佬网童吧 关注:5贴子:1,665
  • 13回复贴,共1

沧浪诗词学院绝句班第七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沧浪诗词学院绝句班第七讲
各位学友们,大家晚上好。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有三:
一、立意
二、意境意象
三、绝句分类第一种——重字法
一、立意
意是一首诗的灵魂,《刘贡甫诗话》里说:“诗以意为主,文词次之;意深义高,虽文词平易,自是奇作”。
王夫之说:“夫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无论诗作吟何内容,只要在立意上有独特的意义,就会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石灰作为一种物体,其本身不具备诗意,就像大路上的灰尘一样普通,可是于谦赋它一种精神:“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使得石灰的形象大放光彩,所谓微言大义,即此也。
诗的立意,主要体现在三个字上,即:真、新、深。
1、所谓“真”,即是真情实感,一定要写自己熟悉的、了解的东西,这样才能做到有自己真实的感受,这是必须的,也是最容易入手的。
例如李白的诗: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从语言的角度看,其实这首诗就是大白话,语言上几无雕饰,但却成了千古名诗,就是因为这首诗是李白的切身感受,汪伦对李白的盛情令李白非常感动,这首诗表达的感情情真意切,所以能打动人。
例如当代诗人写解放军抗洪:“君看千里江堤上,一个军人一座山”,千里江堤,这本身就是夸张,军人如山,也是夸张,但又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的,因为有了解放军,人民心里就有了安全感,形容军人如山就是这种安全感的体现,所以虽然是夸张,但又是真实感受。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07-11 19:47回复
    2、所谓“新”, 就是要出新,就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意是独特的,是别人没有过的。姜白石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
    同一件事物,从不同侧面去观察,去思考,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写与别人不同的意,才能出新,才能不落俗套。
    同样写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写的是梅的品格,高洁孤傲,以梅抒志;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写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样写夕阳,李商隐写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种悲观慨叹之情;朱自清写的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是对李商隐的批判;毛泽东写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描绘了豪迈、瑰丽的画卷,令人为之向往、动容。
    新,就是要立新除旧,就是有新思想、新视角,这样的诗才会令人为之耳目一新,才有生命力。这就要求作者有独特的想象力。
    比如:一到端午就哭屈原,年年端午年年哭,毫无新意可言。就好像祥林嫂逢人便说“我真傻”,令读者生厌,这样的作品写出来都不如不写。用不着去模仿别人,失去自我。毕竟诗词是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的抒发,只要用心去写,就可以了。
    3、所谓“深”,就是要深刻,要曲折含蓄,要令人回味。中国文人是含蓄的,文化艺术讲究的是有回味,有想象,如音绕梁,让人细品,越品越有味道。诗也应具有这样的特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写的是征人戍边的情形,但却透过诗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有为将军的渴望,颇有一种“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全诗时空转换,既有历史长河的久远,也有“万里”空间的辽阔,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
    又如今人郭定乾写的《插秧》:
    白水汪汪万顷田,一田好作一诗笺。
    疏疏写下千行绿,如此文章最值钱。
    这里作者把田比作诗笺,把插秧比作写文章,最后一句感叹:“如此文章最值钱”。为何这个“文章最值钱”呢?读者可以通过对全诗理解,进行想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丰收,民富国强,焉能不值钱?这种深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强大生命力的。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22-07-11 19:47
    回复
      二、意境意象
      我们喜欢古典诗词的朋友都会经常说起或者听人说起这两个词,一个叫“意象”,一个叫“意境”。
      先说一下“意象”的概念,如果细究,这个“意象”二字还真的不好解释,查阅汉典,竟然有七八种解释。
      笼统点说: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从诗学的角度讲,就是诗人内心的情志和外在景物的融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艺术具象。
      再白点的话说,意象是指实在的景物,但不是冷冰冰的呆板景物陈列,而是被诗人用来进行艺术构思的一个元素。
