佬网童吧 关注:5贴子:1,666
  • 6回复贴,共1

沧浪诗词学院绝句班第12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沧浪诗词学院绝句班第12讲各位同学们,大家晚上好:
今天主要学习以下内容:
一、绝句创作过程中的时间处理技巧
二、绝句时空设计过程中空间设计的虚实处理。
三、关于绝句的语言风格
四、介绍绝句56法分类第七种 —— 反诘法
一、 绝句的时间处理技巧
绝句中时空的处理特别重要,诗的素材不外乎时空、情理。理,是一种别趣,而情则往往贯穿在时间空间中,借时空的推移若隐若现,我们摹景寄情说理,每每透过时空实象的交互映射予以形象化的。所以时空的处理非常重要。
1、时间的逐蹙
例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一句写长期做客于他乡,飘泊的时间是漫长的。
第二句写佳节来临,时间则固定在节令的某一天了。
第三句写重阳日登高。指九月九日这一天的某一时刻。
第四句则将时间凝聚在插茱萸的那一瞬间。
作者的情感也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情感由全面性的感慨趋向了单一性,由虚泛性的感伤,指向特定性。随着时间的渐行渐短,感慨也愈来愈凝聚。
【结论】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22-08-15 04:14回复
    二、绝句时空设计过程中空间设计的虚实处理,同时了解绝句的语言风格
    1、空间设计过程中【虚】与【实】的界定
    【虚】无法眼见的空间或者不存在于现实的空间均属于虚空间;
    【实】实实在在眼前空间属于实空间。
    2、【虚】空间的大体分类,按照台湾仇小屏博士的分类,虚空间大体分:设想出的虚空间,仙冥虚空间,梦境中的虚空间。
    下面以具体的例子,了解这三类虚的空间。
    (1) 设想的虚空间
    例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的前两句渲染出倍思亲的心情,但第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却不直言自己的思亲,反而从兄弟处着笔, 设想出一个【虚】的空间,言兄弟忆我,那么我忆我兄弟之情自然可见。
    再看例诗:
    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最后一句:“杜陵寒食草青青”属于这类型的虚空间。
    (2) 仙冥虚空间
    《中秋月》晏殊
    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嫦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一二句描述主人翁在院落中孤独寡欢的情景,是实实在在的【实】空间, 而面对秋月,第四句玉蟾清冷桂花孤, 想象月宫冷落,嫦娥寂寞,则属于虚空间。仙境,冥境, 这些空间在古诗中 出现的比较多,这些空间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所以,也属于虚空间。
    (3) 梦境中的空间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22-08-15 04:16
    回复
      3) 梦境中的空间
      《梦中作四截句》龚自珍
      一例春湖汗漫声,月明报有大珠生。
      紫皇难慰花迟暮,交予鸳鸯诉不平。
      短短四句,却有两组意象,托言梦境,写的迷离恍惚。其实作者是要抒发一种感慨。
      这是一首全虚的诗,诗中所有空间景物纯是从梦中生发出的。 还有一种就是誓言,誓言中出现的空间也属于虚空间。
      梦境的虚空间,有首很有趣的诗: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作者先从饯别之地写起,而且分别由嗅觉、触觉两种感官来描写,属于实写; 我们注意,第四句【愁听清猿梦里长】是设想到魏二梦中的情景, 更是虚中又虚; 虚中又虚相当别致,使全诗曾添了不少飘渺的气氛。
      3、空间设计的虚与实配置
      我们常讲要虚实相参,绝句在结构上有个特点,就是以少胜多、以虚写实, 所以我们在绝句创作过程中必须注意虚实结合,把绝句的味儿弄出来。如何结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先虚后实
      例如边贡的《嫦娥》
      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诗前两句 【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是设想,属于虚, 后两句,是实写。 立足人间,推想月宫冷寂, 然后发出世人只知羡月,不知月羡慕人间的感慨。
      (2)先实后虚
      前面分析的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即属于先实后虚的例子。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前两句(实写);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后两句(虚写)。
      全诗的结构是实写部分: 独在异乡为异客——是因;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果; 一二两句之间呈因果关系。
      虚写部分:遥知兄弟登高处, 抓住九月九日最典型的一个片段突出描写, 遍插茱萸少一人——渲染。
      我们今天先熟练掌握这两种空间的虚实配置就行,关于空间的虚与实与如何配置 咱们就了解这些。
      三、关于绝句的语言风格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22-08-15 04:16
      回复
        结论】
        一首绝句,各句中所代表的时间,与情感波动相配合,由时间的冗长而渐,愈到诗的结尾,愈短愈促,在情感上会引起意犹未尽的别趣。
        2、时间的渐长
