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吧 关注:92,679贴子:1,150,259
  • 16回复贴,共1

帛书老子+楚简本+韩非注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帛书《老子》甲本全文+郭店楚简本+韩非注解
(以今本为框架,以帛书老子甲本为内容底本,郭店楚简本有的尽量用郭店楚简本代替,帛书本和楚简本都缺失的部分内容用市面流行的今本代替,然后添加韩非子《解老》《喻老》作注解。力图还原战国时期《老子》最原始的版本)
道经
【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两者同出,异名同胃,玄之有玄,众眇之门。(韩非:凡理者,方圆、短长、粗靡、坚脆之分也,故理定而后可得道也。故定理有存亡,有死生,有盛衰。夫物之一存一亡,乍死乍死,初盛而后衰者,不可谓常。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而常者,无攸易,无定理。无定理,非在于常所,是以不可道也。圣人观其玄虚,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然而可论。故曰:"道之可道,非常(恒)道也"。)


IP属地:浙江1楼2022-08-05 15:18回复
    关注,望持之以恒。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8-05 17:54
    回复
      2025-05-29 02:30:07
      广告
      【第二章】
      (楚简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此斯不善已。有亡(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治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第三章】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是以聲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智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
      【第四章】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潚呵,始万物之宗。锉其,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聲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楚简本)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冲而愈出。(帛书本)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第六章】
      浴神不死,是胃玄牝,玄牝之门,是胃天地之根。緜緜呵若存,用之不堇。
      【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治(似)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潚,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蹱善时。夫唯不静,故无尤。
      【第九章】
      (楚简本)㨁而浧之,不若已。揣而兑之,不可长葆之也。金玉浧室,莫能守也。贵富䮦,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第十章】
      载营魄抱一,能毋离乎?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除玄蓝,能毋疵乎?爱民治国,能毋以智乎?【此节帛书本全部残毁】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长而弗宰也,是谓玄德。
      【第十一章】
      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埴为器,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凿户牖,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目明,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难得之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聲人之治也,为腹不为目,故去罢耳此。
      【第十三章】
      (楚简本)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惊。(缺5字帛书本:何胃贵大梡)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亡身,或何(缺6字帛书本:梡?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何以寄天下矣。(帛书本)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
      【第十四章】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计,故而为一。一者,其上不攸,其下不忽,寻寻呵不可名也,复归于无物。是胃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忽恍。随而不见其后,迎而不见其首。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道纪。(韩非: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今道虽不可得闻见,圣人执其见功以处见其形,故曰:"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第十五章】
      (楚简本)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达,深不可识,是以为之颂:豫乎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敢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屯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牝以主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浧。


      IP属地:浙江3楼2022-08-06 07:03
      回复
        皆知善,斯不善已。


        IP属地:河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08-06 09:49
        回复
          【第十六章】
          (楚简本)至虚恒也;守冲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顾复也。天道云云,各复其根。(帛书本)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㠵,㠵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没)身不怠。
          【第十七章】
          (楚简本)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猷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
          【第十八章】
          (楚简本)故大道废,安有仁义?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缺1字帛书本续:乱)安有正臣?
