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王万人往吧 关注:14贴子:154
  • 4回复贴,共1

【经典品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乱弹诛仙】诛仙:人心那无以填充的欲望哦 ( 作者:应无为)
(一)  
书名《诛仙》,剑名“诛仙”,有意?无意?  
全书以玄幻修真的奇幻大背景入手,构画出一个全民修真的世界,接着以三大正道之一的青云门入手,奇兵异术、各路人马纷然登场,让人眼花缭乱,一时间赞誉纷纷——好一部“后金庸武侠圣经”。  
对于《诛仙》一书书名来历,萧鼎曾经直言不讳:“纯粹是因为好听”。  
“好听”这两个字虽然简单,但在某些时候却足以作为一个问题的答案。萧鼎说这句话的时候处于怎么样一个情形,已不得而知,但可以猜测。其实想来也简单,有九成以上的可能是在声名鹊起之时,诸路记者争而相访,然后萧鼎面对镜头,说了这样一句话,然后,通过传媒,一传再传。此时的萧鼎,不能单纯的只在自己心中刻画自己的江湖,连带着,也不能随心所欲的将自己的构思全部透露在记者面前。  
那么,怎么办?  
好办,只需要回答的摸棱两可,似是而非,甚至真假掺半,这都无所谓。方今记者更关心的是自己新闻的独家性,能够吸引多少点击率,至于所报道新闻的真实性,那是次日又次的事情。当然,若遇到一个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记者,那自当别论。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没有人愿意轻易的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全部轻易的暴露在别人的面前,尤其是一个人成为公众人物后。所以,即使碰到的记者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这类,其实也没什么重要,因为这种人,一般采访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除非旁敲侧击,乘被采访人不注意偶尔漏点口风。否则,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和和气气,你完成你的采访任务,我保留我的秘密,各取所需,皆大欢喜而已。  
(二)  
“纯粹是因为好听”,这话是萧鼎亲口所说,当然是真的。但是考虑到说这句话面对媒体的真实性成分,这话的真实性不免打个折扣。  
姑且我们将“好听”列为一个原因,并且这个原因足以堵住媒体的嘴不再发问其他原因,这句话的价值也已经达到。  
但是,以“诛仙”作为书名,会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么?若真的仅仅是这个原因,是不是稍嫌儿戏。毕竟,一本书的书名,多少与全书主旨要有联系,不说这么儿戏的说法不能过出版社那关,就连萧鼎自己那关也未必能过。“好听”这个原因,记者可以相信,而我们却不能信,准确来说,是不能全信。  
何以见得?  
《诛仙》全书,除了以第八本为代表的后三部饱受读者指责之外,其他五部几乎可以用“几无瑕疵”四字来形容,即使再挑剔的读者,也不能对前五部提出疑问。而饱受指责的后三部,毛病又以第八部为重,用桠枫·蒙蒙的话说就是“六七两部稍作修改就可,第八部,却需作大手术”(大意)。由此可见,萧鼎在创作《诛仙》前五本的时候,态度还是相当认真,他并没有将《诛仙》只当作一个“儿戏|”来看,否则,《诛仙》不会成为今日的半部经典,它会和“经典”二字不沾边。  
《诛仙》自03年面世,到05年萧鼎方为更多的人所知,而恰恰,在他出名的05年10月,众人苦苦期待的《诛仙》五才出版,而在此之后,虽然每部出版时间间隔相差不大,但作品的质量却是每况欲下。也在这之后,萧鼎更多的出现在各大报纸的版块,更多的出现在网络等人们的视野里。甚至,《读者》杂志也用一篇篇幅相当长的文章来报道萧鼎本人。  
萧鼎的高出镜率与文章的质量成反比,这是偶然还是必然?  