      “意象”这个词,从绘画的角度来理解一下,我们画了座山,我们又画了条河,我们再画了河上一条小船,同时,我们还可能会再画上岸柳,画上蓝天和白云。这每一样景物都可以称之为“意象”,把这不同的意象经过艺术处理组合起来,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山脚下流淌着河流,河上行驶着一条船,河岸上柳枝轻摆,透过柳梢,我们又看到了那一朵朵的白云。这样完整的画面,就是由不同的 “意象”组合而成的,而这画面则形成了一个境象(境),这个境象又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美好的遐想或感触(意),这境和意融而合一,我们叫它什么?我们就叫它“意境”。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对意象进行艺术处理后才能构成意境。例如:山、水、树、船、云等景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你把船给画到树上去了,合适不?乱来的,强凑的不叫艺术,当然也就没什么“意境”可言了。所以,我们又可以给出了“意境”这个词的概念解释。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上看,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
      意——是诗人的主观情意
      境——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活动。
      意境——就是这二者的浑然相契。意象是比较实在的具象,而意境则是一种虚的感念上的抽象了。
      我们来看这首大家都熟悉的《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看看这前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发现了吧,这几句完全是用名词构成的。一句三个名词,三句九个名词,一个动词都没有用,完全是一个名词的组合,也就是一种纯景色的排布。这“枯藤”啊,“老树”啊,“瘦马”啊等等就是一个个“意象”。
      “意象”的合理而艺术的组合,自然就构成了一种“意境”
      “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鸦”的“昏”字又点出了时间背景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这分明是一幅闲适清居图,给人感到幽雅闲致,深秋僻野的景致。
      “古道西风瘦马”,则写出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使村野图之僻静又增加一份荒凉之感。意境到这已经开始出来了。
      我们前面用做画来说明了一下意象以及意境的概念,但是,我们学习写作及欣赏古典诗词,不是绘画,我们写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现出一种意境,这是我们写诗的目的所在。有没有意境,以及意境的深与浅,是判断我们的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07-11 19:48
      回复
        (一)诗词作品的意境是如何生成的呢?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触景生情。这种意境产生的方式很常见。先见到景物,因景物而触及心思,进而思绪萦怀。借着外物的描写,再把自己内心的情志表达出来,以达到意与境的融合。
        我们这里还用以前用过的一个例子,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前面几句写的什么,写一个少妇本来悠闲自在的情景,又是化装啊,又是上翠楼,这很平常啊。但是,当她登楼而望“忽见陌头杨柳色”,忽然就触景生情了,想起了去年送丈夫去赶考时的情景。大好春光里只有自己一人孤单的欣赏,真后悔当初逼着丈夫去考什么秀才举人的功名啊 ——悔教夫婿觅封侯。本来无事,因景而触引起的情思,进而就构成了这种意境上的情致。
        这样的写法,触景生情,也叫“意境随生”。
        我们写作时,一般也常采取这样的写法,先写景色如何如何,然后由景色引升到自己的情绪反应,或者感叹,或者欣喜,或者展开想象,或者追忆什么这一类的思想活动。这种意境生成的方式,很好理解,也常被我们采用。
        2、借景生情。也叫做移情入境。就是诗人自己本已有一定的主观上的情感,当他触遇到外物之时,就把这情感贯注到这外物之中。让景物具有了感情的色彩,也相当与修辞上的那拟种人化。
        比如杜牧写的一首七绝《赠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看这后两句,作者把情感贯注到了蜡烛之上了。那么,蜡烛就成了情感的代言人。蜡烛流淌的红泪,替主人哭呢?借景物而生情,让景物替自己去说去做去喜怒哀乐,也是一种含蓄的写作手法。
        3、即景见意。这样的写法,是只写景色不写情。把自己的情感藏而不露,写出来让别人猜去吧。把要表达的意境藏匿起来,用景色说话,用景色启发读者,让读者自己去觉悟这种意境。
        最典型的例子是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里字面上写什么心绪活动了吗?字面上纯是写景色啊,四句皆景。作者把这景色描写的有如镜头远近的推拉和切换,各样的景物,有声的,飞的,静的,静而欲动的,都一一给呈现在了自己的草堂周围。这样多姿多彩和谐生动的画面描写,会给人什么印象?好美啊,大自然真好,祖国的山河真好,活着真好。这种情感的抒发不用任何情感上的字眼,只是铺陈景色,用景物说话。
        4、意境互生。也就是意中含景,景中有意,和谐互生,相契相谐。也就是所说的那种天人合一。这是一种写作的高境界,其实就是一种意和景的天然混合。这种意境,境界比较自然通达。
        我们来看一下王之涣的《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我们注意一下这里的几个意象,“怨杨柳”,其实是指着羌笛所吹的曲调是《折杨柳》,这应该是一支忧伤的曲子。
        “羌笛”是乐器,“杨柳”是曲子,“春风”又是“杨柳”引申出来的意象。“羌笛何须怨杨柳”不写人而有人,写景物也同时写了情。
        “春风不度玉门关”也是写景即喻情。再看这诗里意象的排列:
        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
        其实,意境的生成,方式方法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需要一种“精心”。先注意意象选取的合理性。这种合理,要合的是诗理。诗里的境是造出来的设计出来的,是生活原型的提炼,提炼选取后才称之为意象。不一定要一定去写实,也不适合写的过于细致。
        意象的选用是为了形成意境。这种合理性要求其实很严,包括不要重复意象,写了云,你就尽量不要再去写什么烟和雾了。写了夕阳就不要再来个落日了。
        意象的构造,也关系到炼字,比如我们前面举例的《天净沙•秋思》,枯、老、昏、古、西、瘦等这类修饰的词儿,会渲染或定性我们所选取的意象,也会形成一种意脉而使诗之脉络具有内在的筋骨。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07-11 19:48