          【第十九章】
          (楚简本)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三言以为文不足,或令之或乎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第二十章】
          (楚简本)绝学亡忧,唯与诃,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帛书本)朢呵,其未央哉!众人巸(熙)巸(熙),若乡(飨)于大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佻,若婴儿未咳。纍呵,如无所归。众人皆有余,我独遗。我禺人之心也,惷惷呵。鬻人昭昭,我独若呵。鬻人蔡蔡,我独呵。忽呵,其若海。朢(恍)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物,唯朢(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朢(恍)呵忽呵,中有物呵。呵鸣呵,中有请吔。其请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吾何以知众之然,以此。
          【第二十二章】
          炊者不立,自视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曰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第二十三章】
          曲则金,枉则定,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聲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全者,岂语才!诚金归之。
          【第二十四章】
          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况于人乎!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者(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第二十五章】
          (楚简本)有状昆成,先天地生,清寥,独立不亥,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折,折曰转,转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六章】
          重为巠根,清为趮君,是以君子众日行,不蓠其甾(辎)重。唯有环官,燕处则超若。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巠于天下?巠则失本,趮则失君。(韩非:制在己曰重,不离位曰静。重则能使轻,静则能使躁。故曰:"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故曰:"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也"。邦者,人君之辎重也。主父生传其邦,此离其辎重者也,故虽有代、云中之乐,超然已无赵矣。主父,万乘之主,而以身轻于天下。无势之谓轻,离位之谓躁,是以生幽而死。故曰:"轻则失臣,躁则失君。"主父之谓也。)
          【第二十七章】
          善行者无勶迹,善言者无瑕适。善数者不以檮。善闭者无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恒善㤹人,而无弃人,物无弃财,是胃明。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赍,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韩非: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费仲来求,因予之。是胶鬲贤而费仲无道也。周恶贤者之得志也,故予费仲。文王举太公于渭滨者,贵之也;而资费仲玉版者,是爱之也。故曰:"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知大迷,是谓要妙。" )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鸡。恒德不鸡,复归婴儿。知其日,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貣。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楃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炅或吹,或强或羸,或杯或撱。是以聲人去甚,去大,去楮。
          【第三十章】
          (楚简本)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08-07 10:01
          回复
            【第三十一章】
            (帛书本)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楚简本)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曰:兵者,(缺5字帛书本: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缺4字帛书本: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缺2字帛书本:人众,)则以哀悲位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
            【第三十二章】
            (楚简本)道恒亡名,朴,虽细,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知也,自知者明也。胜人者有力也,自胜者强也。知足者富也,强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忘者寿也。(韩非:楚庄王欲伐越,杜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跷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子夏见曾子。曾子曰:"何肥也?"对曰:"战胜,故肥也。"曾子曰:"何谓也?"子夏曰:"吾入见先王之义则荣之,出见富贵之乐又荣之,两者战于胸中,未知胜负,故癯。今先王之义胜,故肥。"是以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故曰:"自胜之谓强。")
            【第三十四章】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弗为主,可名于大。是以聲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
