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点灵吧 关注:20,326贴子:5,038
  • 3回复贴,共1

【个人成长】关系中,脾气越好,伤害越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过去,我们经常在文章中提到,要学会“控制情绪”。
尽量给愤怒、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寻找合适的出口,温和地释放。
但是生活中确实有那么一种人,他们看起来确实波澜不惊、温和有礼;
不过一旦与之交往,便常常感受到一种“羊毛衫戳在皮肤上”的刺痛。
非常不舒服,又指不出哪里不舒服。
他们从不主动挑起冲突,却总会做一些事情激起你内心的不适。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种暗戳戳的“裹羊毛式攻击”。


IP属地:江苏1楼2022-08-22 15:15回复
    1、憋着的愤怒会换种形式出现
    我比较喜欢直话直说的相处方式,就像打网球,“嘭”、“嘭”两声,
    听起来很有攻击性,但一来一回全身畅快。
    如果我让你感到伤心或冒犯,请一定让我知道,
    我当下可能在内心翻个白眼,事后冷静了就会回仔细想,
    对方的提议是不是有道理。
    身边的朋友也几乎都是这套“直球式”相处模式的拥趸,
    偶尔会被吐槽“钢铁直女”,不过相处起来轻松不少。
    所以,那老友阿文红着眼睛找到我时,
    我非常惊讶,她属于那种吵架不隔夜的类型,很少为什么事情憋那么大气。
    我们坐在冷饮店内,阿文扯了一张纸巾,
    摘掉边框眼镜,扶着额头,开始讲发生的事情。
    “实习半年,冒着被隔离的风险好不容易回一次学校,
    5个朋友终于见了一面,我当时好开心,想拍照留念。
    可是B见到我就往旁边躲,所有我在的合照她都拒绝露脸。
    我特地往她那边挨一点,她就别过头去假装拿水果。”
    说着红了眼眶,头垂了下来。
    阿文和B是学生时代的好友,5个人的小团体,
    她们俩的私交最密,好到可以挤一张单人床,
    把钱放一起作为“共同旅游账户”。
    两人之间的裂痕,是从一次旅行计划开始的。
    前一年夏天,40度高温火烤着广东,外面走一会儿便觉得脚底冒烟。
    阿文积极提议去贵州避暑,去22度的山里住一周。
    B从来都是比较随和的角色,所以一般不太有异议,那次也是一样。
    于是阿文兴冲冲做了很久功课,衣食住行预算用度全都考量完毕,
    拿去和B讨论,但是B一句:
    “没有钱,可能去不了了。”
    将阿文搪塞回去。
    内心的期待已经烘托到位了,突然变卦让阿文很难过,
    想和B重新讨论下,哪怕削减一下开支和天数。
    B之后的反应很奇怪,一直回避阿文“摊开讲讲”的请求。
    表面没有任何不快,只是不会再在上下课时主动等她,
    几个女生一起走路时,会故意绕道离阿文远一点的那边。
    阿文很无措,几次想和对方当面聊聊这件事,
    都被B用“嗯”、“没有”、“不是啊”敷衍过去;
    像是拳头砸在棉花上,B不愿意提,阿文也就只好让这件事过去。
    之后两人也单独相处过,一直是阿文主动搭话,
    B也会和之前一样积极回复,但是也不再会主动开启新话题。
    阿文以为,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过段日子就可以和好如初。
    直到一次偶然,阿文听见B和其他女生的抱怨:
    “阿文她真的太强势了,什么都需要听她的,
    忍了好久她,这次忍无可忍,真的不想再和她走那么近。”
    阿文愣在原地,想不通为什么,
    自己面前顺从温柔的朋友,
    内心藏着那么大的怨怼——对方从未和她提起过这些。
    友谊的裂痕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明明就在那里,
    但有人偏偏选择装作看不见,留你独自怀疑人生。
    一方极力想解决问题,
    但另一方嘴上说着“没事啊”、“没什么啊”,
    身体却不住往后退缩,
    用其他隐蔽的行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在心理学中,我们将这种像贴身穿羊毛衫一样,
    令人刺挠的行为称作”隐形攻击”(passive aggressive)。
    隐形攻击者们会使用隐蔽、消极的方式“报复”令ta不满的人和事,
    明面上却将自己置于“被害者”的地位,显得很无辜。
    武志红老师认为,
    友情中的隐形攻击一般是由表面弱势的一方发起的,
    因为强势的一方可以直接表达不满。
    而弱势的一方,因缺少表达攻击性的能力,会长期有一种“憋着”的感觉。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
    “被压抑的情感不会消散,
    它们总会以另一种丑陋的方式出现。”
    隐形攻击者内心的不满,则会通过拖延、敷衍、逃避、食言、阴阳怪气等方式释放出来。
    比如父母越催动作越慢的孩子、
    吵架时第一时间道歉却绝不改正的伴侣
    从不翻脸却约会屡次迟到的朋友.....
    都有可能是在换着花样表达内心的不满。


