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吧 关注:697贴子:10,309

回复:【求解】太宗诸子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李泰的结局是很好,大热倒杜没能当上太子被贬异乡,纵然受到高规格礼遇,还是让人遗憾。好坏有时是相对的。


19楼2010-10-17 14:59
回复
    让大家了解一下太宗儿子们的最后结局


    20楼2011-08-22 10:19
    回复
      历史都是悲剧


      21楼2012-01-09 17:18
      回复


        22楼2013-01-14 12:25
        回复
          一堆杯具TAT


          来自手机贴吧23楼2013-02-13 19:10
          回复
            人生自古谁无死,从结局来看自然都是悲剧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24楼2013-02-15 09:41
            收起回复
              楚王李宽
              生母后宫某氏,武德年间过继给唐高祖李渊之子李智云为后,被封为从一品的嗣楚王,早夭,贞观初年唐太宗追封李宽为正一品的楚王,因为无后,国除。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7楼2014-03-26 22:00
              回复
                郁林王李恪
                生母杨妃,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待遇最差的一个。
                李恪一生中不仅毫无得宠事迹,而且不过是犯了踩庄稼和赌博这样的小错,就连续2次被削去都督的头衔,先后削去实封共600户,只剩下200户的实封。李恪还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顿痛骂,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刘旦(汉武帝之子,因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汉武帝的厌恶)。而李恪犯的这些错误与受到的惩罚无论是在史书上还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记载,互相印证。
                贞观2年5月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达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过是都督,李泰却是大都督(《唐会要》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所以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李恪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贞观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时,唐太宗对他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由此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给李恪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样一句话,然而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时,却在一转身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而史官称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骑射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虽然善骑射,却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李恪的文才同样毫无记载,别的皇子具体到擅长哪种书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记录,唯独李恪的“文才”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不见踪影,而同样因为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而唐太宗虽然一度有过改立李恪为太子的想法,但这件事不仅是在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又过了7个多月的时间才提出来的,而且唐太宗只对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说过,被反驳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对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无保护措施。
                还有人试图将李恪当不上皇帝的原因归结为是具有前朝血统的缘故,不过这种说法完全是无稽之谈,毕竟李恪的两朝血统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历史上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么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样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永徽元年,李恪作为唐太宗的庶长子,与唐高祖的庶长子荆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为三公,永徽四年又与李元景因谋反案被杀。
                唐中宗在神龙年间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时追赠李恪为司空,至于李恪是否恢复了正一品的亲王爵位,《旧唐书》没有记载,《新唐书》同样也没有记载,而且因为一同谋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复官爵”的明确记载,唯独李恪却完全无此一提,所以欧阳修在《新唐书》中提到李恪时,只称其为“郁林王恪”,而不是“吴王恪”。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8楼2014-03-26 22:02
                收起回复
                  庶人李佑
                  生母阴妃。李佑十分喜欢和一群小人厮混,还经常狩猎无度。由于李佑的表现十分不好,唐太宗认为是齐王长史薛大鼎教导无方,于是将权万纪任命为新的齐王长史。
                  贞观10年李佑改封齐王,受到舅舅阴弘智(担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长 )的挑拨,私下招募壮士意欲谋反。而唐太宗见李佑不能悔过,“数以书责让”,几次写信责备李佑,权万纪见状唯恐自己也会像当初的薛大鼎那样被牵连受罚,于是主动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证李佑一定会改过。结果李佑认为只有自己被斥责了,对权万纪极为不满。而权万纪“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严防死守,不准李佑这个不准李佑那个,惹得李佑大怒甚至想杀了他。不过权万纪事先得了风声,将意图谋杀自己的几个人全部关进牢里,并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将李佑与权万纪带回京城,权万纪奉诏先行,却被李佑在半路中射杀而死。
