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从菜腿150w 胖子100kg练过来的,有第一手经验。
均速40怎么达成,大概需要多少功率?一句话回答的话:跟风200w,破风300w,看体重体型有所微调。
团骑和团骑不一样,看你所在地方的氛围和条件,队伍人越多就蹭风越爽,需要的功率越低。注意平均功率AP不能完全反映难度,NP参考性更强一些,因为咱们初期都是蹭风,所以目标就是不断龙跟住苟着。中间一旦有点儿坡啊,逆风啊,或者前面如果有人断龙,你得努力跟住了,这种时候需要的可能是5s 10s内大力输出一波。
下面放几个图做例子。
一般团练就七八个人的队伍,单列队伍,不完全蹭风达到平均40可能得180~200w,而且难度在于保持稳定不断龙,如果是新手一断龙就再也追不上了。比如下图就是那天逆风破风时间长了一点儿,就跟不住掉队了。初期就脸皮厚点儿,先能跟下来再说破风的事儿。

下图是一次晨骑,有参与几次破风,队伍有20人左右的团练,这种就很舒服,练完会觉得没白早起。

下图五十人左右比较大的团骑,不破风跟着,平均150w就能均速40了。

下图是UCI gran fondo,当天两三千人参加,头部大集团就一两百人,这种前后左右全都是人的蹭风就更爽一些。当天功率计没电,没功率数据,但是直观感受是不怎么痛苦,估计平均180w。

下图是迪拜斋月一个当地比赛,前面十来公里跟的是均速45的集团,45这个速度夜骑转盘调头,心率高了感觉比较危险,就掉队了,然后就自己慢悠悠骑了一会儿缓缓,又跟上后面的集团,养生骑。

器材上面,公路车,105级别,顺泰级别,只要调好了,换挡准确其实都够用,高手多花几万能提高1%决定了谁是冠亚军,只是想40巡航,车上面反而不是最该投入的,有预算的话把功率计(最准的战斗力衡量,功率训练,各种理论的落实都是靠这个),码表(不用说了),心率(痛苦程度和训练强度检测),骑行台(节省户外骑行时间,功率训练结构化,安全),strava zwift会员(软件投入其实很值,下面会说具体怎么用),这些配齐效果更明显,能够形成训练数据化闭环。全套迈金也没多少钱,码表300,功率计2000,骑行台4000,都亲测能用,套件或者轮子升级的差价足够都配齐了,但是这套的训练效果比光买个高级轮子要强很多。为了面子圈子,心理快感啥的这里不讨论。
国内感觉好多人还不用strava,可能是因为墙?这东西想变快的话很好用啊。
按我下面这几步操作,非常简单:
1,本地经典路段的KOM排名,从头到尾,先关注一波当地大佬,日后他们啥时候在哪儿骑,你都能看到推送了,也就知道去哪儿蹭风了,点点kudo,留留言加个微信,本地俱乐部加入一波。这些pro、大佬、路段的数据其实是最宝贵的,你用别的很多app就是单机自己练,你用strava就像你进了省重点中学,天天跟着混,都能985,就是这个道理。先要找到高手在哪儿,然后就多跟他们骑。环法各种大pro也都能follow了看数据,这样氛围和训练效果大大不同。
2,装上sauce.io这个插件,免费版也可以有几处很贴心的小改进。还有一些自动批量点赞的插件啥的,也能装。
3,每次骑后看这些大佬和自己的心率功率各种数据,跟自己的功率曲线比,如果你自己的功率曲线能盖过去他的,结合体重,你就知道你能不能跟上或者超过他了,就是很简单的比大小而已。没有任何神秘。这就是一个自我了解的过程,一切都能量化数据化,了解了自己,了解了对手队友,才有进步的客观依据。
4,Fitness & Freshness可以衡量一段时间的训练强度,一般人一周200km的训练量维持三五个月,应该都可以找个团骑跟着达到刷个均速40的目标的。
5,再然后慢慢更多破风,训练搞各种堆二区啊间歇啊,参加比赛啥的。发现再进步一周要300km+ 10个小时,决定退坑或者维持水平,也都很正常。
体育最好的就是培育实践精神和能力,求真求实,超越自我,没有名利人情世故,实实在在干,就有效果,就有正反馈。在当今这个乱世,又能解压,又能获得正反馈,又强健身心,这事儿就很不错。
可以加一波strava:leroy li ,一起快乐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