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小学吧 关注:37贴子:91
  • 1回复贴,共1

自学·探疑·解惑:小学数学主题式学习的构建与实现思路 淳承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学·探疑·解惑:小学数学主题式学习的构建与实现思路
淳承露
江苏 常州
摘要:主题式学习以活动为主轴,以解决问题为主线,要求学生围绕结构化、系统化的主题内容,相互合作、探究,建构自己的观点,同时能在知识迁移中获得直接经验,把思维能力内化为数学素养。本文立足于主题式教学思想、准则和学习机制,从学生数学兴趣、知识、技能、思维、情感发展角度入手,统筹规划课内学习内容和数学运算、求解过程,以期通过生活化、具体化、情境化的主题式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数学兴趣,引导学生数学思维从“单一”走向“全面”,从“零散”走向“系统”让学生在乐学、会学的深度思考与探究中,建立结构化的数学思维方式, 更好的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技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题式学习;高效课堂
“主题”学习模式,注重知识的整体化和结构化,教师在课堂要整合知识内部要素,扩大知识逻辑关系,为学生呈现一个生活、趣味、真实的“主题”探索空间。在课堂“主题”是学习的核心,探究是学习的基调,这里的“主题”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学习态度看作一个整体,要求学生能在包含逻辑规律的系统化学习体验中,主动整合联系新、旧知识经验批判性的思考探索,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动脑分析,推理猜测,实现数学思维、能力与知识经验的重构与发展。所以,教师要以学生数学能力、生活经验和阶段性认知水平为依托,对知识要点归类整合,进行再加工、再延伸、再利用,让学生在拓展性主题学习中,动脑、动口、动手,主动探索,合作质疑,增进知识迁移能力。对教师而言,要围绕“主题”核心知识精心设问、提问,激活和运转学生数学思维,鼓励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直观展示、总结抽象,引导学生在连续不断的自学、探究、构造、记忆与运用中发散思维,共享学习经验,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和高效学习。
一、整体把握核心,自学推理迁移
(一)聚焦主题
教师在主题式课堂要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知识水平,把“主题”中心融入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自主整合经验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数学概念,强化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主题”的设计,要强调教学内容的整体性,教师需要对知识要点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反复设问质疑,启发学生思考数学知识节点的来源和解决问题的价值,使学生能在具体运算中理解数学知识间的前后联系,主动建构知识经验。
教师要紧扣知识要点,整合学科知识的内部要素,引导学生在富有逻辑关系的主题视角下,自主归纳、分类、总结,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相应的数学运算规律,确保学生能以连续、系统的数学视角分析、推理、解释现象问题,拓展思维深度。
例如,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小数”是实数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小数中圆点为小数点,所有分数都可以表示成小数,教师可设计与学生现实生活相关“超市购物”“身体测量”等主题内容,由学生自己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思考。教师:“说出标签中的商品价格,钢笔3元,铅笔1元,书本3.5元,手表12.6元”。学生:“3元,1元,3元5角,12元6角”教师:“你能发现这些商品价格的特点吗?你能把商品价格中数分成两类吗?”学生:“价格的数字中间有一个圆点。”启发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结合具体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信息,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梳理几元、几角、几分间的关系,比较一位、两位小数大小。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小数点以外有价值的信息,将小数知识与日常生活进行关联,帮助学生查找相关支点,引发多维思索,让学生能在熟悉的场景中,结合已学习的分数知识,进一步加深对小数知识的认识。“主题”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空间,同时教师要在恰当的时机的发挥引领作用,通过不同的情境、话题,促进学生思维活跃流畅,引导学生联系已学习的整数、分数和日常实际生活,深入探究“主题”初步理解一位数、两位数小数的意义。
(二)查找支点
“主题”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对所学材料、知识中与话题有关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纳、加工,完全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建构主义认为,真正的理解要基于自身经验自主建构。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以长度做单位的小数知识,对于学生而言更为抽象,教师要合理搭建支点,帮助学生在“主题”中动手操作,自主搜集信息,了解小数的含义,感悟数学的价值、作用和意义。教师:“如果关于长度需要怎样填?“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1米大概有多长?1分米多长?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1分米)想一想1分米占1米的几分之几?”