    IP属地:江苏2楼2022-08-22 15:43
    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02、为何你会不敢生气?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有句关于人际交往的提议:
      你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
      并不排除确实有脾气很好的人,他们很少发怒,情绪相对稳定,
      但通常在察觉到被冒犯时,会毫不犹豫地捍卫自己的边界,比其他人更加坚定。
      而“不会发怒”的人,则呈现出一种“憋着”的状态,
      他们不是没有怒气,而是不会表达怒气,甚至潜意识里也不认为自己被触怒了。
      因此不敢发泄,只好采取“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排解出来。
      观察身边能发现,倾向使用隐性攻击的人,
      父母大多严苛且权威,不允许他们违背自己的意愿。
      朋友李奈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李奈父亲是警察,母亲是小学老师,从小住在教师家属院里,离学校只有一墙之隔。
      “我妈的上班和下班是很没用界限的,
      有时候刚上完课就回来煨汤,刚晾完衣服又赶忙去上下一节课。
      所以她对我和对学生的态度也是没有区分的,
      我只要稍微不听话,她马上就去拿戒尺。”
      李奈五年级时第一次顶撞母亲,
      是母亲第n次举着拖鞋,追到同学家把她揪回来,
      摁在书桌前预习数学,她心里只冒委屈;
      于是没忍住脱口而出“神经病”,病字还没说完,
      一巴掌就落在她左脸上,接着汨汨地流出来一条鼻血.......
      父母的高压教养下,李奈已经习惯憋住愤怒,
      但愤怒也不会凭空消失,小时候她会把自己关起来,拒绝和母亲的沟通;
      长大后,也会用类似的方式表达对身边人的不满——
      嘴上毫不在意,却自顾自在心里竖起一道屏障,躲在屏障那头,暗暗观察对方着急上火的样子。
      像李奈这样长大的孩子,被父母赋予了过高的期待,一旦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就会被棍棒伺候。
      童年时期的李奈无法正面反抗,因为表达愤怒是会被被惩罚。
      惩罚意味着自尊受损,在之后作出相同行为时,
      会伴随着“我不应该”的想法,
      随之还有“不被喜欢”、“被抛弃”的不安全感。
      带有明显攻击性地表达愤怒,在它们眼里是急剧破坏性的行为,就像小时候愤怒被打,长大了生气就必然会遭到人际排斥。
      因此,他们倾向于掩盖负面情绪,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防御机制。
      有研究发现,日常生活中,习惯于被动型攻击的人,
      通常很擅长扮演“助人者”的角色。
      他们经常放低自己的需要,去满足对方的需要,
      但又秘密控制着对方,满足着自己的精神需求。
      被动攻击就是秘密控制对方的一种手段——
      小时候用拖拉、迟到等方式挑动父母的情绪;
      长大之后用忽视、扮弱等方式让朋友不知所措。
      这种被动攻击背后的核心是一种强烈的自卑感:
      觉得“如果直接提反对意见,别人一定会不喜欢我”,
      于是选择维持自己“有用的老好人”的形象,连生气都要暗戳戳地进行。


      IP属地:江苏3楼2022-08-22 15:45
      回复
        3、如何应对隐形攻击者?
        与隐形攻击者相处,很容易让人怀疑自我。
        他们的语言与行为是割裂的,一面告诉你无事发生,一面又让你切身体会那种“钝刀子割肉”的疼痛。
        他们非常擅长扮演“受害者”,将罪名加在对方头上,以获取话语权、表达愤怒、排解嫉妒。
        这种暗戳戳地感觉,对另一方来说无疑是一种折磨。
        那么,如果遇到“隐形攻击”者,我们该如何自我保护呢?
        1).“不带敌意的坚定”,告诉对方你的感受
        “隐形攻击”有时候比当面吵架更让人愤怒,甚至想跑到对方面前叉腰理论一番。
        但一旦这么做,就正中了他们下怀——顺理成章把自己放在被害者的位置上。
        因此,建议你察觉到内心的愤怒后,
        先给自己一个“等待时间”,
        等内心平静下来以后,冷静地告诉对方你的想法,比如:
        “你这样躲着我,让我很伤心,我很担心丢掉你这个朋友。
        我知道可能上次的做法有些不妥,你可以说出来,如果我能做到,我愿意调整。”
        通过引导式的表述,让对方知道自己很珍惜这段友谊,
        且表达生气并不会有极端严重的后果。
        这样,也许对方会逐渐愿意从重重的壳中走出来,面对你。
        2).相处中避免强势,允许对方充分表达
        如果在一段关系中过于“舒适”。
        也许你需要反思了,是不是自己过于强势,
        导致对方总是在妥协和忍让,只是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
        可以问问自己:
        当对方提出自己的看法是,你的反应是怎样的?
        你允许对方充分表达了吗?
        有下意识否定对方的提议吗?
        会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对方身上吗?
        一段相对平衡的关系,有助于避免“隐形攻击”的发生,让对方更愿意表达真实的感受。
        最后想说的是,请多关照身边那个“隐形攻击”者,
        他们也是在尽力,用最舒适的方式保护自己。
        如果对方是你非常珍视的朋友,可以和他们说:
        “你可以放心生气,大不了吵一架,我不会丢下你就走的。”
        生气不是关系的句号,也许是转折的开始。


        IP属地:江苏4楼2022-08-22 15: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