            【第三十五章】
            (楚简本)埶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乐与饵,过客止。故道(缺4字帛书本:之出言,曰)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第三十六章】
            将欲拾之,必古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去之,必古与之;将欲夺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柔弱胜强。鱼不可脱于潚,邦利器不可以视人。(韩非:势重者,人君之渊也。君人者,势重于人臣之间,失则不可复得矣。简公失之于田成,晋公失之于六卿,而上亡身死。故曰:"鱼不可脱于深渊。"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君见赏,臣则损之以为德;君见罚,臣则益之以为威。人君见赏,则人臣用其势;人君见罚,而人臣乘其威。故曰:"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于五湖。故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处小弱而重自卑,谓"损弱胜强也。")
            【第三十七章】
            (楚简本)道恒亡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正之以亡名之朴。夫亦将知,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


            IP属地:浙江7楼2022-08-07 17:38
            回复
              德经
              【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韩非: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凡德者,以无为集,以无欲成,以不思安,以不用固。为之欲之,则德无舍;德无舍,则不全。用之思之,则不固;不固,则无功;无功,则生于德。德则无德,不德则有德。故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夫无术者,故以无为无思为虚也。夫故以无为无思为虚者,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是不虚也。虚者之无为也,不以无为为有常。不以无为为有常,则虚;虚,则德盛;德盛之为上德。故曰:"上德无为而无不为也。"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父子贵贱之差也,知交朋友之接也,亲疏内外之分也。臣事君宜,下怀上宜,子事父宜,贱敬贵宜,知交朋友之相助也宜,亲者内而疏者外宜。义者,谓其宜也,宜而为之。故曰:"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礼者,所以貌情也,群义之文章也,君臣父子之交也,贵贱贤不肖之所以别也。中心怀而不谕,故疾趋卑拜而明之;实心爱而不知,故好言繁辞以信之。礼者,外饰之所以谕内也。故曰:礼以貌情也。凡人之为外物动也,不知其为身之礼也。众人之为礼也,以尊他人也,故时劝时衰。君子之为礼,以为其身;以为其身,故神之为上礼;上礼神而众人贰,故不能相应;不能相应,故曰:"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众人虽贰,圣人之复恭敬尽手足之礼也不衰。故曰:"攘臂而仍之。"道有积而积有功;德者,道之功。功有实而实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泽而泽有事;义者,仁之事也。事有礼而礼有文;礼者,义之文也。故曰:"失道而后失德,失德而后失仁,失仁而后失义,失义而后失礼。"礼为情貌者也,文为质饰者也。夫君子取情而去貌,好质而恶饰。夫恃貌而论情者,其情恶也;须饰而论质者,其质衰也。何以论之?和氏之璧,不饰以五采;隋侯之珠,不饰以银黄。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是以父子之间,其礼朴而不明,故曰:"理薄也。"凡物不并盛,阴阳是也;理相夺予,威德是也;实厚者貌薄,父子之礼是也。由是观之,礼繁者,实心衰也。然则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者也。众人之为礼也,人应则轻欢,不应则责怨。今为礼者事通人之朴心而资之以相责之分,能毋争乎?有争则乱,故曰:"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妄意度也。何以论之?詹何坐,弟子侍,牛鸣于门外。弟子曰:"是黑牛也在而白其题。"詹何曰:"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使人视之,果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以詹子之术,婴众人之心,华焉殆矣!故曰:"道之华也。"尝试释詹子之察,而使五尺之愚童子视之,亦知其黑牛而以布裹其角也。故以詹子之察,苦心伤神,而后与五尺之愚童子同功,是以曰:"愚之首也。"故曰:"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所谓"大丈夫"者,谓其智之大也。所谓"处其厚而不处其薄"者,行情实而去礼貌也。所谓"处其实不处其华"者,必缘理,不径绝也。所谓"去彼取此"者,去貌、径绝而取缘理、好情实也。故曰:"去彼取此。")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霝(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胃天毋已清将恐裂,胃地毋已宁将恐发,胃神毋已霝(灵)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韩非: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物有理,不可以相薄;物有理不可以相薄,故理之为物之制。万物各异理,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故不得不化;不得不化,故无常操。无常操,是以死生气禀焉,万智斟酌焉,万事废兴焉。天得之以高,地得之以藏,维斗得之以成其威,日月得之以恆其光,五常得之以常其位,列星得之以端其行,四时得之以御其变气,轩辕得之以擅四方,赤松得之与天地统,圣人得之以成文章。道,与尧、舜俱智,与接舆俱狂,与桀、纣俱灭,与汤、武俱昌。以为近乎,游于四极;以为远乎,常在吾侧;以为暗乎,其光昭昭;以为明乎,其物冥冥;而功成天地,和化雷霆,宇内之物,恃之以成。凡道之情,不制不形,柔弱随时,与理相应。万物得之以死,得之以生;万事得之以败,得之以成。道譬诸若水,溺者多饮之即死,渴者适饮之即生;譬之若剑戟,愚人以行忿则祸生,圣人以诛暴则福成。故得之以死,得之以生,得之以败,得之以成。)