(1分米=米)(1分米)=0.1米,(1分米、3分米、7分米、9分米)分别是1米的几分之几?“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小数点右边第一位的1表示什么?”
说明:(1分米3分米7分米9分米),(1分米=米)(1分米)=0.1米,“0.3、0.7、0.9是几分米?”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1厘米,可用分数米表示,1米等100厘米,1厘米是米,米如果写成小数?为0.01米,3厘米用分数怎么表示?用小数怎么表示?8厘米、10厘米、18厘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自己的身高也用小数来表示行吗?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他们善于在分析、解答问题时,发表个性化的观点。教师还要合理把握“主题”内容的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根据小数形式规律,相互测量身高,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解决现实问题,体验用小数表示长度单位的意义,直观的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主题式学习要连接各个知识要点设问质疑,让学生有意义的观察、实践、思考、表达中,动手、动脑、动口,从多方面了解小数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准确抓住知识间的逻辑关系,感知小数与分数间的联系,逐步加深对小数含义的理解,体验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
二、探疑系统思考,理解中心要点
(一)推理运算
“主题”可以帮助学生清晰梳理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转化、迁移、反思与应用。教学《分数加减法》时,依据“主题式”学习,教师设立主题“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确立“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两个子主题”,再建立各自概念之间的链接,形成可探索的问题:“什么叫分数?什么叫分数单位?通分方法是什么?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什么?”启发学生能基于学习需求,主动将已学习的“同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计算法则”“分数与小数相互转换方法”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解析和应用知识。
探疑思考始于“问题”,主题式学习结构与解决问题方法,保证了学习多样性和思考性,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学习空间,所以,教师要创设“问题解决”环节,结合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进行铺垫,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回顾联系通分、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完成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以为例,两个分数的分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所以要找2和3的最小公倍数做公分母,那么就是,就是,就等于,最关键的地方是,运用通分方法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师要利用针对性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讲解易混易错的问题,针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以“主题”为中心恰当讲解点拨,由浅入深的启发学生主动思考,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帮助学生更高效、深刻的掌握异分母分数加、 减法的算理和计算方法,整体教学过程要以合作讨论为主,让学生可以结合已掌握的知识点,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勇于发表意见,不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二)一点多问
主题式学习模式,是一种系统、持续、层层递进的学习积累,学生在各个问题子环节的解决中,可以更广泛地激活原有知识和经验,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数学思维和运算能力。所以,教师要以问题解决为新旧知识的衔接,支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修正,促使学生能在问题解决中建构知识,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方式。这一环节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去从抽象的问题中发现共同点,并对学生形成的结论加以甄别、补充、归类梳理,列出其中矛盾,引导学生纠偏改错。让学生能够在趣味性、探究性、自主合作的问题解决体验中,学会总结,发现和掌握各个知识问题背后的算理、思想。
例如,教学《分数加减法》时,教师设计小组汇报、比赛活动环节,目的让学生能在问题运算中,整合联系各个知识点,丰富完善自身的数学知识结构,教师:“需要在废弃工厂组织一次篮球比赛,但这里存在各种生活垃圾,请找出都有哪些垃圾?”让学生在小组交流中自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分数加、减运算在生活、生产中应用。“圆代表一个整体,各类垃圾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教师通过扇形统计图的渗入,为接下来的新课打下基础,让学生在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的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整理、分析、运算的过程中观察、比较、质疑,强化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理解与运用。
生活垃圾种类 纸张 食品残渣 废金属 危险垃圾
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
可回收的垃圾 纸张、废金属