        回复

          (二)诗歌创造意境的过程,就是对所反映的对象素材加以取舍的过程。这种过程,是我们在创作中必须掌握的。主要有:
          1、以少总多。诗歌所要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不能把生活中的所有现象都罗列进诗中,所以需要有一个选取、删简的过程。
          李东阳题的《墨竹》诗中说:
          莫将画竹论难易,刚道繁难简更难。
          君看萧萧只数叶,满堂风雨不胜寒。
          他所说的画法与诗法相通,都要讲究简洁,尤其是绝句,更要简洁。画竹不是把所有的竹叶都画出来,而是只简要地画上几片竹叶,疏朗自然,却能使人从中体会出竹子萧萧作响,满堂风雨的韵味。
          2、以小见大。以小景传达大景大情,以小事写大内容,以小物写大主题。通过典型和象征,借助于人们的生活体验,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
          如杜牧的诗《赤壁》:
          折戳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乔只是两个美女,但她们却代表着东吴政权的尊严,两个妇女如果被俘,这在战争中实在是小事,但在这里却意味着东吴政权的灭亡。这种小中见大的手法,是我们在诗中经常使用的。
          3、即物寓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
          如苏轼的《花影》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诗中对花影描写得很形象,而其真正的用意,却是历来小人得志,挥之不去,却之又来。
          又如曾巩的《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诗中说是严冬刚刚过,柳条还没有变黄,可是它却凭春风一吹,马上就猖狂起来。这里诗人以柳作比,描画出一些善于逢迎拍、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诗中有鄙视、嘲弄、劝喻、警告,这才是作者“咏柳”的真实目的和寓意所在。
          4、虚实相生。虚是主观思想感情,实是客观景物形象。诗中如果只有虚,就会抽象说教,没有诗味;如果只有实,就会现象罗列,没有生气、情趣。古人云:“虚者枯,实在塞”,所以要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闲情》:
          半世多风雨,前尘老姓名。
          云中千岭暮,江上一苇轻。
          前两句是写虚,感叹半世的风风雨雨,连姓名也感觉经历了苍桑。后两句写实,写千岭暮,写江上苇,其实是写闲情。这是前虚后实的写法。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2-07-11 19:48
          回复

            下面是今天的重头戏,介绍绝句56法分类第一种——重字法
            绝句中有时字、词的重复,可以起到反复强调以加强语气的效果。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表示诗意的递进而故意重复,则是完全必要的。
            今天我们将针对56法来详细讲解,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帮助和启发。
            首先,我们将56法大致地进行分类,今天所讲的就是绝句分类第一种——重字法。
            第1至第5法,都是重字法,要求在七绝的四句中,必须在至少两句中有重复的字词(有时甚至四句都要有重字)。
            下面按分类具体技法例子来说明:
            第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若即若离,以转捩要害,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吸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的《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昼夜忆咸阳。
            无故更渡桑乾水,却看并州是家乡。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回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振心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2-07-11 19:49
            回复
              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例如宋王安石的《游钟山》
              整天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的《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废除闲线人,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舟中二绝》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下去无愁。
              第3法: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海角不见家。
              已爱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来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07-11 19:49
              回复
                第4法: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洁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淌,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
