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是罗大佑的情歌,或者更直白点说就是商业性较强的ballad芭拉,强调“旋律性”。我认为这可以说是罗大佑高度和广度的结合,也是决定罗大佑乐坛地位的关键。如果罗大佑没有那些批判社会的人文歌曲和激进的摇滚风格,那么哪怕靠情歌至少也能保个底。只不过到时候可能就不是争论周罗,而是争论罗大佑量少质高还是李宗盛质量兼备了。但是如果罗大佑没有了情歌部分,很可能就会边缘化为被文艺青年推崇的那种“小众音乐人”。这一点可以大概类比想象周杰伦如果没有创作过“中国风”,口碑会有多大影响。
至于ballad旋律的水平,这是更主观的判断。而这里我大胆发言一下,罗大佑的情歌创作在我看来就是华语最顶尖级别的,风格上中西合璧,大气典雅而又优美流畅,跌宕起伏,直指人心。在这一点上恐怕只有梁弘志和刘家昌能够整体接近。但是似乎客观来看,罗大佑的情歌旋律对新世纪一代来讲还是比较陌生或无感的?这点其实我也不太能理解,因为在我看来罗大佑的代表性情歌作品至少都该是和《明天会更好》一个水平和地位的。这样的作品除了应该是最著名的恋曲1990(恋曲80在我看来更多是民谣),还可以参考罗大佑给台湾八十年代几乎所有天后都写过的作品。
还有就是罗大佑的情歌歌词也是和旋律同样高水平的。这里要强调一下,因为一般说罗大佑的“人文”,其实主要还是指结合具体社会文化上的内容。而罗大佑的情歌歌词,更多体现的就是文学性上的高度。相对意义上,很多人把罗大佑比作杜甫,但我觉得那只是罗大佑“人文”的一方面。而结合情歌这方面的浪漫主义特质,如果非要打比方的话,其实罗大佑可称是李杜兼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