要时时应付来自各方面的记者,这或多或少的影响到了萧鼎的精力,而《诛仙》的烂尾,也与萧鼎进入公众视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这方面,其中因果,牵扯甚多,我不再深究。  
综上,“纯粹是因为好听”这个原因,或许可以成为媒体的原因,却做不得《诛仙》书名由来的原因,这个原因,媒体信得,我们信不得。



IP属地:浙江1楼2010-06-08 09:09回复
    【乱弹诛仙】一种生活,两种态度 (作者:应无为)
    昨天,仔细拜读醉爱醉看诛仙——诛仙终极探秘(节选)一帖,在为醉爱精彩的讨论叹服的同时,却又有部分看法不太一致,无为愚钝,不敢说看明白了《诛仙》的真正内涵,却也不愿意简单放弃自己思考的结果,恰好,《探秘》一帖中部分内容也是我曾经思考过的东西,就此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也就有了这篇似石非石,似砖非砖的不是什么东西的东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句话究竟应该如何理解,天地是否公平,其实是两种人生态度的外在体现,一体两面,很难说哪种更准确一点,那么这句话在《诛仙》里又有什么样的意义?  
    中所周知,《诛仙》在未出名之前,萧鼎只是一个普通的布店伙计,大学毕业,人生不得意,是所谓萧鼎自我介绍中的“大学毕业,屡有重创,茫然无措”,大学毕业走向社会是一个人人生的重大转折点,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往往会让人茫然无措,“少年时特立独行,锋芒太露,屡有挫折”正是这一时期的真实写照。人生不得意的时候,往往能够看到这个世界比较黑暗的东西,世俗的眼光,嘲笑等等一切,打破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一切美好愿望,“内心苦闷,寄情写作”,发发牢骚当然难免,也属于人之常情。但是,面对生活,牢骚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牢骚太甚防断肠,风物长宜放眼量”,牢骚发完了,拍拍屁股,生活还在继续,一味的牢骚只能让生活越来越糟糕,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  
    再说《诛仙》的创作起由。在萧鼎的一次访谈中,萧鼎说“创作诛仙,是为了感谢一直支持自己的女友”,换言之,《诛仙》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封精彩绝伦,工程浩大,情真意切,情意绵绵的情书。萧鼎也曾经说过,张小凡的身上有他的影子,如果把贯穿《诛仙》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当作指责天地不公,奋起抗天的总则,未免刀斧气太重,但是如果反过来理解:在我的人生中,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磨难,有这样那样的不公,但是我还是要感谢上天,让我遇到了你,因为有你,以前的一切白眼,一切嘲笑,都不算什么。这样,似乎更适合一封情书的本质,也更适合“感谢”这一词的愿意。  
    02年的时候,曾经看到过一篇文章叫作《谢天》,文章起始是这样一段背景:在小时候,每当冬夜,我们一大家人围着个大圆桌吃饭。我经常坐在祖母身旁,祖母总是摸着我的头说:“感谢老天爷赏我们家饭吃。记住!饭碗里一粒米都不许剩,要是糟蹋粮食,老天爷就不给咱们饭了。” 作者生平不详,或者说我并不理解,但是他以祖母的一种人生态度来告诉我们,不管面对什么,都要坏着一颗感恩的心,作为祖母,他应该经历过战乱,看到过苦难,所以,她才会更加珍惜现在有的一切。这更是人的一种常情,在经历很多之后,往往分外懂得珍惜。埋怨只是一时,感恩,会成主题。就拿无为来说,相对平淡的一生,有过和死神的亲密接触,有过别人的伤害,这样那样的不如意,遭受过别人的冷眼,更是走过一段黑暗的人生,品尝过付出却不结果的枯涩,可如今,想起以前的一切,我总会感恩:谢天谢地,当初我还活着,或者这样想:别人利用用,是因为我还有被利用的价值,别人的冷眼是我坚持的动力。。。。。。因为我不愿意让黑色成为的生命的主题,因为我发现,我还拥有别人没有的很多东西。  