                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拟,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往年”、“本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动坐》
                往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迈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2-07-11 19:49
                回复
                  宋李遘《送春呈袁祖州》
                  去年春绝在宜春,醉送春风泪满巾。
                  今日春归倍惆怅,相逢不是去年人。
                  我们对每首诗不做详细的赏析,大家都是有诗词基础的,自己去理解即可。只是让大家特别留意涂红字的位置,这样可以更好的领会重字法。
                  而重字法则强制我们必须在各句间重复用词,(特别是在第3第4句的重复,把思路强拉回来)
                  这样,就达到了紧紧围绕诗的主题而不跑偏,达到主题明确、立意清晰、前后呼应、整体章法完整。
                  也就是常说的“铺垫、转、破题”以及冯振心说的“三四句必紧接,而与一二句不即不离”。
                  今晚的课就上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写七绝一首,题目自拟。
                  仿照第1法、第3法、第5法,要注明仿的是第几法。
                  要求:围绕主题选景,首句扣题,尾句呼应起承句。至少做到“形不散”。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9楼2022-07-11 19:49
                  回复
                    2、所谓“新”, 就是要出新,就是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意是独特的,是别人没有过的。姜白石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诗便不俗”。
                    同一件事物,从不同侧面去观察,去思考,所得到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写与别人不同的意,才能出新,才能不落俗套。
                    同样写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写的是梅的品格,高洁孤傲,以梅抒志;而“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写的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同样写夕阳,李商隐写的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种悲观慨叹之情;朱自清写的是“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是对李商隐的批判;毛泽东写的是“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描绘了豪迈、瑰丽的画卷,令人为之向往、动容。
                    新,就是要立新除旧,就是有新思想、新视角,这样的诗才会令人为之耳目一新,才有生命力。这就要求作者有独特的想象力。
                    比如:一到端午就哭屈原,年年端午年年哭,毫无新意可言。就好像祥林嫂逢人便说“我真傻”,令读者生厌,这样的作品写出来都不如不写。用不着去模仿别人,失去自我。毕竟诗词是作者自己真实的情感的抒发,只要用心去写,就可以了。
                    3、所谓“深”,就是要深刻,要曲折含蓄,要令人回味。中国文人是含蓄的,文化艺术讲究的是有回味,有想象,如音绕梁,让人细品,越品越有味道。诗也应具有这样的特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的这首《出塞》写的是征人戍边的情形,但却透过诗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有为将军的渴望,颇有一种“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感慨,全诗时空转换,既有历史长河的久远,也有“万里”空间的辽阔,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
                    又如今人郭定乾写的《插秧》:
                    白水汪汪万顷田,一田好作一诗笺。
                    疏疏写下千行绿,如此文章最值钱。
                    这里作者把田比作诗笺,把插秧比作写文章,最后一句感叹:“如此文章最值钱”。为何这个“文章最值钱”呢?读者可以通过对全诗理解,进行想象,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农业丰收,民富国强,焉能不值钱?这种深刻,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与强大生命力的。二、意境意象
                    我们喜欢古典诗词的朋友都会经常说起或者听人说起这两个词,一个叫“意象”,一个叫“意境”。
                    先说一下“意象”的概念,如果细究,这个“意象”二字还真的不好解释,查阅汉典,竟然有七八种解释。
                    笼统点说: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从诗学的角度讲,就是诗人内心的情志和外在景物的融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艺术具象。
                    再白点的话说,意象是指实在的景物,但不是冷冰冰的呆板景物陈列,而是被诗人用来进行艺术构思的一个元素。