                  李佑射杀了自己的长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谋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听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号召众人抓住李佑,士兵们却纷纷响应。于是杜行敏带兵包围了李佑等人,堆积柴草准备点燃,李佑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党羽全部被杀,李佑被带回京城赐死,并被废为了庶人,齐国国除。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0楼2014-03-26 22:05
                  回复
                    蜀王李愔
                    生母杨妃,是唐太宗14个儿子中唯一被痛骂为禽兽不如的。
                    贞观10年李愔改封蜀王,担任益州都督一职。也许是李愔还未之藩前就表现得不好,再加上之藩后表现得也很不好,所以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实封,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
                    不过李愔并没有因此吸取教训有所收敛,仍常常在封地上毫无理由地殴打县令,又因为打猎无度,在庄稼地上肆意践踏,惹得当地百姓是怨声载道。他的属下杨道整曾谏言阻止,结果被李愔从马上一把拽了下来,好一顿捶打。而在听闻了李愔种种胡作非为的事情后,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和蜀王府中的官员,以及400户实封,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愔就因为肆意妄为被御史大夫李乾佑弹劾了,唐高宗因此很感慨地对自己的皇叔李元景等人说道:“蜀王打猎过度,侵扰百姓民生,他的县令、典军也经常无罪被罚。别人阿谀奉承他,他就高兴,别人不遵循他的意思,他就发怒,这样的人作为一州长官,又如何能够治理百姓?……李愔如今被法司弹劾,朕实在是引以为耻。”于是李治召见曾极力劝谏过李愔的杨整道,将之任命为匡道府折冲都尉,并赏赐一番,同时又将李愔贬为了黄州刺史。
                    永徽4年,李愔因为连坐李恪的谋反案被黜为庶人,后来又改封为涪陵王,不过再也没有担任过任何官职——这对于李愔所在之地巴州的百姓来说,绝对是喜闻乐见的。毕竟李愔先前无论如何被贬,总要担任一州长官的职务,如今李愔没了刺史的职衔,巴州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庄稼总是无缘无故地被踩,巴州的大小官员更不用时刻提心吊胆着会被无故殴打了。
                    乾封2年,李愔逝世,咸亨初年被准许陪葬昭陵,李唐王室也算是对这位徒有王子皇孙之名的蜀王仁至义尽了。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14-03-26 22:06
                    回复
                      蒋王李恽
                      生母王氏,贞观10年改封蒋王,封为安州都督,赐实封800户。李恽离开安州的时候器物服饰装了四百辆车,当地百姓不堪他的压迫,李恽因此被弹劾,但唐太宗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错,因此赦免了他。
                      李恽与皇叔滕王李元婴是宗室中出了名的贪财暴敛,有一次唐高宗赏赐宗室各位亲王五百段帛,唯独没给李恽和李元婴二人,而是说:“滕叔、蒋兄能够自取财物,不需要赏赐,我就给你们一人两车麻来串钱好了。”李恽与李元婴闻言十分惭愧。
                      上元年间,有人诬告李恽意欲谋反,李恽害怕之下自杀身亡,唐高宗对此十分伤心,一怒之下将诬陷李恽谋反的张君彻等四人全部诛杀,然后追赠李恽为司空、荆州大都督,并将他陪葬昭陵。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14-03-26 22:07
                      回复
                        越王李贞
                        生母燕德妃,是唐太宗比较有才干的皇子之一。
                        李贞少善骑射,对文史颇有涉猎,也颇有才干,当时的人将越王李贞与纪王李慎并称为“纪越”。但李贞容易听信谗言,正直的官员经常因此被贬斥,李贞还纵容仆人侵掠自己治下的百姓,所以人们钦佩他的才干但十分鄙夷他的行为。
                        唐高宗逝世后武后临朝,为了安抚李唐宗室,武后将李贞封为太子太傅(东宫三师中的第二级),但李贞与韩王李元嘉等人密谋反武。恰逢武后将要前往明堂举行大享礼,李元嘉便写信告诉李贞:“大享之际,武后一定会让人密告我们谋反,然后借机处死我们,我们李家子孙将在劫难逃。”李元嘉的儿子李撰也伪造了一封唐睿宗的文书给李贞的儿子李冲,文书中以皇帝的口吻声称:“朕已被幽禁,请诸位皇叔前来相救。”于是李冲也伪造了一封皇帝的文书,说武后要颠覆李唐社稷,篡位登基,于是发兵前往神都洛阳,但别的亲王都没有响应,只有李贞因为是父子的缘故一同起兵前往。
                        李贞起兵不久后就听到了儿子李冲兵败的消息,害怕之下想要收兵请罪,这时上蔡县令傅延庆招募到了两千余名勇士,李贞这才重新鼓起了起兵抗敌的勇气。但李贞临时任命的那些官员都是被李贞所胁迫的,根本毫无斗志,惟有汝阳县丞裴守德是与李贞一条心。事实上也正因为裴守德骁勇善战,所以李贞早在起事之前便将女儿良乡县主许配给他为妻,将他视为心腹,并委以重任。
                        等到武后派出了十万平叛大军后,李贞等人便开始一路溃败,李贞大惧之下闭门自守,最后喝下毒药而死,裴守德和良乡县主也一起自缢而死。平叛大军攻破城门后,将李贞父子和裴守德的头颅割下来,送到洛阳,枭首示众。
                        李贞的几个儿子要么是连坐父兄的谋反一起被杀,要么是流放岭南后病死了,无一幸免于难。唐玄宗开元4年,追复李贞的官爵,并将李贞的嫡曾孙李温封为沈国公,另外选择了夔国公李琳(唐高宗之孙、许王李素节之子)继承嗣越王的封号。不过李琳继承王位没多久就病死了,于是越国国除。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3楼2014-03-26 22:07
                        回复
                          纪王李慎
                          生母韦贵妃,是唐太宗比较有才华的皇子之一。
                          李慎小时十分勤奋好学,长于文史,在皇族中与越王李贞齐名,时人称他们为“纪越”。
                          李慎担任襄州刺史后,因为颇有政绩,唐高宗特别褒奖了他一番,当地的百姓也自发为他立碑以示纪念。
                          唐高宗逝世后武后临朝,为了安抚李唐宗室诸王,武后将李慎加封为太子太师(东宫三师中的最高一级)。后来李贞与李元嘉等人意欲起兵反武,李慎不愿参与此事,但李贞失败后,李慎还是因此遭到了连坐。临行刑前,李慎得到了赦免,改以流放岭南,最终病死在路途中。唐中宗在神龙年间追复了李慎的官爵,并以礼改葬。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5楼2014-03-26 22:11
                          回复
                            代王李简
                            生母后宫某氏,贞观五年被封为代王,同年逝世。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7楼2014-03-26 22:11
                            收起回复
                              赵王李福:
                              生母杨贵妃,贞观13年封为赵王,随后被唐太宗过继给隐太子李建成为嗣
                              咸亨元年逝世,唐高宗追赠其为司空与并州都督,并陪葬昭陵。又因为李福无嗣,唐中宗遂将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思顺封为嗣赵王。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9楼2014-03-26 22:12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