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憋着的愤怒会换种形式出现
我比较喜欢直话直说的相处方式,就像打网球,“嘭”、“嘭”两声,
听起来很有攻击性,但一来一回全身畅快。
如果我让你感到伤心或冒犯,请一定让我知道,
我当下可能在内心翻个白眼,事后冷静了就会回仔细想,
对方的提议是不是有道理。
身边的朋友也几乎都是这套“直球式”相处模式的拥趸,
偶尔会被吐槽“钢铁直女”,不过相处起来轻松不少。
所以,那老友阿文红着眼睛找到我时,
我非常惊讶,她属于那种吵架不隔夜的类型,很少为什么事情憋那么大气。
我们坐在冷饮店内,阿文扯了一张纸巾,
摘掉边框眼镜,扶着额头,开始讲发生的事情。
“实习半年,冒着被隔离的风险好不容易回一次学校,
5个朋友终于见了一面,我当时好开心,想拍照留念。
可是B见到我就往旁边躲,所有我在的合照她都拒绝露脸。
我特地往她那边挨一点,她就别过头去假装拿水果。”
说着红了眼眶,头垂了下来。
阿文和B是学生时代的好友,5个人的小团体,
她们俩的私交最密,好到可以挤一张单人床,
把钱放一起作为“共同旅游账户”。
两人之间的裂痕,是从一次旅行计划开始的。
前一年夏天,40度高温火烤着广东,外面走一会儿便觉得脚底冒烟。
阿文积极提议去贵州避暑,去22度的山里住一周。
B从来都是比较随和的角色,所以一般不太有异议,那次也是一样。
于是阿文兴冲冲做了很久功课,衣食住行预算用度全都考量完毕,
拿去和B讨论,但是B一句:
“没有钱,可能去不了了。”
将阿文搪塞回去。
内心的期待已经烘托到位了,突然变卦让阿文很难过,
想和B重新讨论下,哪怕削减一下开支和天数。
B之后的反应很奇怪,一直回避阿文“摊开讲讲”的请求。
表面没有任何不快,只是不会再在上下课时主动等她,
几个女生一起走路时,会故意绕道离阿文远一点的那边。
阿文很无措,几次想和对方当面聊聊这件事,
都被B用“嗯”、“没有”、“不是啊”敷衍过去;
像是拳头砸在棉花上,B不愿意提,阿文也就只好让这件事过去。
之后两人也单独相处过,一直是阿文主动搭话,
B也会和之前一样积极回复,但是也不再会主动开启新话题。
阿文以为,一切只是时间的问题,过段日子就可以和好如初。
直到一次偶然,阿文听见B和其他女生的抱怨:
“阿文她真的太强势了,什么都需要听她的,
忍了好久她,这次忍无可忍,真的不想再和她走那么近。”
阿文愣在原地,想不通为什么,
自己面前顺从温柔的朋友,
内心藏着那么大的怨怼——对方从未和她提起过这些。
友谊的裂痕就像房间里的大象,明明就在那里,
但有人偏偏选择装作看不见,留你独自怀疑人生。
一方极力想解决问题,
但另一方嘴上说着“没事啊”、“没什么啊”,
身体却不住往后退缩,
用其他隐蔽的行为,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和立场。
在心理学中,我们将这种像贴身穿羊毛衫一样,
令人刺挠的行为称作”隐形攻击”(passive aggressive)。
隐形攻击者们会使用隐蔽、消极的方式“报复”令ta不满的人和事,
明面上却将自己置于“被害者”的地位,显得很无辜。
武志红老师认为,
友情中的隐形攻击一般是由表面弱势的一方发起的,
因为强势的一方可以直接表达不满。
而弱势的一方,因缺少表达攻击性的能力,会长期有一种“憋着”的感觉。
正如弗洛伊德所言:
“被压抑的情感不会消散,
它们总会以另一种丑陋的方式出现。”
隐形攻击者内心的不满,则会通过拖延、敷衍、逃避、食言、阴阳怪气等方式释放出来。
比如父母越催动作越慢的孩子、
吵架时第一时间道歉却绝不改正的伴侣
从不翻脸却约会屡次迟到的朋友.....
都有可能是在换着花样表达内心的不满。