        我们来看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第一句写在黄鹤楼头辞别的光景,第二句写出发的目的地和季节,第三句写出发后直到孤帆消失的那段时间,第四句写长江悠悠无穷。
        这首诗的时间与空间的开阔处理的也很高明。随着时间的延展,空间也逐渐开阔,由暂别的黄鹤楼到最后一望无际的长江水。这也是空间的扩张。
        【结论】
        一首诗的各句代表的时间长度不一样,起句时很急促。继而略缓,愈到诗的结尾时间愈发漫长,就诗的时间内涵来说,由于时间的拉长,在读者的情绪上便引起一种悠然不尽的远韵。
        3、时间的速率:
        啥叫“速率”呢?速率是物体运动的快慢,即速率是速度的大小或等价于路程的变化率。
        啥叫“时间的速率”呢? 指的是景物移动时间的快慢与速度。
        明白了这个概念后我们看这一首诗:
        大家看李白的《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深坐”两字使诗的律动缓慢下来,“蹙蛾眉”、“泪痕湿”这些都是用静态的画面、缓慢的速率来描写的,使人觉得冗长而难过,全诗自始至终,只用单一的场景,静止的视点,这些都能与缓慢的气氛相调和,用以写怨情,艺术效果奇佳。
        【结论】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22-08-15 04:22
        回复
          三、关于绝句的语言风格
          绝句,要尽量少用典故,意思就是说绝句的语言风格应该是真切自然而有余味。为啥呢?一是绝句篇幅短小,不容许过多的修饰;二是绝句在唐代可以谱曲咏唱的,所以不能写得古僻生涩,要适宜歌唱,要让别人一听就明白。因此绝句的语言一般比较真切自然,不故作晦曲,不滥加雕饰,而实情实景宛然如见。
          如:李白的《春夜洛城听笛声》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全诗语言真切自然,语调舒长,读起来或吟唱起来,朗朗上口。尤其是三四句,以问句做结,以便一唱三叹, 更能收到语近情遥,有弦外音,使人神远的艺术效果
          这首七言绝句,正是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见长,使人从“吹玉笛”这眼前景、口头语,听到了诗人的弦外之音。真切自然又不等于粗直浅露、直白。还需讲求含蓄与韵味,尤其是诗篇结尾处,要做到“语绝意不绝”,才能给人以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美的享受。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2-08-15 04:23
          回复
            下面介绍绝句56法分类第七种 —— 反诘法
            第34法、第35法、第36法。这个分类大致的意思是通过一些表示“否定”的关键词,如“莫问、莫怪、不用、不须”等,从而起到非常明显的转折作用。
            第34法:
            第三句用“莫怪”、“莫嫌”、“莫向”、“莫算”等字作起,而第四句则皆声名其意者也。
            例如唐贾岛的《赠人斑竹拄杖》
            捡得林中最细枝,结根石上长身迟。
            莫嫌滴沥红斑少,正是湘妃泪尽时。
            李商隐《宫词》
            君恩如水向东流,失宠忧移得宠愁。
            莫向尊前奏花落,冷风只在殿西头。
            明王恭的《春雁》
            春风一夜到衡阳,楚水燕山万里长。
            莫怪春来便归去,江南虽好是他乡。
            第35法:
            “莫向”、“莫怪”等字著在第四句首,而第三句则先阐明其意者也。
            例如唐郑谷的《席上赠歌者》
            花月楼台近九衢,清歌一曲倒金壶。
            坐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明王儒卿的《寄吴郎》
            往事巫山一梦中,佳期回首竟成空。
            郎心亦是浮萍草,莫怪杨花易逐风。
            第36法: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22-08-15 04:24
            回复
              第36法:
              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
              例如唐杜牧的《题城楼》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转句以【不用】否定句领起,扩展前二句,比而兴,尾结顺势作答,新的意境果然就出来了)
              宋陆游的《杭头晚兴》
              山色苍寒野色温,下程初闭驿亭门。
              不须更把浇愁酒,行尽天边惯销魂。
              此技法多用于转句,对起承句所描写的意象进行扩展想象,反向提出一个否定的状态,然后顺势道出答案,深化对主题意境的挖掘,令诗意跃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而关键词如果在合句,其实是以上技法的倒装的手法而已,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所需要反诘否定的意象,一定要是起承句所提到的或者与其有紧密关联的,否则就可能偏题,呼应不了起承句,散了结构。
              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下面布置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学写七绝一首,题目自拟。
              仿写第35、36法,并注明哪一法。


              IP属地:湖北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22-08-15 04: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