              【第四十章】
              (楚简本)返也者,道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亡。
              【第四十一章】
              【此节帛书本全部残毁】(楚简本)上士闻道,勤能行于其中。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悖,迟夷道(缺3字今本续:若纇,进)道若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缺2字今本续:偷,质)真如渝。迟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声,天象亡形,道(缺5字今本续:隐无名,善贷且成。)(韩非: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于无间。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四十四章】
              (楚简本)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韩非:人莫不欲富贵全寿,而未有能免于贫贱死夭之祸也。心欲富贵全寿,而今贫贱死夭,是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谓迷,迷则不能至于其所欲至矣。今众人之不能至于其所欲至,故曰:"迷。"众人之所不能至于其所欲至也,自天地之剖判以至于今。故曰:"人之迷也,其日故以久矣。")
              【第四十五章】
              (楚简本)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呈若诎,大直若屈。燥胜凔,(帛书本:靓胜炅(炯:明亮))清胜热,清(帛书本:靓)为天下正。
              【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楚简本)罪莫厚于甚欲,咎莫佥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韩非:有道之君,外无怨仇于邻敌,而内有德泽于人民。夫外无怨仇于邻敌者,其遇诸侯也外有礼义。内有德泽于人民者,其治人事也务本。遇诸侯有礼义,则役希起;治民事务本,则淫奢止。凡马之所以大用者,外供甲兵而内给淫奢也。今有道之君,外希用甲兵,而内禁淫奢。上不事马于战斗逐北,而民不以马远通淫物,所积力唯田畴。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故曰:"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也。"人君无道,则内暴虐其民而外侵欺其邻国。内暴虐,则民产绝;外侵欺,则兵数起。民产绝,则畜生少;兵数起,则士卒尽。畜生少,则戎马乏;士卒尽,则军危殆。戎马乏,则桴马出;军危殆,则近臣役。马者,军之大用;郊者,言其近也。今所以给军之具于谞马近臣。故曰:"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矣。"人有欲,则计会乱;计会乱,而有欲甚;有欲甚,则邪心胜;邪心胜,则事经绝;事经绝,则祸难生。由是观之,祸难生于邪心,邪心诱于可欲。可欲之类,进则教良民为奸,退则令善人有祸。奸起,则上侵弱君;祸至,则民人多伤。然则可欲之类,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夫上侵弱君而下伤人民者,大罪也。故曰:"祸莫大于可欲。"是以圣人不引五色,不淫于声乐;明君贱玩好而去淫丽。人无毛羽,不衣则不犯寒;上不属天而下不著地,以肠胃为根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欲利之心不除,其身之忧也。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众人则不然,大为诸侯,小余千金之资,其欲得之忧不除也。胥靡有免,死罪时活,今不知足者之忧终身不解。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故欲利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而智慧衰;智慧衰,则失度量;失度量,则妄举动;妄举动,则祸害至;祸害至而疾婴内;疾婴内,则痛,祸薄外;则苦。苦痛杂于肠胃之间;苦痛杂于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惨。惨则退而自咎,退而自咎也生于欲利。故曰:"咎莫惨于欲利。"天下有道,无急患,则曰静,遽传不用。故曰:"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攻击不休,相守数年不已,甲胄生虮虱,燕雀处帷幄,而兵不归。故曰:"戎马生于郊。"翟人有献丰狐、玄豹之皮于晋文公。文公受客皮而叹曰:"此以皮之美自为罪。"夫治国者以名号为罪,徐偃王是也;以城与地为罪,虞、虢是也。故曰:"罪莫大于可欲。"智伯兼范、中行而攻赵不已,韩、魏反之,军败晋阳,身死高梁之东,遂卒被分,漆其首以为溲器。故曰:"祸莫大于不知足。"虞君欲屈产之乘与垂棘之璧,不听宫之奇,故邦亡身死。故曰:"咎莫惨于欲得。"邦以存为常,霸王其可也;身以生为常,富贵其可也。不以欲自害,则邦不亡,身不死。故曰:"知足之为足矣。")
              【第四十七章】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窥)于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弗为而成。(韩非:空窍者,神明之户牖也。耳目竭于声色,精神竭于外貌,故中无主。中无主,则祸福虽如丘山,无从识之。故曰:"不出于户,可以知天下;不窥于牖,可以知天道。"此言神明之不离其实也。赵襄主学御于王子于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白公胜虑乱,罢朝,倒杖而策锐贯颐,血流至于地而不知。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故曰:"其出弥远者,其智弥少。"此言智周乎远,则所遗在近也。是以圣人无常行也。能并智,故曰:"不行而知。"能并视,故曰:"不见而明。"随时以举事,因资而立功,用万物之能而获利其上,故曰:"不为而成。")
              【第四十八章】
              (楚简本)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亡为而亡不为。
              【第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圣人之在天下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属耳目焉,圣人皆孩之。


