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形式上就极其吸睛,大对比之下嵌套小对比,寓叙事和抒情说理于一体。尤其是副歌的四个高水平排比段落,每一段单独拿出来都能做到用词精准恰当意象对比强烈奇妙又和谐独特又顺理成章,连起来看则对仗工整层层递进,本以为听到的部分已足够精华了,殊不知下一段遣词造句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算什么修辞都不懂的人,我相信都会被结构惊艳到。
除了这八杯酒的小对比,更妙的是整体结构上的几个大对比。欢乐场中长袖善舞的人群和角落里孤独的“你”,是叙事部分的对比。酒场现实中“你”的渺小无人知,和“你”独自举杯时涌现的关于生死时空等宏大课题的思索,则构成整首歌主题上的对比。
令人窒息的孤独之中,所想起的不是当下的苦闷,而是寄托于人生哲学问题的漫漫反思,将狭窄的角落拉长扩大到无边无际的时空,个人的愁也在此间升华扩大,融入几大普世愁苦主题之中。
又借由敬酒这一形式,将形而上的思索具化:杯中酒不敬人,却敬朝阳月光、故乡远方、明天过往,甚至自由死亡,赋予了敬酒这一举动浪漫气息。
所敬的那些抽象概念也由此变得具体,最后降落回尘世渺小的个体。
由小见大,继而由大回到渺小的个体。整个结构圆融完满,是我觉得最精妙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说,《消愁》和《像我这样的人》主题是相似的:寻求自我价值。名为消愁,可理解为“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化用,所以以八杯酒贯穿,通篇虽只见酒,写的却是愁。
关于这八杯酒也就是几个“愁”主题的具体含义,有很多人赞叹过,歌和舞台下面的评论中比比皆是,比如少青中老四个人生阶段,比如一日一年一生,比如时空的递进等等。以这些视角看词,也很恰如其分。不过其实无需二次提炼,就词言词,这里的几个主题本身就适用于几乎所有人的任何时间段,也几乎包含了毛不易其它歌的内容,就像一个目录一样:
朝阳月光,生活主题,比如平凡的一天、深夜一角;
故乡远方,漂泊主题,比如在无风时、海上日记;
明天过往,离别主题,比如盛夏、203;
自由死亡,求索主题,比如无问。
倒也不代表从起初就有什么独特设计,而是消愁里涉及的内容本身就很大。
个人最喜欢的、觉得最特别的是举杯之前的叙事部分和转折。
倘若没有这个铺垫,单就这份思索而言,难免会显得有些大而空。“欢乐场”“固执”“苦涩”这些词都用得很恰当。尤其喜欢“欢乐场”,第一句出来就瞬间抓住了我,不需要任何其它场景渲染,就这三个字,自然让人知道这是一个人群集聚的热闹喧哗的场合,搭配上略显沉重的曲调,“热闹都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应酬场面感便形成了。
随后从当下现实到人生主题反思这一转折更让人折服,是从何处想来啊!
换成我这种俗人,也是能明白理解并写出欢乐场上的孤独的。但接下来,大概率会顺着这种情绪继续沉浸在自己迷茫孤独之中,很难会转头去描写那些抽象的概念,更难想出以敬酒来串联的形式。
这种有些惊奇的变化,是毛不易的词独特之处的具体体现。
也许通过不断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精巧的结构和文笔未必不能学习,可思想的转向是学不来的。能想到的会特别顺畅容易甚至毫不费神。想不到就永远都想不到。
这就是天赋和努力的差别所在。
这是一首内容和形式同样惊艳的词。但精心雕琢的形式若是太过夺目,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以削弱对内容的理解的代价,增强“这是一首好词”的标签印象。
总有一种错觉,仿佛修辞用得多就是文笔的体现、就是好文,就如更追求技巧就更接近艺术,哭戏好更体现演技一样可笑。个人认为形式的使命就是承载内容,让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其他人。形式如果会影响内容的获取,那么做得再好,也不如最适应内容的表达。
回到消愁,以我个人为例,因为折服于文字掌控力,反复看了好几遍歌词。每一次都会被几个漂亮的对仗所吸引,被灵魂不再无处安放的表述所震撼,难以集中精力去理顺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完整理解词的内容来说,未免有些可惜。
好在前半部分叙事弥补了这个空白。就算听者没法领会四个排比段具体内容是什么,听懂前面段落铺垫的处境则毫无难度。而在这个表面热闹的时代,谁又没有经历过热闹场合里孑然一身的孤寂感伤时刻呢?这种愁绪虽然未必能普遍理解,却仍深植于每个人心中。
