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吧 关注:19贴子:83
  • 1回复贴,共1

~地士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原创/趣味/分析】【地士Ⅲ,第一二集的补充】
由于上次的第二集整体发不出来只好拆散发,那这样干脆以后都搞零散的好了。围绕一个主题。
开始部分,我先抛出两个问题,和回顾一下以前我说过的个人观点。
●首先这也算是一种规则,比如说行政人事上的同省回避制、在北京为首都的时代广东人很难进入统治阶级的核心等等。我觉得针对明朝本来不应该在西方文艺复兴后期垮掉,垮的可真不是时候,那时候欧洲正兴起中国热,我感觉应该问这样的问题,但本帖我暂时不讨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南宋可以启用西北的中兴将领,包括河南人岳飞(这些名将因为籍贯在北方想恢复家园的愿望特别强烈,再加上北宋遗民还活着),去对抗女真金,存活下来,明朝却被西北的流寇和东北的后金-满清两面夹杀?这不是远逊于宋人吗?

●接下来我还要重复我说过无数次的观点,就是明朝号称绕过元重建汉唐,其实他们搞的那一套很多东西更像是中晚唐,真要学,为什么不学出将入相呢?为什么不像秦始皇、汉武帝,先验性的多次亲临沿海地区呢?他们起家的核心地域完全不同,感觉很不一样。汉唐起家西北,明起家于江淮地区,朱元璋信任的重要谋臣,主要是浙东士人,以刘伯温、宋濂为代表,复古倾向很重。浙江在近古不以外贸见长(19世纪后期满清对外开放,浙江的海关关税分量,完全无法与华南地区相提并论,直到20世纪之后发生了巨大突破,受到上海的带动),而明朝的科举大省江西,也是这样的风气。大家知道,西北和倭寇问题,需要外贸来疏导,陆丝或海丝,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是在李唐起家的西北,甘肃在中古时代号称【天下富庶莫出陇右。——司马光】,一年多年后变成了【甘肃苦瘠甲于天下。——左宗棠】。燕王朱棣接收了元朝的遗产而昙花一现,大部分明朝都很内需化的,在囯家层面跟大航海时代长期脱钩。这种成分也可以逐渐洗掉,但碰到了制度性和人文障碍,这种障碍又跟地利息息相关。在以爱好复古的浙东儒士、江西儒士主导的朝廷下,我觉得他们,实际上把永乐年间的官船探险行为,视为秦始皇、汉武帝访问仙人那种虚无缥缈的事情,早被历史书写说明不对,今天,又有永乐海外探险,作为负有历史责任的儒士来说应该怎么办,很明显。中华成熟文明,总体也缺乏西方的传教冲动,在浙东、江西士人强烈的复古倾向下更是如此。
埋葬秦始皇帝业的,是江淮人士,埋葬永乐探险政绩的,是长江中下游士人。在中囯古代,东部长江流域既代表内需经济的高峰,也有着制约帝王对外扩张的传统。因此,东部长江流域做大,往往将西北边缘化。
补救办法,如果无法复活出将入相,那文科举也不能让长江中下游的人士把持,虽然长江中下游的经济比较发达(当时江西也是一个中等发达地区,承接区域移民。明成化·吴宽《哀流民辞》:【幸吴楚之小康兮,(北方南下的饥饿流民)将张口而待哺。】)。可是大西北地区受制于种种因素,在文科举上表现不佳。
我上次总结了一些因素:自然上的不利因素:比如自产水。人文上的不利因素:东西贸易大通道从陆向海转移、囯内行郑中心从西部转移到东部、军事贵族是满蒙的、西部集团不成气候、出将入相的制度通道不再时髦、区位民族与宗教问题交织涉及国安。
然而帝国有这几件事没有热心,第一是恢复出将入相的制度,因为西北在武举和国防系统上的表现还不错,可以参照中唐的郭子仪和北宋的狄青抬高武人的政务地位;第二是直接在文科举上拔擢一些位于边区的士人,最好能多一些成为状元,比如西北士人,哪怕是山西和陕西士人也可以。可惜即使是山西在科举上表现也很糟糕。
西北在明朝越来越变成了死角。

●大规模盲流创造社会基础,接着上面的吴楚吸纳北方流民的讨论,这回举一个不同的,那如果楚地产生大规模流民呢?在明朝中期:【成化初年,荆襄(湖北江陵、襄阳)地区流民起事,流民有百万之多。项忠、杨璿任湖广巡抚,下令驱逐流民回乡,不听从命令者戍边,死者不计其数。】,后来朝廷采用国子监祭酒周洪谟《流民说》的建议,借鉴东晋侨置郡县:【宪宗下令招抚流民十二万户,授给闲田,设置郧阳府(湖北武当山南北各县)和上津(湖北郧西上津)等县进行统冶。河南巡抚张瑄也请求招抚西北流民,皇帝答应了。】。——这回是北方吸纳楚地流民,明宪宗时设置的湖北西北部的几个侨置郡县,区位已经相当于北方了,靠在陕西和河南的旁边。
之前,有个更小规模的,由河南消化,经正统年间的于谦巡抚处理被作为他的政绩记录在正史:【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逃荒的有二十多万人,于谦请求拿出河南、怀庆两府的存粮赈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置流民,给予田地牛种,派里老督察。】。——二十多万人虽然比不上百万人,也够多了,这回没有设置侨州郡县,经由河南地区的调剂也能安息下来。
到这里,我就要问第二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南宋可以启用西北的中兴将领,去对抗女真金,存活下来,明朝却被西北的流寇和东北的后金-满清两面夹杀?这不是远逊于宋人吗?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08-21 23:03回复

    第二个问题是为什么明朝中期面对长江中游的百万流民(数目涉嫌夸大)起义,还可以平定,并让周边地区腾出土地、调剂存粮来消化,末期面对西北流民,人家不断军事化组织起来,从数万人发展到数十万人,横扫中原,越闹越大,除却地利环境因素,我感觉跟鲁迅说的囯民性有一定关系,西北区位一直能够引起政权迭代,边镇为当地培养了组织起盲流的人才(王嘉胤、李自成等都在部队干过,前闯王高迎祥马贩子应该是跟部队后勤有关的生意),风言风语在那种自然条件极度恶化的情况下也足以引起人们的自发抗争。
    这两个问题跟我要说的主题直接有关,反映了明后期的地域撕裂和组织崩坏。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08-21 23: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