果真如你所言,为二十六岁的受邀之作,那说明其时已扬名天下,既然如此,又何来的“天才也”一说?既然已经以文才扬名天下,那能作出《滕王阁序》便丝毫不足为奇。难道阎公会糊涂道认为其《滕王阁序》比其之前的《春思赋》、《七夕赋》、《采莲赋》、《益州夫子庙碑》、《乾元殿颂》、《九成宫颂》、《拜南郊颂》更见水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07-10 03:57
      收起回复
        王勃几篇饯别序,时间地点都契合,文风相似,“穷途”贯穿始终,尤其是“家君作宰,路出名区”句,基本可以确认这几篇文章是同一年所写,即上元二年秋。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07-10 11:02
        收起回复
          王勃的情绪确有波动,但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已明志,决心洗刷前耻,重振家声。这也是他上百里昌言的目的。
          “呜呼!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所以迟回忍耻而已者,徒以虚死不如立节,苟殒不如成名,悔过傥存於已,为仁不假於物。是以孟明不屑三奔之诮而罢匡秦之心,冯异不耻一败之失而摧辅汉之气,故其志卒行也,其功卒就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此勃所以怀既往而不咎,指将来而骏奔,割万恨於生涯,进一篑於平地者。”
          “然勃尝闻之《大易》曰:「人之所助者信也,天之所助者顺也。是以君子不以否屈而易方,故屈而终泰。忠臣不以困穷而丧志,故穷而必亨。」”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2-07-10 11:22
          回复
            关于《滕王阁序》,现在被推举为第一骈文,当然也是实至名归。但在当时,甚至有唐一代,并没有这个地位,《滕王阁序》属于王勃的基操,犹如把西施放在一众美女之中,不是显得特别出众,所以杨炯为王勃作序时甚至于都不曾提及。 初唐以后,文风一变,初唐四杰被忽视了,其影响不如同时期的沈宋杜。 《滕王阁序》出名可能还是靠《唐摭言》,有故事才能吸引人,故事越离奇越好卖,反转越多越出人意料点赞越多,就像当今的自媒体。樵夫牧叟不根之言,往往流传最广最速,《滕王阁序》故事如今妇孺皆知,却也因此而失去了本来面目。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2-07-10 13:32
            回复
              关于童子,详细说一下我的理解。童子,小子其实意思差不多,都是自谦。一个亲一点,一个卑一点。在“天地君亲师”前都可以用,不管是否成年。元稹面对神灵,称小子并不感到不妥。同样,王勃对于“家君”,自称童子更是自然不过。整句话连起来,“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盛饯。”我并不觉得有任何不妥。不能单拿童子一词出来分析,要看整体语境。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2-07-11 20:31
              回复
                年十有四,时誉斯归。王勃的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少,但是散佚的更多,拿《滕王阁序》去填十四岁的空,显然是不能让人信服的。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07-11 20:41
                回复
                  童子何知,其实是有出处的。《左氏春秋》中, 范文子对范匄的话。“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意思你小孩子家懂什么,大臣范匄当然不是小孩子,这里是轻侮之语。
                  王勃这里用为自谦。意思是:我小孩子什么都不懂。
                  甲午晦,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匄趋进,曰:“塞井夷灶,陈于军中,而疏行首。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佻,固磊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王卒以旧;郑陈而不并不整;蛮军而不陈;陈不违晦;在陈而加嚣。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


                  IP属地:广东13楼2022-07-11 22:28
                  收起回复
                    《奉和莘老》
                    秦观
                    童子何知幸最深,父班籍湜奉登临。
                    挟经屡造芝兰室,挥麈常聆金玉音。
                    黄卷香焚春晼晚,绛纱人散夜萧森。
                    明朝只恐丝纶下,回首青云万里心。
                    秦观写这首诗的时候,应该也不是小孩子了。 莘老和苏轼也有往来。
                    《将之湖州戏赠莘老》
                    苏轼
                    余杭自是山水窟,仄闻吴兴更清绝。
                    湖中桔林新著霜,溪上苕花正浮雪。
                    顾渚茶牙白于齿,梅溪木瓜红胜颊。
                    吴儿鲙缕薄欲飞,未去先说馋涎垂。
                    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
                    鬓丝只好封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


                    IP属地:广东14楼2022-07-11 23:16
                    回复
                      范匄非童子,
                      杨修岂小儿。
                      童子,如果是说别人,有轻侮之意,如果说自己则是谦词。
                      杨修小儿的典故,出自黄祖与狂士祢衡的对话。黄祖问许昌有何人物,祢衡答:“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余皆碌碌,莫足数也。”祢衡二十多岁,实际上孔融和杨修都比他年长。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22-07-12 08:39
                      回复
                        关于《滕王阁序》创作时间,其实王勃作品本身已经提供了很多线索,足够读者作出判断。 作品本身才是最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五代时的《唐摭言》毕竟过去二百多年,其收集的故事也不知道是第几手的了。宋人编的《新唐书》王勃传照搬《唐摭言》的故事,明朝的冯梦龙又添加马当神风,千金一字的细节。故事越来越精彩,可是去真相也越来越远了。如果执着于后人的故事,反而会被牵着鼻子走。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2-07-12 20:24
                        收起回复
                          我的观点很明确,唐摭言上的滕王阁序的故事是因文附会出来的,一点也不可信。实际上是洪州当地官员文化名流为王勃设宴饯行。王勃是宴会的主角,就像王勃在楚州,在江宁一样。不同的是,洪州是个大地方,宴会的地方更高大上,嘉宾级别也要高一点。相同的是,文化人的交流自然免不了吟诗作赋以记其事,都推王勃作序。王勃是当时的四大才子之首,也是众望所归。从滕王阁序中,可以看出王勃写了四韵诗抛砖引玉,带了个头,与会诸公后续也有写诗作文的。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22-08-03 13:17
                          收起回复
                            王勃长途旅行也需要休整,补充给养。很有可能还需要倒换关文,同时拜谒地方长官,递上自己的名刺。(唐代有严格的“过所”制度,关隘渡口都需要查验)。所以说王勃行踪无定是不存在的。王勃名气是比较大的,只要一个有心人登高一呼,这些官员平时就三天一小过,五天一大会的,宴请王勃, 既尽了地主之谊,还能曲水流觞,效仿兰亭故事,岂不美哉?


                            IP属地:广东20楼2022-08-12 15:40
                            回复
                              《滕王阁序》记录了一场高端胜饯。所谓饯,就是送别的饭局,而不是什么重修滕王阁的聚会。“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从这句可以知道被送别之人正是王勃。文中也有提到兰亭,所以基本上聚会和兰亭故事差不多,是文人雅士间的交流。至于什么父亲被贬,自己有政治污点之类的会被别人排斥,那完全是想多了。古代官员有几个是一帆风顺的,大多是颠沛流离,四处宦游。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22-08-12 21:45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