              IP属地:浙江8楼2022-08-08 08:19
              回复
                【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盖闻善执生者,陵行不避矢虎,入军不被甲兵。矢无所椯其角,虎无所昔(措)其蚤,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无死地焉。(韩非:人始于生而卒于死。始之谓出,卒之谓入。故曰:"出生入死"。人之身三百六十节,四肢、九窍其大具也。四肢九窍十有三者,十有三者之动静尽属于生焉。属之谓徒也,故曰:生之徒也十有三者。至死也,十有三具者皆还而属之于死,死之徒亦有十三。"故曰:"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凡民之生生而和固动,动尽则损也;而动不止,是损而不止也。损而不止则生尽,生尽之谓死,则十有三具者皆为死死地也。故曰:"民之生,生而动,动皆之死地,亦十有三。"是以圣人爱精神而贵处静。不爱精神不贵处静,此甚大于兕虎之害。夫兕虎有域,动静有时。避其域,省其时,则免其兕虎之害矣。民独知兕虎之有爪角也,而莫知万物之尽有爪角也,不免于万物之害。何以论之?时雨降集,旷野闲静,而以昏晨犯山川,则风露之爪角害之。事上不忠,轻犯禁令,则刑法之爪角害之。处乡不节,憎爱无度,则争斗之爪角害之。嗜欲无限,动静不节,则痤疽之爪角害之。好用其私智而弃道理,则纲罗之爪角害之。兕虎有域,而万害有原,避其域,塞其原,则免于诸害矣。凡兵革者,所以备害也。重生者,虽入军无忿争之心;无忿争之心,则无所用救害之备。此非独谓野处之军也。圣人之游世也,无害人之心,无害人之心,则必无人害,无人害,则不备人。故曰:"陆行不遇兕虎。"入山不恃备以救害,故曰:"入军不备甲兵。"远诸害,故曰"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不设备而必无害,天地之道理也。体天地之道,故曰:"无死地焉。"动无死地,而谓之"善摄生"矣。)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而恒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长之、遂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第五十二章】
                (帛书本)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楚简本)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痗。启其兑,赛其事,终身不治。(帛书本)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毋遗身央,是胃袭常。(韩非: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以为象箸必不加于土铏,必将犀玉之杯;象箸玉杯必不羹菽藿,必旄、象、豹胎;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吾畏其卒,故怖其始。居五年,纣为肉圃,设砲烙,登糟丘,临酒池,纣遂以亡。故箕子见象箸以知天下之祸。故曰:"见小曰明。"勾践入宦于吴,身执干戈为吴王洗马,故能杀夫差于姑苏。文王见詈于王门,颜色不变,而武王擒纣于牧野。故曰:"守柔曰强。"越王之霸也不病宦,武王之王也不病詈。故曰:"圣人之不病也,以其不病,是以无病也。")
                【第五十三章】
                使我有知,行于大道,唯迆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猒饮食,财有余。【此节帛书本全部残毁】是谓盗竽。(韩非:书之所谓"大道"也者,端道也。所谓"貌施"也者,邪道也。所谓"径大"也者,佳丽也。佳丽也者,邪道之分也。"朝甚除"也者,狱讼繁也。狱讼繁,则田荒;田荒,则府仓虚;府仓虚,则国贫;国贫,而民俗淫侈;民俗淫侈,则衣食之业绝;衣食之业绝,则民不得无饰巧诈;饰巧诈,则知采文;知采文之谓"服文采"。狱讼繁仓廪虚,而有以淫侈为俗,则国之伤也,若以利剑刺之。故曰:"带利剑。"诸夫饰智故以至于伤国者,其私家必富;私家必富,故曰:"资货有馀。"国有若是者,则愚民不得无术而效之;效之,则小盗生。由是观之,大奸作则小盗随,大奸唱则小盗和。竽也者,五声之长者也,故竽先则钟瑟皆随,竽唱则诸乐皆和。今大奸作则俗之民唱,俗之民唱则小盗必和。故"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而货资有馀者,是之谓盗竽矣。")
                【第五十四章】
                (楚简本)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辍。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缺11字帛书本:字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缺5字帛书本:下之然哉?以此。)(韩非:人无愚智,莫不有趋舍。恬淡平安,莫不知祸福之所由来。得于好恶,怵于淫物,而后变乱。所以然者,引于外物,乱于玩好也。恬淡有趋舍之义,平安知祸福之计。而今也玩好变之,外物引之;引之而往,故曰"拔"。至圣人不然:一建其趋舍,虽见所好之物,不能引,不能引之谓"不拔";一于其情,虽有可欲之类,神不为动,神不为动之谓"不脱"。为人子孙者,体此道以守宗庙,宗庙不灭之谓"祭祀不绝"。身以积精为德,家以资财为德,乡国天下皆以民为德。今治身而外物不能乱其精神,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真者,慎之固也。治家者,无用之物不能动其计,则资有馀,故曰:"修之家,其德有馀。"治乡者行此节,则家之有馀者益众,故曰:"修之乡,其德乃长。"治邦者行此节,则乡之有德者益众,故曰:"修之邦,其德乃丰。"莅天下者行此节,则民之生莫不受其泽,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修身者以此别君子小人,治乡治邦莅天下者名以此科适观息耗,则万不失一。故曰:"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奚以知天下之然也?以此。" 楚庄王既胜,狩于河雍,归而赏孙叔敖。孙叔敖请汉间之地,沙石之处。楚邦之法,禄臣再世而收地,唯孙叔敖独在。此不以其邦为收者,瘠也,故九世而祀不绝。故曰:"善建不拔,善抱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世世不辍。"孙叔敖之谓也。)
                【第五十五章】
                (楚简本)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螝蠆虫蛇弗蠚,攫鸟猛兽弗扣,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呼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帛书本)不道早已。
