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里,我总觉得自己仍属于一个共同体。曾经的学生生涯中,以“我们”开头的句式也用过不少。而某日,我突然听闻有人说,“我们”可能并不存在——
比如一个学校,两三千的人,大部分是学生,少部分是老师、校领导。学生的心思很简单,就是把成绩弄上去,而校领导和老师则希望学生们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考出高分,最好还有不错的综合素质。
这个里面,学生的目标虽然说起来是相同,但细想则不然——张三是为了让张三的成绩好,李四是为了让李四考高分,并不真的存在一个清醒的学生,会把“把我们班的成绩搞好”作为上学的最终目的的。老师和校领导上班也各有其现实目的,只是因为为了实现那些目的,他们都需要维持、经营好学校,而用心对待学生也能让他们在工作时感到幸福、快乐(不那么无趣、煎熬),所以他们才看起来做着同一件事,向着同一个目标。
那么细细展开,似乎偌大一个学校,并没有什么天然的“我们”。更多的,还是“求异存同”,只在短期内可能出现“共同目标”。于是我想问,是否是思考角度出了问题?难道一直以来的“我们”都只是一场骗局,每个人在“前行方向”这个层面,其实都是原子化的?
我不大相信,于是继续找别的角度来想。
比如一个学校,两三千的人,大部分是学生,少部分是老师、校领导。学生的心思很简单,就是把成绩弄上去,而校领导和老师则希望学生们在安全、健康的前提下,考出高分,最好还有不错的综合素质。
这个里面,学生的目标虽然说起来是相同,但细想则不然——张三是为了让张三的成绩好,李四是为了让李四考高分,并不真的存在一个清醒的学生,会把“把我们班的成绩搞好”作为上学的最终目的的。老师和校领导上班也各有其现实目的,只是因为为了实现那些目的,他们都需要维持、经营好学校,而用心对待学生也能让他们在工作时感到幸福、快乐(不那么无趣、煎熬),所以他们才看起来做着同一件事,向着同一个目标。
那么细细展开,似乎偌大一个学校,并没有什么天然的“我们”。更多的,还是“求异存同”,只在短期内可能出现“共同目标”。于是我想问,是否是思考角度出了问题?难道一直以来的“我们”都只是一场骗局,每个人在“前行方向”这个层面,其实都是原子化的?
我不大相信,于是继续找别的角度来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