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yok吧 关注:5贴子:127
  • 0回复贴,共1

中国教育的六大软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教育的六大软肋
(作者 樊政)
1.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在校大学生最多的国家。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从1998年的628万增加到现在的1400万,已经位居世界第一。
      仅仅的7年时间在校大学生数量猛增到了原来的223%。仅仅的7年时间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由不到美国的40%,一下子超过了美国。
      表面看上去,这是一次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是大好事。可是,我们的教学硬件、师资水平、学生管理有没有在短短的七年之内增长了123%呢?
我们高校培养的毕业生质量有没有下降的问题?
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有没有在短短的七年之内增长了123%?
国内的高中每年为高校培养的合格生源在短短的七年之内增长了123%?
特别在一些教学和生源质量相对较差的高校,在不合格的教学环境中,很多原本考不上大学的大学生聚集在一起。这样的成长过程令人堪忧。仔细观察一下这样的高校,学生们每天都在做什么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
在重点大学也一样,持续的扩招,带来生源质量、师资平均水平的持续的下降。
我不反对高校扩招,但是扩招速度远远超出高校的正常发展速度,那就是误人子弟、误民族未来了。
美国的在校大学生数量已经不是世界第一了。可是美国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平均每年有4名获得诺贝尔奖,9名成为世界各国的首脑,1039名获得世界各领域的顶级奖项。
中国和美国的最大差异已经不再是科技、工业、经济体制,甚至文化的发展也在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在日益缩小。
就我个人的认识,21世纪初综合中美各个领域,差异最大的部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21世纪中美其他领域的很多差异都将由此产生。
      
2.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教育第一。
        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安排,2007年1月起,四六级考试将不再接受非在校生报名。英语四、六级考试几乎快要被作弊现象毁了。为什么会这样,大学生本应该是最具社会责任感、最具理想主义和道德意识的社会群体。
        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传统本来既有着桀骜不驯、刚正不阿、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骨,又有着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事实上,有与升学考试的压力,应试教育在教育中占据了不可撼动的首要地位。在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家长、学校的德育教育意识淡漠。德育教育被功利主义熏陶所取代。
我曾经在中央教育卫视播放的一次观摩课上,看到一位著名高中的教师这样教育他的学生:“同学们一定要自己答题,不要偷看其他人怎样答的。高考考场是做不了蔽的。你现在这样是自欺欺人。”这位老师在中央教育卫视的直播镜头前,不去批评同学作弊是很不道德的行为,是一种有损人的行为。而是采用了一种极端功利主义的逻辑教育学生。他能居然如此理直气壮,并不是这位老师的个人问题。原因很简单,现在的高中生,一切的原则标准就是能不能有利于高考的成绩的提高。这位老师也只能采取这样的教育方法。这也就难怪,大学考场上的不正常现象了。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家长、学校的德育教育被功利主义熏陶所取代。这种现象所产生的后果,很可能需要全民族用几代人的时间去弥补。

3. 尊师重教,“教师节”已成为我国最受重视的行业节日。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保证由她的一流人才去从事教育。
以前有一部非常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新星》,里面有一个乡长,许诺要提拔一个女教师做售货员。现在看起来觉得滑稽,但却映射出了当时的现实。在一个商品短缺的年代,售货员手中自然握有一定的权力,自然要比教师尊贵。而当我们想要提高老师的地位时,不从根本入手,只是从道德层面上提一些口号,不仅使我们看到了语言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严重悖离,更重要的是伤害了教育。
没有一流的待遇,不可能吸引来一流的人才。教育队伍待遇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没有体现出应有的吸引力。



1楼2006-01-20 20: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