                    “意象”这个词,从绘画的角度来理解一下,我们画了座山,我们又画了条河,我们再画了河上一条小船,同时,我们还可能会再画上岸柳,画上蓝天和白云。这每一样景物都可以称之为“意象”,把这不同的意象经过艺术处理组合起来,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山脚下流淌着河流,河上行驶着一条船,河岸上柳枝轻摆,透过柳梢,我们又看到了那一朵朵的白云。这样完整的画面,就是由不同的 “意象”组合而成的,而这画面则形成了一个境象(境),这个境象又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美好的遐想或感触(意),这境和意融而合一,我们叫它什么?我们就叫它“意境”。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对意象进行艺术处理后才能构成意境。例如:山、水、树、船、云等景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你把船给画到树上去了,合适不?乱来的,强凑的不叫艺术,当然也就没什么“意境”可言了。所以,我们又可以给出了“意境”这个词的概念解释。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上看,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
                    意——是诗人的主观情意
                    境——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活动。
                    意境——就是这二者的浑然相契。意象是比较实在的具象,而意境则是一种虚的感念上的抽象了。
                    我们来看这首大家都熟悉的《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看看这前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发现了吧,这几句完全是用名词构成的。一句三个名词,三句九个名词,一个动词都没有用,完全是一个名词的组合,也就是一种纯景色的排布。这“枯藤”啊,“老树”啊,“瘦马”啊等等就是一个个“意象”。
                    “意象”的合理而艺术的组合,自然就构成了一种“意境”
                    “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鸦”的“昏”字又点出了时间背景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这分明是一幅闲适清居图,给人感到幽雅闲致,深秋僻野的景致。
                    “古道西风瘦马”,则写出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使村野图之僻静又增加一份荒凉之感。意境到这已经开始出来了。
                    我们前面用做画来说明了一下意象以及意境的概念,但是,我们学习写作及欣赏古典诗词,不是绘画,我们写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现出一种意境,这是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2-07-11 20:06
                    回复
                      二、意境意象
                      我们喜欢古典诗词的朋友都会经常说起或者听人说起这两个词,一个叫“意象”,一个叫“意境”。
                      先说一下“意象”的概念,如果细究,这个“意象”二字还真的不好解释,查阅汉典,竟然有七八种解释。
                      笼统点说: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从诗学的角度讲,就是诗人内心的情志和外在景物的融合在一起所构成的艺术具象。
                      再白点的话说,意象是指实在的景物,但不是冷冰冰的呆板景物陈列,而是被诗人用来进行艺术构思的一个元素。
                      “意象”这个词,从绘画的角度来理解一下,我们画了座山,我们又画了条河,我们再画了河上一条小船,同时,我们还可能会再画上岸柳,画上蓝天和白云。这每一样景物都可以称之为“意象”,把这不同的意象经过艺术处理组合起来,我们就看到了一幅完整的画面。
                      山脚下流淌着河流,河上行驶着一条船,河岸上柳枝轻摆,透过柳梢,我们又看到了那一朵朵的白云。这样完整的画面,就是由不同的 “意象”组合而成的,而这画面则形成了一个境象(境),这个境象又使我们产生了一种美好的遐想或感触(意),这境和意融而合一,我们叫它什么?我们就叫它“意境”。
                      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对意象进行艺术处理后才能构成意境。例如:山、水、树、船、云等景物都有其自然的规律,你把船给画到树上去了,合适不?乱来的,强凑的不叫艺术,当然也就没什么“意境”可言了。所以,我们又可以给出了“意境”这个词的概念解释。
                      从诗歌创作的角度上看,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方面:
                      意——是诗人的主观情意
                      境——是客观的自然和社会活动。
                      意境——就是这二者的浑然相契。意象是比较实在的具象,而意境则是一种虚的感念上的抽象了。
                      我们来看这首大家都熟悉的《天净沙•秋思》(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看看这前三句: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发现了吧,这几句完全是用名词构成的。一句三个名词,三句九个名词,一个动词都没有用,完全是一个名词的组合,也就是一种纯景色的排布。这“枯藤”啊,“老树”啊,“瘦马”啊等等就是一个个“意象”。
                      “意象”的合理而艺术的组合,自然就构成了一种“意境”
                      “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鸦”的“昏”字又点出了时间背景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这分明是一幅闲适清居图,给人感到幽雅闲致,深秋僻野的景致。
                      “古道西风瘦马”,则写出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使村野图之僻静又增加一份荒凉之感。意境到这已经开始出来了。