    作为张小凡,他是书的主角,是一本书最内在的体现。他的人生充满着这样那样的考验,充满了这样那样的不公平。但是他的人生如果一味的逆天而行将会成为什么?兽神是张小凡的变种,大家都明白,如果张小凡继续下去,以他获得天书的修为,必将为害世间,生灵涂炭,这样的主角,这样的一部小说是不会拥有长久的活力。《诛仙》前期可以是逆天的,因为这是张小凡或者说是萧鼎寻路的一段过程,在这个过程,他可以对天有这样那样的指责,如同对观音大士所说的那样,你对我并不公平。但是到贯穿主题的时候,还是那样逆天,这就有点说不过去。逆天并不是简单的推翻天地,一味的和天地对着干。每个人都有一个叛逆期,但随着我们对社会和人生认识的深化,随着我们的成熟,我们最终会明白原来天地是正确的--不是指天地的作为(实际上天地本来就什么都没做),而是指他们所要让我们明白并且我们大家共同遵循的道理,我们这时将与我们的天地一样也回归到正统了。但这时候的回归是一种否定之否定,我们否定的是天地的某些特殊性和客观性,而不是天地本身。  
    


    IP属地:浙江2楼2010-06-08 09:09
    回复
      万剑一。  
      这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本来打算在下一篇写下部分思考,现在一便在这说下。  
      一直有一个迷惑,万剑一,这个天纵奇才,是因为什么事,因为什么原因,被道玄发配去守祖师祠堂,从此英雄蹉跎,与一把扫帚为伴?而且还不能为人所知。  
      如同醉爱一般,也曾作过一个假设,假设他和幽姬有过一段不为人知的旖旎情事,诞下一女陆雪琪。如果这样,不仅仅陆雪琪的身世有了交代,而且,她和张小凡的情爱将会具有另外的意义,醉爱已经说了,不再多说,再加上诛2里披露水月对万剑一的痴情,也让水月对陆雪琪的疼爱有了交代,可谓完美。  
      可后来却又立即否定了自己这种想法。抛开万剑一对幽姬是否真有情不说,仅仅因为这点情事,是否真的能够让道玄狠下心来,在众多师弟师妹求情的情况下一意孤行,非要将其处死?而如果真的是这样,在蛮荒之行中,视野生死如无物的万剑一是否能够忍受道玄后来的施舍--守护祖师祠堂?大丈夫不食嗟来之食,道玄人背后的这一丝怜悯本身就是对万剑一的一种侮辱,而万剑一要接受的话,这种侮辱只会被放大,最后让英雄受辱最大的不是别人,恰恰是因为英雄自己!试问,万剑一如何能够忍受?  
      况且,歇斯底里又蓄谋已久的苍松,既然能够拿万剑一的事情作为他背叛青云的“借口”,这说明这“借口”不管怎么说还是上的了台面的,不然,那一众首座岂会哑口无言?苍松那时又披露出一段往事,那就是万剑一对苏茹一往情深,如果一趟蛮荒之行万剑一和幽姬有情,在苍松指责万剑一横刀夺爱的时候,苏茹完全可以理直气壮说万剑一最后对幽姬有情,又何必委屈的说什么“万师兄当年是祝福过我们的”?一切的一切加起来无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万剑一和幽姬之间只是神女有意,而襄王无情,幽姬被拨动心弦只是因为那一战中英雄的魄力和略微的调戏之词,是一种对于英雄的仰慕,并且长达一生!
      


      IP属地:浙江3楼2010-06-08 09:10
      回复
        那么,万剑一究竟是因为何事被罚呢?  
        诛7之中,道玄入魔,田不易死谏不归,苏茹大闹玉清殿,祖师祠堂被毁,林惊羽昏迷之后不谈一言,水月找陆雪琪谈话引出青云一段秘辛——原来当年青云掌门天成子也是入魔,而斩杀他的就是他自己最优秀的两个弟子,号称青云双骄的道玄和万剑一,而这段事,所知者只有道玄水月苏茹和田不易等有限几人。林惊羽被视作三百年来资质和万剑一相近的弟子,在看到道玄入魔万剑一死谏之后不发一言,从此只呆在祖师祠堂之中,和万剑一当年情形何其相似,仿佛又是当年一幕的重演。  
        放眼《诛仙》,充斥着夙命轮回的意味,张小凡和碧瑶,黑心老祖和金铃夫人,张小凡和兽神,张小凡与陆雪琪,嗜魂与天琊,那么未尝林惊羽的际遇在某种程度上不可能是万剑一形象的一种体现呢?林惊羽感到事不可言,那么三百年前万剑一和道玄弑师之后又怎么对同门以及天下人交代?书中明言这是青云的秘辛,所知者不过数人。作为天下正派代表的青云掌门突然逝去,其他门派类似于追悼之内的活动还是要的,在这时候,出于为圣者讳的目的,继任的道玄又怎么来圆天成子死的说法?  