                【第五十六章】
                (楚简本)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广,同其尘,畜其锐,解其忿,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第五十七章】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亡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其民惇惇。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福之所倚,福之所伏。孰知其极?【此节帛书本全部残毁】其无正邪?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韩非:人有祸,则心畏恐;心畏恐,则行端直;行端直,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行端直,则无祸害;无祸害,则尽天年。得事理,则必成功。尽天年,则全而寿。必成功,则富与贵。全寿富贵之谓福。而福本于有祸。故曰:"祸兮福之所倚。"以成其功也。人有福,则富贵至;富贵至,则衣食美;衣食美,则骄心生;骄心生,则行邪僻而动弃理。行邪僻,则身夭死;动弃理,则无成功。夫内有死夭之难而外无成功之名者,大祸也。而祸本生于有福。故曰:"福兮祸之所伏。"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夫弃道理而妄举动者,虽上有天子诸侯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硃、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众人之轻弃道理而易妄举动者,不知其祸福之深大而道阔远若是也,故谕人曰:"孰知其极。"所谓方者,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所谓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轻恬资财也。所谓直者,义必公正,公心不偏党也。所谓光者,官爵尊贵,衣裘壮丽也。今有道之士,虽中外信顺,不以诽谤穷堕;虽死节轻财,不以侮罢羞贪;虽义端不党,不以去邪罪私;虽势尊衣美,不以夸贱欺贫。其故何也?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今众人之所以欲成功而反为败者,生于不知道理,而不肯问知而听能。众人不肯问知听能,而圣人强以其祸败适之,则怨。众人多而圣人寡,寡之不胜众,数也。今举动而与天下之为仇,非全身长生之道也,是以行轨节而举之也。故曰:"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第五十九章】
                (楚简本)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早服,是谓(缺9字今本续: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缺7字今本续:久。是胃深根固氐,)长生久视之道也。(韩非: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目不明,则不能决黑白之分;耳不聪,则不能别清浊之声;智识乱,则不能审得失之地。目不能决黑白之色则谓之盲;耳不能别清浊之声则谓之聋;心不能审得失之地则谓之狂。盲则不能避昼日之险,聋则不能知雷霆之害,狂则不能免人间法令之祸。书之所谓"治人"者,适动静之节,省思虑之费也。所谓"事天"者,不极聪明之力,不尽智识之任。苟极尽,则费神多;费神多,则盲聋悖狂之祸至,是以啬之。啬之者,爱其精神,啬其智识也。故曰:"治人事天莫如啬。"众人之用神也躁,躁则多费,多费之谓侈。圣人之用神也静,静则少费,少费之谓啬。啬之谓术也,生于道理。夫能啬也,是从于道而服于理者也。众人离于患,陷于祸,犹未知退,而不服从道理。圣人虽未见祸患之形,虚无服从于道理,以称蚤服。故曰:"夫谓啬,是以蚤服。"知治人者,其思虑静;知事天者,其孔窍虚。思虑静,故德不去;孔窍虚,则和气日入。故曰:"重积德。"夫能令故德不去,新和气日至者,蚤服者也。故曰:"蚤服,是谓重积德。"积德而后神静,神静而后和多,和多而后计得,计得而后能御万物,能御万物则战易胜敌,战易胜敌而论必盖世,论必盖世,故曰"无不克。"无不克本于重积德,故曰"重积德,则无不克。"战易胜敌,则兼有天下;论必盖世,则民人从。进兼有天下而退从民人,其术远,则众人莫见其端末。莫见其端末,是以莫知其极。故曰:"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凡有国而后亡之,有身而后殃之,不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夫能有其国,必能安其社稷;能保其身,必能终其天年;而后可谓能有其国、能保其身矣。夫能有其国、保其身者,必且体道。体道,则其智深;其智深,则其会远;其会远,众人莫能见其所极。唯夫能令人不见其事极,不见其事极者为保其身、有其国。故曰:"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所谓"有国之母":母者,道也;道也者,生于所以有国之术;所以有国之术,故谓之"有国之母。"夫道以与世周旋者,其建生也长,持禄也久。故曰:"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树木有曼根,有直根。直根者,书之所谓"柢"也。柢也者,木之所以建生也;曼根者,木之所以持生也。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禄也者,人之所以持生也。今建于理者,其持禄也久,故曰:"深其根。"体其道者,其生日长,故曰:"固其柢。"柢固,则生长;根深,则视久,故曰:"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IP属地:浙江9楼2022-08-08 08:22
                回复
                  2025-05-29 02:24:07
