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叹中国吧 关注:35贴子:9,596
  • 6回复贴,共1

徐志摩的经典散文(下)(ZT)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十五年一月十五日
    知道志摩,
    就不能不知道志摩的康桥。
    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桥》在案前,今夜,我就只有康桥了。此刻的我便是康桥唯一
的游容。
    素  描
    无论如何辗转迂回,志摩终是属于康桥的。钟情已是千年,相遇自是有缘。一切先
有默契,不必多言。该在的,不论是前生还是来世,它是始终都等在那里的。就只这一
个康桥,单等这一个志摩去“发见”,去结一段缘。不需要任何理由与契机。
    一如禅诗所说:“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康桥,因为有了志摩,而
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志摩,又因为有了康桥,而找到精
神皈依与寄托。
    第一段只用了一支炭素笔,就以线条勾勒出志摩与康桥之间几乎具有某种宿命意味
的互属关系。语言平浅、意象单纯,而志摩心中的意念却温和地随着文字的节拍,不疾
不缓地淡淡点出。
    版  画
    上前一步,即抵达你营造的“单独”境界,这正是你智慧的灵光一闪,也需得以犀
利的心灵去抚触。仅以平静客观的态度和三个“你要发现”的排比句,就完成了一个人
生的大颖悟,这出自性灵的会心之见,悟透的人自有心领神会的一笑。再如后文中“不
满意的生活大都是自取的”“有幸福是永远不离母亲扶养的孩子,有健康是永远接近自
然的人”,这种从眼前景物荡开去,通过冥想的途径,反映个人情思的格言警句式的哲
理短句,文中俯拾皆是,可圈可点。恰如散置在夜空里的星星,让人眼前一亮又一亮。
从中可窥志摩炼字炼句,想象比喻的功夫,已达圆熟境界。
    若以版画技法相拟,一刀一刀是刻在画版上的,无法随意涂改,没有相当把握,怎
敢轻易下刀?也是最见画家功力所在。
    勿容置疑,志摩是属于才华横溢的那一路作家。但临到面对至爱的康桥,我们一向
自信的诗人忧心忡忡。你说:“一个人要写他最心爱的对象,不论是人是地,是多么使
他为难的一个工作?你怕,你怕描坏了它,你怕说过分恼了它,你怕说太谨慎辜负了它。”
这是多么动人的忧虑,又何尝不是我们常人的经验?最神圣钟爱的事物,总是最不敢轻
易提及,唯恐亵渎了它。
    康桥,那是志摩心中千遍万遍唱不尽的爱宠,是断断不肯对它做骚人墨客式的清论
高谈、评头论足。你甚至已经断言:“这回是写不好的。”你的担忧至少让我明白了两
层意思:爱是用血写的诗;其次是,我相信,志摩将要尽全部心力、笔力之所能,画一
个心中的康桥给我们的。
    国  画
    随志摩踏时光而行,步步有声。
    康河近了。我听到你的心跳。我望着你的背影正一步一履朝自己心跳过的地方走去,
朝自己曾经的鞋声走去,朝自己哭过的哭和笑过的笑走去了。
    你轻轻叹一口气,自言自语:“这么快就离开那个春天这么远了?”可不是吗,那
一个特定的春天,成了你和康桥永恒的季节。那些个不能释怀的日子,成了你一生的感
动。
    你也算是见过真山远水的人,但你竟毫不迟疑地断言:“我敢说,康河是全世界最
秀丽的一条水。”我纵有一百个质疑的理由,我不忍心给自己一个质疑的自由。你此刻
的心情我想我知道。
    此时的康河,已被偷换概念成你心中理想的象征。你不是地理学家,你无需科学的
精密与严谨。况且,谁又能不容许“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颇?你的执着,令每一个读
到这的人不能不深深动容。不是为康河之美,而是你炙人的痴情。我能感觉得到你的血
在烧,在字里行间窜流。志摩是实实在在爱疯了康桥的。
    随即,你以中国画常用的散点透视法,引导我从不同角度浏览康桥,交给我三幅传
神写意的中国水墨:
    淡泊悠远、田园情调的康河坝筑图
    堂皇典丽、气象高华的学院建筑群
    超凡脱俗,维妙维肖的克莱亚三环洞桥
    第一幅:拜伦潭——果子园——星光下的水声——近村晚钟声——河畔倦牛刍草声。