        陆雪琪脸色苍白,许久之后,低声道:“门中记载,天成子师伯祖于百年前在......在祖师祠 堂历代祖师灵位之前坐化,临终传位于道玄师伯。”  
        由此可以看出,在当时的道玄的确是做到了“为圣者讳”,不仅外人不知道道玄死的真相,并且连青云弟子也是不知道的。那么,道玄是如何继任的?百年前,青云最出色的两大弟子,道玄与田不易,蛮荒之行之后,田不易的人气明显要高出道玄,使得无论两人谁担任掌门都无可厚非变得偏向了万剑一,而在万剑一斩杀天成子之后,道玄却又得到了先手,虽然天成子是在两人联手杀死,但真正致命的那以剑却是万剑一刺下去的!  
        在这个基础上,无为大胆做出第二个推论:万剑一正是因为他杀死天成子,才被处罚。为了青云门,他一个人担负了“弑师”的罪名,而在这之后,道玄成为青云不二的掌门人选,在当时的其他几脉首座不知情的情况下,他们共同维护了一个谎言:万剑一一人杀死天成子。而出于对青云名声的考虑,其他几脉首座在听到这个谎言之后默认创造第二个谎言:天成子坐化,万剑一十恶不赦,理当被处死!而这些只有“内部”人员知道。  
        这个推论符合万剑一的性格,为了青云的利益,他可以抛弃自己的一切;也符合道玄对万剑一的态度,当万剑一要林惊羽陪他的时候,言谈之中有十足的把握,可以理解为道玄因为“窃”了万剑一的掌门之位而心存愧疚,万剑一吃准了道玄一定会答应他百年来唯一以个要求;更符合水月曾经的一句话“而那个人,恰恰是你掌门师伯最恨的人”,道玄为何要恨万剑一,就是因为这掌门之位不是他百分百能够坐的;更符合田不易为什么要在守静堂了暗暗祭祀万剑一的灵位,因为他们知道真相但是却吧能够说出来!  
        而这些,苍松这群人是不清楚的!  
        万剑一的性格是极刚的,属于宁折不弯的那种,前边,因为他的这种性格,他完全适合斩龙剑的的特质,但是物极必反,刚极易断,祖师祠堂的百年光阴,磨去了他的壮志,却让他能够冷静的看待这个世界的本质,性子中生生生出柔劲来,这个境界,却又比至刚高出来了。《神雕侠侣》中,有这样的描写"郭靖近二十年来勤练九阴真经,初时真力还不显露,数十招后,降龙十八掌的劲力忽强忽弱,忽吞忽吐,从至刚之中竟生出至柔的妙用,那是当年洪七公也见不到的妙境···兼之他在掌法中杂以全真教天罡北斗阵的阵法,身形穿插来去,一个人竟似化身为七人一般",与欧阳锋对掌之时"这一招(亢龙有悔)他日夜勤练不缀,初学时便已非同小可,加上这十余年苦功,实已到炉火纯青之境,初推出去看似轻描淡写,但一遇阻力,能在刹时之间连加一十三道后劲,一道强似一道,重重叠叠,直是无坚不摧、无强不破,这是他从九阴真经中悟出的妙境",刚柔幷济的万剑一,几以达太极的境界,若说他的造诣,当在道玄之上,而林惊羽,说他是被谋杀也好,被强奸(意志)也罢,较早的走上了万剑一当年所走的路,或许多年之后,又或许是另外一个轮回,青云之上,又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已然老去的林惊羽,正对一个年轻的青云弟子说:“孩子,看好了,斩龙剑是这样使的”。。。。。。
        


        IP属地:浙江4楼2010-06-08 09: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