借歌消愁,消的是什么愁,能否完全理解词的真正含义,能否消愁,也许并不重要。跟风分享,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没有什么好指摘的。
虽然也许永远都不能达到真正的消解,但分享于人的过程之中,歌中找到理解的一瞬间,发觉自身与天下千万人一般的愁绪,也聊以告慰自己了。
就算什么修辞都不懂的人,我相信都会被结构惊艳到。
除了这八杯酒的小对比,更妙的是整体结构上的几个大对比。欢乐场中长袖善舞的人群和角落里孤独的“你”,是叙事部分的对比。酒场现实中“你”的渺小无人知,和“你”独自举杯时涌现的关于生死时空等宏大课题的思索,则构成整首歌主题上的对比。
令人窒息的孤独之中,所想起的不是当下的苦闷,而是寄托于人生哲学问题的漫漫反思,将狭窄的角落拉长扩大到无边无际的时空,个人的愁也在此间升华扩大,融入几大普世愁苦主题之中。
又借由敬酒这一形式,将形而上的思索具化:杯中酒不敬人,却敬朝阳月光、故乡远方、明天过往,甚至自由死亡,赋予了敬酒这一举动浪漫气息。
所敬的那些抽象概念也由此变得具体,最后降落回尘世渺小的个体。
由小见大,继而由大回到渺小的个体。整个结构圆融完满,是我觉得最精妙的地方。
从这个意义上说,《消愁》和《像我这样的人》主题是相似的:寻求自我价值。名为消愁,可理解为“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化用,所以以八杯酒贯穿,通篇虽只见酒,写的却是愁。
关于这八杯酒也就是几个“愁”主题的具体含义,有很多人赞叹过,歌和舞台下面的评论中比比皆是,比如少青中老四个人生阶段,比如一日一年一生,比如时空的递进等等。以这些视角看词,也很恰如其分。不过其实无需二次提炼,就词言词,这里的几个主题本身就适用于几乎所有人的任何时间段,也几乎包含了毛不易其它歌的内容,就像一个目录一样:
朝阳月光,生活主题,比如平凡的一天、深夜一角;
故乡远方,漂泊主题,比如在无风时、海上日记;
明天过往,离别主题,比如盛夏、203;
自由死亡,求索主题,比如无问。
倒也不代表从起初就有什么独特设计,而是消愁里涉及的内容本身就很大。
个人最喜欢的、觉得最特别的是举杯之前的叙事部分和转折。
倘若没有这个铺垫,单就这份思索而言,难免会显得有些大而空。“欢乐场”“固执”“苦涩”这些词都用得很恰当。尤其喜欢“欢乐场”,第一句出来就瞬间抓住了我,不需要任何其它场景渲染,就这三个字,自然让人知道这是一个人群集聚的热闹喧哗的场合,搭配上略显沉重的曲调,“热闹都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应酬场面感便形成了。
随后从当下现实到人生主题反思这一转折更让人折服,是从何处想来啊!
换成我这种俗人,也是能明白理解并写出欢乐场上的孤独的。但接下来,大概率会顺着这种情绪继续沉浸在自己迷茫孤独之中,很难会转头去描写那些抽象的概念,更难想出以敬酒来串联的形式。
这种有些惊奇的变化,是毛不易的词独特之处的具体体现。
也许通过不断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升,精巧的结构和文笔未必不能学习,可思想的转向是学不来的。能想到的会特别顺畅容易甚至毫不费神。想不到就永远都想不到。
这就是天赋和努力的差别所在。
这是一首内容和形式同样惊艳的词。但精心雕琢的形式若是太过夺目,难免会在一定程度上以削弱对内容的理解的代价,增强“这是一首好词”的标签印象。
总有一种错觉,仿佛修辞用得多就是文笔的体现、就是好文,就如更追求技巧就更接近艺术,哭戏好更体现演技一样可笑。个人认为形式的使命就是承载内容,让内容有效地传达给其他人。形式如果会影响内容的获取,那么做得再好,也不如最适应内容的表达。
回到消愁,以我个人为例,因为折服于文字掌控力,反复看了好几遍歌词。每一次都会被几个漂亮的对仗所吸引,被灵魂不再无处安放的表述所震撼,难以集中精力去理顺上下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完整理解词的内容来说,未免有些可惜。
好在前半部分叙事弥补了这个空白。就算听者没法领会四个排比段具体内容是什么,听懂前面段落铺垫的处境则毫无难度。而在这个表面热闹的时代,谁又没有经历过热闹场合里孑然一身的孤寂感伤时刻呢?这种愁绪虽然未必能普遍理解,却仍深植于每个人心中。
借歌消愁,消的是什么愁,能否完全理解词的真正含义,能否消愁,也许并不重要。跟风分享,也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没有什么好指摘的。
虽然也许永远都不能达到真正的消解,但分享于人的过程之中,歌中找到理解的一瞬间,发觉自身与天下千万人一般的愁绪,也聊以告慰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