                  广告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亨(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非其申不伤人也,圣人亦弗伤也。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韩非: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人之功矣;万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万人之功矣。然则数变业者,其人弥众,其亏弥大矣。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人处疾则贵医,有祸则畏鬼。圣人在上,则民少欲;民少欲,则血气治而举动理;举动理则少祸害。夫内无痤疽瘅痔之害,而外无刑罚法诛之祸者,其轻恬鬼也甚。故曰:"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治世之民,不与鬼神相害也。故曰:"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伤人也。"鬼祟也疾人之谓鬼伤人,人逐除之之谓人伤鬼也。民犯法令之谓民伤上,上刑戮民之谓上伤民。民不犯法,则上亦不行刑;上不行刑之谓上不伤人,故曰:"圣人亦不伤民。"上不与民相害,而人不与鬼相伤,故曰:"两不相伤。"民不敢犯法,则上内不用刑罚,而外不事利其产业。上内不用刑罚,而外不事利其产业,则民蕃息。民蕃息而畜积盛。民蕃息而畜积盛之谓有德。凡所谓祟者,魂魄去而精神乱,精神乱则无德。鬼不祟人则魂魄不去,魂魄不去而精神不乱,精神不乱之谓有德。上盛畜积而鬼不乱其精神,则德尽在于民矣。故曰:"两不相伤,则德交归焉。"言其德上下交盛而俱归于民也。

                  【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也,牝恒以靓胜牡。为其靓也,故宜为下。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过欲兼畜人;小邦者,不过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大者宜为下。
                  【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也不善,人之所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贺人。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虽有共之璧以先四马,不善坐而进此。古之所以贵此者何也?不胃求以得,有罪以免舆!故为天下贵。
                  【第六十三章】
                  (楚简本)为亡为,事亡事,味亡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亡难。(韩非:有形之类,大必起于小;行久之物,族必起于少。故曰:"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故曰:白圭之行堤也塞其穴,丈人之慎火也涂其隙,是以白圭无水难,丈人无火患。此皆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者也。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病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故良医之治病也,攻之于腠理。此皆争之于小者也。夫事之祸福亦有腠理之地,故圣人蚤从事焉。)
                  【第六十四章】
                  (楚简本甲)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几也,易践也。为之于其亡有也。治之于其未乱。合末,九成之台,作足下。(楚简本丙)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故(缺3字帛书本:亡失也。)(帛书本有、楚简没有:临事之纪,)(楚简本)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败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是以(缺1字帛书本: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之所过。是以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敢为。(韩非:昔晋公子重耳出亡,过郑,郑君不礼。叔瞻谏曰:"此贤公子也,君厚待之,可以积德。"郑君不听。叔瞻又谏曰:"不厚待之,不若杀之,无令有后患。"郑君又不听。及公子返晋邦,举兵伐郑,大破之,取八城焉。晋献公以垂棘之璧假道于虞而伐虢,大夫宫之奇谏曰:"不可。脣亡而齿寒,虞、虢相救,非相德也。今日晋灭虢,明日虞必随之亡。"虞君不听,受其璧而假之道。晋已取虢,还,反灭虞。此二臣者皆争于腠理者也,而二君不用也。然则叔瞻、宫之奇亦虞、虢之扁鹊也,而二君不听,故郑以破,虞以亡。故曰:"其安易持也,其未兆易谋也。"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之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以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王寿负书而行,见徐冯于周涂。冯曰:"事者,为也;为生于时,知者无常事。书者,言也;言生于知,知者不藏书。今子何独负之而行?"于是王寿因焚其书而舞之。故知者不以言谈教,而慧者不以藏书箧。此世之所过也,而王寿复之,是学不学也。故曰:"学不学,复归众人之所过也。"夫物有常容,因乘以导之。因随物之容,故静则建乎德,动则顺乎道。宋人有为其君以象为楮叶者,三年而成。丰杀茎柯,毫芒繁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别也。此人遂以功食禄于宋邦。列子闻之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物之有叶者寡矣。"故不乘天地之资而载一人之身,不随道理之数而学一人之智,此皆一叶之行也。故冬耕之稼,后稷不能羡也;丰年大禾,臧获不能恶也。以一人之力,则后稷不足;随自然,则臧获有余。故曰:"恃(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
                  【第六十五章】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恒知稽式,此胃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第六十六章】
                  (楚简本)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詀。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六十七章】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毋用,使民重死而远徙。有车周无所乘之,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邦相朢(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六十八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此节帛书本全部残毁】


                  IP属地:浙江11楼2022-08-08 20:26