                      我们前面用做画来说明了一下意象以及意境的概念,但是,我们学习写作及欣赏古典诗词,不是绘画,我们写诗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表现出一种意境,这是我们写诗的目的所在。有没有意境,以及意境的深与浅,是判断我们的作品质量的重要标准。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22-07-11 20:06
                      回复

                        下面是今天的重头戏,介绍绝句56法分类第一种——重字法
                        绝句中有时字、词的重复,可以起到反复强调以加强语气的效果。在某些情况下为了表示诗意的递进而故意重复,则是完全必要的。
                        今天我们将针对56法来详细讲解,希望能对大家有一点帮助和启发。
                        首先,我们将56法大致地进行分类,今天所讲的就是绝句分类第一种——重字法。
                        第1至第5法,都是重字法,要求在七绝的四句中,必须在至少两句中有重复的字词(有时甚至四句都要有重字)。
                        下面按分类具体技法例子来说明:
                        第1法
                        四句旋转而下,第四句有一二字与第一、二句相复者,而句首并多用“却”字。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若即若离,以转捩要害,全在第三句也。惟此类,则第四句必与第一、二句吸应极紧,盖四句一气转下者也。
                        如唐贾岛的《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昼夜忆咸阳。
                        无故更渡桑乾水,却看并州是家乡。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回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凡绝句,三四句必紧接,而与第一、二句却多不即不离,以转捩关键,全在第三句也”。这句话可以视作冯振心先生所归纳提炼的七言绝句具体作法的总纲。以下诸种作法,绝大多数都关涉到第三句,幸读者识焉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2-07-11 20:06
                        回复
                          第2法
                          或四句,或三句,与第一、二句俱有相复之字,而与前一法稍异。
                          例如宋王安石的《游钟山》
                          整天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
                          山花落尽山长在,山水空流山自闲。
                          明僧德祥的《爱闲》
                          一生心事只求闲,求得闲来鬓已斑。
                          更欲废除闲线人,要听流水要看山。
                          清江《舟中二绝》
                          浮生已是一孤舟,更被孤舟载出游。
                          却羡舟人挟妻子,家于舟下去无愁。
                          第3法:
                          第三、四两句,轱辘而下,故第四句必有一二字与第三句相复,而又用“还”、“又”等字以紧系之,而第三句或先用“已”字以启其意。
                          如宋李遘《绝句》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海角不见家。
                          已爱碧山相掩映,碧山还被暮云遮。
                          明姚汝循《来雁峰》
                          回雁峰头望帝京,寒云黯黯不胜情。
                          贾生已道长沙远,今过长沙又几程。
                          欧阳永叔词云:“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青山外”,亦此句法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2-07-11 20:07
                          回复
                            第4法:
                            与前一法同,故三四两句必有复字。特前一法为尤整洁耳。
                            如唐李益《度破讷沙》
                            眼见风来沙旋转,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外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
                            明黄荣《牡牛图》
                            江草青青江水淌,卧吹孤笛弄清秋。
                            放牛莫放南山下,昨日南山虎食牛。
                            第5法
                            首二句与末二句作今昔之比拟,故首二句多有“去岁”、“去年”等字,而三句多有“往年”、“本日”等字,而首二句与末二句又必有相复之字,以见呼应。
                            如宋杨万里《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动坐》
                            往岁中秋正病余,爱他明月强支吾。
                            今年迈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2-07-11 20:0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