“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纸张、废金属占生活垃圾的几分之几?”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试算、汇报、交流,指导学生推理验证,得出方法,巩固算理,让学生在探讨、思考、交流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独立列出算式,问题解决不是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思考分析,而是由教师向学生逐步提供线索,明确信息资料的收集方式,让学生在不同观点的交流、补充、修正,以及在各个问题的解答、运算中,正确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进一步发展数学分析、判断、归纳的能力。
三、反思二次猜想,提炼知识要点
(一)互通有无
“主题”是由新、旧核心知识要点汇总提炼而成,课堂教学一定要鼓励学生“再思考”“再发现”“再分析”“再总结”,让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数学方法,亲身经历从解决一道题,过渡到解决一类题的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发展。正如“鸡兔同笼问题”和“植树问题”背后算理、方法都有共通之处一样,教师要在“主题”框架下通过“反问”“评价”“诊断”等形式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考查,可由一个知识点,引发多个子问题,让学生在分析、运算的过程中,拓宽思维,放大视野,自主发现、思考、总结的关键知识点,从而更好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例如,教学《小数除法》时,教师要抓住“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这一核心问题设问,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感受数学转化思想方法。《小数除法》 是较为复杂的一个知识结构,也是加、减乘、除,所有竖式计算最后阶段的一个学习内容,教师可组织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归纳、分析重点、难点和易错点。然后,由学生自己展示、交流,二次经历整数除法、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更深刻理解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主题学习中“小数部分的数位概念模糊”是难点、易错点,一些学生不知如何确定小数点的位置。所以,教师可用问题启发学生联系小数乘法、整数相关运算思考,明确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方法。因为,小数除法根据小数点处理方法不同,分为“除数是小数”“除数是整数”不同的计算方法,而“除数是整数”与整数除法计算方法相同,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教师要以小数除以整数计算为基础:“水库水位3天上升了9.84米,平均每天上升了多少米?”让学生在运算中联系整数除法的方法,处理商的小数点如何定位“9.84÷3=3.28,假设9.84扩大100倍,小数点能随便点上去吗?”强调小数点的处理问题,重视算理教学,让学生通过类比迁移方法串联各个知识要点,联系数的含义进行算理指导,对各个部分重点知识达到内化,发展数学思维,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达成对主题知识结构的整体吸收。
(二)深度建构
主题式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自主对数学知识结构进行整合,并清晰表述出问题的推理过程、原因,让学生在一系列的归纳、探究中,主动发现问题之间的关联性,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提高自身数学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教师向学生出示校园的一角,图中景物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同为四边形,教师可由“面积”,引出“面积的单位”“面积的意义”“规则形状面积”,让学生重新把“平行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等以往知识回忆起来,形成一个边到面,面到体的知识体系,教师也可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填一填、画一画,对图形分类,让学生在提高观察、分析能力的同时,建立思维的表象,再抽象、概括出几何图形,形成对空间与图形的完整认知结构,数学各个知识点并非孤立存在,教师在主题式学习体系下,要将整个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能力,让学生在整理、分析、内化的学习中强化数学综合应用意识,亲历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达成对数学知识的整体吸收与建构。
总之,教师在数学主题式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的数学思维、创新精神、逻辑运算能力发展为方向,紧密结合前后知识之间的相互关联,推动学生对现实生活问题进行推理想象、质疑分析、独立思考,引导学生在一个连贯、系统、深刻、有趣的学习体验中,以严谨的学习态度推理验证问题,高效拓展解题思路。教师在课堂要强调“主题”学习的渐进性与思考性,关注学生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过程,合理启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眼光,对抽象复杂的问题进行质疑、推理、运算,让学在思维交流探索中,能充分发挥学习潜力,灵活关联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经验,从多角度感知数学事物之间本质规律,自主构建出完整的基础知识结构,深刻理解数学知识概念,增强逻辑思维和数学运算能力,真正实现有意义有价值的高效学习。
参考文献:
[1]陈杰.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实践研究与尝试[J]. 中华少年, 2020(2):2.
[2]史叶锋. 小学数学主题式教学实践探究[J]. 读写算, 2020(30).
[3]马璇. 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场景设计原则与选题探析[J]. 安徽教育科研, 2021(14):2.


1楼2022-07-27 22:10回复
    谢谢点评,希望兄弟们多多批评


    2楼2022-07-27 22:1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