                  回复
                    【第六十九章】
                    天下皆谓我大,大而不肖。夫唯大,故不宵。若宵,细久矣。我恒有三葆之。一曰兹(慈),二曰检(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今舍其兹(慈)且勇;舍其后且先,则必死矣。夫兹(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女以兹(慈)垣之。(韩非:爱子者慈于子,重生者慈于身,贵功者慈于事。慈母之于弱子也,务致其福;务致其福,则事除其祸;事除其祸,则思虑熟;思虑熟,则得事理;得事理,则必成功;必成;工,则其行之也不疑;不疑之谓勇。圣人之于万事也,尽如慈母之为弱子虑也,故见必行之道。见必行之道则其从事亦不疑;不疑之谓勇。不疑生于慈,故曰:"慈,故能勇。"周公曰:"冬日之闭冻也不固,则春夏之长草木也不茂。"天地不能常侈常费,而况于人乎?故万物必有盛衰,万事必有弛张,国家必有文武,官治必有赏罚。是以智士俭用其财则家富,圣人爱宝其神则精盛,人君重战其卒则民众,民众则国广。是以举之曰:"俭,故能广。"凡物之有形者易裁也,易割也。何以论之?有形,则有短长;有短长,则有小大;有小大,则有方圆;有方圆,则有坚脆;有坚脆,则有轻重;有轻重,则有白黑。短长、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理定而物易割也。故议于大庭而后言则立,权议之士知之矣。故欲成方圆而随其规矩,则万事之功形矣。而万物莫不有规矩,议言之士,计会规矩也。圣人尽随于万物之规矩,故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则事无不事,功无不功,而议必盖世,欲无处大官,其可得乎?处大官之谓为成事长。是以故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为成事长。"慈于子者不敢绝衣食,慈于身者不敢离法度,慈于方圆者不敢舍规矩。故临兵而慈于士吏则战胜敌,慈于器械则城坚固。故曰:"慈,于战则胜,以守则固。"夫能自全也而尽随于万物之理者,必且有天生。天生也者,生心也,故天下之道尽之生也。若以慈卫之也,事必万全,而举无不当,则谓之宝矣。故曰:"吾有三宝,持而宝之。")
                    【第七十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弗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胃不诤之德,是胃用人,是胃天古之极也。
                    【第七十一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为主而为客,吾不进寸而芮尺。是胃行无行,襄(攘)无臂,执无兵,乃无敌矣。莫于于无适,无适斤(近)亡,吾吾葆矣。故称兵相若,则哀者胜矣。
                    【第七十二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夫唯无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我贵矣。是以圣人被褐而褱玉。
                    【第七十三章】
                    知不知,尚矣;不不知知,病矣。是以圣人之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第七十四章】
                    民之不畏畏,则大将至矣。毋闸其所居,毋猒(厌)其所生。夫唯弗猒(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见也,自爱而不自贵也。故去被取此。
                    【第七十五章】
                    勇于敢者则杀,勇于不敢者则栝(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战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弹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七十六章】
                    若民恒且不畏死,奈何以杀愳(惧)之也?若民恒是死,则而为者吾将得而杀之,夫孰敢矣。若民恒且必畏死,则恒有司杀者。夫伐司杀者杀,是伐大匠斲也。夫伐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第七十七章】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为也,是以不治。民之巠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巠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第七十八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仞贤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生。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
                    【第七十九章】
                    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举之;有余者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有余而益不足。人之道则不然,不足而奉有余。孰能有余而有以取奉于天者乎?唯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
                    【第八十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也,以其无以易之也。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能行也。故圣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訽(垢),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若反。
                    【第八十一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圣右介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介,无德司勶。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IP属地:浙江12楼2022-08-08 20: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