1楼2006-01-24 01:55回复
    的空间与深度顿时无限辽阔。
        志摩在收笔了。一定还有一些什么,你是不肯说的;还有多少藏在口袋里的情怀,
    你也不再轻易向人说道。也许四月的黄昏知道,四月黄昏的康桥知道。
        但志摩却给我们一个突兀的结尾:“谁知我这思乡的隐忧”。你怎能把乡愁说得如
    此轻易?康桥,它也许是别人的故乡,但必定是你的异乡。一读再读,才得顿悟的刹那。
    于躯壳,你是过客,但于灵魂,康桥正是你的归宿,它是志摩心灵的故乡啊!
        胡适在《追悼志摩》一文里曾经对志摩的理想作过这样的概括:“他的人生观真是
    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
    这三个理想能够会合于一个人生里。”而爱、自由、美正是康桥所有。
        因此,康桥在志摩心中已不再是一群学院的代名词,而是:一个美学观点、一个博
    爱的载体、一个自由的象征,是一种理想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境界。完全是形而上感觉
    的升华。
        有人用画笔呈情,有人用眼眸承情,有人用文字陈情,志摩你是以对康桥第三度山
    水般的心契与领会,与读到它的人以心换心的。正如你自己的话:“你要打开人家的心,
    先得打开你自己心。”
        我以为:一篇好文章全靠“文气充沛”。“文气”是文章的灵魂,也最见作品的尽
    境。这篇散文之所以成为我国现代早期游记散文的代表作,徐志摩散文的巅峰之作而脍
    炙人口,首先在于它的感人,其次是它完美的艺术形式。而感人的是志摩的真情投入。
    “真正震撼人心的作品,必然是直指本心,写出人性的共相,触及人性的本然,使读者
    会其心而同其心”,这篇散文便是了。
        志摩描绘的是康桥的皮肉骨,我们得到的却是它的神;勾勒出的是康桥的点线面,
    我们进入的却是整个画廊。在有意无意之间,已不得不思志摩所思、感志摩所感、悟志
    摩所悟,只有答应了自己随了志摩的思路行去,并以心灵的颤动、呼应那无法抗拒的接
    引。康桥固然遥不可及,但我们的梦想与神往,借志摩的一支笔替我们都实现了;康桥
    固然本来就美,也是志摩实在写得好,硬是把这一个康桥给写足了。
        文气也在回荡中饱满高涨,充沛于字里行间,让我们一次又一次震慑于志摩不凡的
    才情。而在此文完美的艺术形式中最为亮丽袭人的,是志摩的语言艺术,颇值一提。
        写景时惯常使用欧化长句,把读者“消化”一个句子的时间拉长、节奏放慢,恰似
    一种从容漫步山水的心情;而写感悟,则多用短句,以适合表达感情的急促与热烈。或
    用长句把一串短句轻轻托住,或长短句错综出现,使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快慢相节,
    形成一种起伏的韵律美。
        反复、排比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使语言有了强烈的节奏感和音乐感,洋溢着灵动
    的乐谱情调,甚至写出了满纸的回音与乐声。
        志摩是这样自如地操作着语言,不仅使它精确,而且赋予它“活”的生命,寻求语
    言新关联的能力,选用机能性强的语字,使语言的内在世界丰盈而饱满,多姿多彩而富
    于表情。曲折而非直线、起伏而非平坦。时而开门见山,时而回廊九曲,时而腾达、时
    而沉落,既一针见血、又十面埋伏。相当耐读,差堪玩味。功力之深,已达心手两忘的
    境界。
        这使我赏读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错觉:读到的明明是一篇散文,实际上得到的却是
    一首好诗。即使不分行也读得出是诗,是诗化了的意境,是诗歌语言的魅力。
        每读一遍都有新鲜的感动。《我所知道的康桥》是一遍就可以读懂的,因为它——
    语近;但也许是好多遍也读不懂的,因为它——情遥。把清代诗评家沈德潜的“语近情
    遥、含吐不露”移来此处,是否最为贴切?
        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志摩的确是悄悄地走远了,但挥不去带不走的是他的康桥。它做为学院建筑留在英
    国,它做为一篇具有生命质感的美文,留在中国文学史中。自然中的康桥会老,但文字
    中的康桥,将在所有爱志摩的读者心中永远年轻。

     
    


    4楼2006-01-24 01:55
    回复
      2025-05-19 10:03:34
      广告
      dddddddd


      5楼2006-01-25 10:48
      回复
        光顶不够啊,加强学习啊,兄弟!


        6楼2006-02-02 14:06
        回复
          喜欢他的


          7楼2006-02-13 11:25
          回复
            我也喜欢


            8楼2006-02-13 15:33
            回复
              而今,南桥有梦?
              呜呼-------


              9楼2006-04-26 02: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